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第526章 輿論話語權,朱棣的感同身受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藍天冰牛奶 本章︰第526章 輿論話語權,朱棣的感同身受

    看著二人震撼失態的模樣,陳羽語氣依舊淡然

    “老朱,老夏,不過是程朱理學罷了,值得這般大驚小怪?”

    在朱棣看來,這學說何止是對抗皇權的利器,更是士紳階層借思想之名,攫取天下財富的工具,早已成了尾大不掉的頑疾。

    即便當年洪武帝力與之抗衡,最終也只能無奈妥協。

    朱棣听出陳羽話語里的鄙夷,本想開口辯駁,可轉念一想陳羽過往那些驚世駭俗的作為。

    面對這樣一個妖孽,實在找不到反駁的話語。

    罷了,還是沉默為好。

    夏原吉連忙開口

    “陳兄弟有所不知,這程朱理學能漸漸壓過正統儒學,核心在于它精準貼合了文官集團與士紳階級的利益。”

    “即便陳兄弟如今在讀書人中威望極高,但您影響的多是未入仕途之輩,想動搖程朱理學,怕是至少要三十年;若說根除,更是得等幾代文官迭代更替,才有幾分可能。”

    他怕陳羽對其中的難處認知不深,索性點透關鍵。

    天下人皆為名利奔走,程朱理學的根基,正是牢牢扎在利益二字上,想要撼動,難如登天。

    陳羽沉吟片刻,搖頭道

    “老夏,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過是一群讀書人抱團的利益團體,老朱手里握著五十萬中央禁軍,真要鐵了心鏟除,哪有鏟不掉的?”

    “關鍵不在于能不能鏟,而在于鏟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引發朝局動蕩。”

    一旁的朱棣默默頷首,默認了這話。

    他以八百甲士起兵,一路登上帝位,論殺伐決斷遠超常人,覆滅一個文官集團對他而言並非難事。

    可他更清楚,打天下易,治天下難。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重用大批建文舊臣。

    但以他對陳羽的了解,對方既這麼說,定然已想到了一條代價最小、甚至兵不血刃的破局之法。

    “陳兄弟,說了這許久,先喝杯酒潤潤喉。”

    朱棣說著起身,親自給陳羽添了酒,笑著追問,

    “不知陳兄弟打算用什麼法子鏟除程朱理學?莫非……這永樂月刊能擔此重任?”

    程朱理學的弊端,朱棣這般雄主看得再透徹不過。

    先前文官集團借為民請命謀私利,便是藏在這思想框架之下。

    “老朱啊,這事兒真不難,法子我都給出來了,你還想不明白怎麼用永樂月刊破局?”陳羽故意打趣,“以後出去可別說是認識我,丟不起這人。”

    面對陳羽的調侃,朱棣早已習慣,只苦笑著擺手

    “陳兄弟說得是,我等凡夫俗子,哪及得上你這般經天緯地的大才?老哥愚鈍,還望陳兄弟指點一二。”

    對付陳羽的埋汰,順著他的話夸贊準沒錯。

    果然,听了朱棣的奉承,陳羽呷了口酒,緩緩開口

    “其實打破程朱理學的法子很簡單,就一條牢牢攥住輿論話語權。”

    在朱棣和夏原吉若有所思之際,陳羽問道

    “不知道你們二人是否知道曾子殺人的典故?”

    朱棣、夏原吉一愣,隨即便想起來這是儒家的一個典故。

    夏原吉頓了頓說道

    “此典故出自《戰國策?秦策二》,昔年曾子居于費地,當地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犯下殺人大罪。

    先是一人匆匆告知曾子母親曾參殺人了,曾母正織布,聞言從容答道吾子不殺人,手上活計未有半分停頓。

    過了片刻,又有人來報同樣的消息,曾母依舊神色自若地織布,未曾動搖。

    可當第三人再跑來重復曾參殺人的說法時,曾母終于心生恐懼,當即丟下織布的梭子,翻牆逃走了。”

    陳羽點了點頭,繼續問道

    “那三人成虎的典故,又當如何說起?”

    夏原吉疑惑,這兩個典故都是民間非常流行的,哪怕是一個沒讀過書的人,也有可能知道,但他想了想還是開口道

    “三人成虎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

    當年魏臣龐蔥要陪太子前往邯鄲做人質,臨行前特意問魏王若有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信嗎?魏王答不信;

    龐蔥再問兩人說有虎,大王信嗎?魏王說寡人便有些疑慮了;

    待問至三人說有虎,大王信嗎?魏王直言寡人信之矣。

    龐蔥當即叩首道街市本無虎,這是明擺著的事,可三人都說有,便仿佛真有虎了。如今邯鄲距大梁遠勝街市,日後非議我的人定不止三個,還望大王明察。

    可惜龐蔥走後,讒言接連而至,等他陪太子歸國時,魏王果然不再見他了。”

    話落,陳羽看向朱棣,問道

    “老朱,不知你有沒有听出曾子殺人和三人成虎的典故,有什麼異曲同工的地方?”

    “而其中異曲同工的本質又是什麼?”

    听見陳羽的問答,朱棣暫時拋開了輿論話語權如何去鏟除程朱理學思想,反而順著陳羽的話去思考兩個典故的異曲同工和本質。

    第一個曾子殺人的小故事,並不繁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就是一個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

    然後先後來了三個人,將這個消息告訴曾母,第一次曾母不相信、第二次曾母依舊能夠保持沉著、可是第三次的時候,曾母直接慌了,家都不要了,翻牆開溜。

    很明顯,即便如曾子這般賢德,且其母本對他深信不疑,可經三人輪番傳言,連慈母都難守初心,足見流言可畏。

    三人成虎的小故事,理解起來同樣不繁雜。

    本質上和曾子的故事一樣,都是一個人受到外界流言的再三干擾,最終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判斷。

    所以兩個故事的共同之處,就在于流言可畏。

    流言可畏的本質是什麼,這一點朱棣想不出來。

    同樣,夏原吉接連吃了兩個龍蝦,也和朱棣腦海中的進程一樣,想到了共同之處,但沒有想出來本質。

    他們二人清楚,陳羽舉出這兩個例子,是像以前一樣,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二人對這個辦法的徹底理解。

    思考清楚了兩個典故的本質,說不定就可以直接理解如何利用月刊、輿論話語權,這二者去對抗程朱理學。

    陳羽抿了一口小酒,對著朱棣問道

    “老朱,不知你對此是何想法?”

    朱棣沉吟片刻之後說道

    “這兩個典故的異曲同工之處在于流言可畏,流言止于智者,在面對這種流言時,應當讓自己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的看待問題。”

    “但這共同之處的本質,我想不出來。”

    陳羽淡然的點了點頭,好像對老朱回答解答題的第一題低分題而第二個高分題空白在預料之中。

    “老夏,你想出來這兩個典故的本質是什麼沒?”

    夏原吉搖了搖頭。

    共同之處幾乎就是明著告訴你,但是本質思考起來簡直就是一頭霧水。

    對此,陳羽打了一個響指,笑道

    “曾子殺人和三人成虎這兩個典故的本質,是輿論!”

    “輿論是指公眾在特定時空範圍內,對特定事物表達的基本趨于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

    “它是個體慢慢形成集體評價的一種形式,反映了集體心理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就像是方才的兩個典故當中,曾子殺人,以及誣陷龐蔥的人;他們都是從最開始的個體,慢慢的對著曾母和魏王發表了個人的觀點;最開始的時候,二人並沒有受到影響,可是到了後來,個體理念的不斷傳輸,成功影響了二人,使得他們也成為了集體輿論的一員。”

    “最終的結果就是接受並相信輿論,成為輿論一員的曾母和魏王,一個不再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個不願意相信龐蔥。”

    “這就是輿論發展的過程,也能從這兩個典故中,直觀的體會到輿論的威力!”

    “而輿論是和話語權相互捆綁,也就是說,誰掌握了輿論,誰也就掌握了話語權。”

    “而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可以做到像兩個典故中的那樣,將黑的說成白的,將錯的說成對的,真真假假全部在掌握話語權人的傾向。”

    “到那時是非曲直不在看對錯,而是看掌握話語權人如何說!”

    “輿論,話語權……”朱棣低聲喃喃,臉上露出一副沉思的模樣。

    當陳羽說到這個的時候,他對此擁有非常強烈的感觸,腦海中也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奉天靖難登基那一段時間以來,民間針對他的輿論。

    兩個典故中,第一個是幾個百姓去制造輿論;第二個是魏王身邊的臣子去制造輿論。

    可是輪到他的時候,特麼的是整個天下的百姓在制造輿論。

    哪怕錦衣衛不負責民間的信息,可是這種大規模的輿論,想不知道都難。

    他朱棣哪怕從燕王登基為永樂帝,但面對這時民間的鋪天蓋地輿論,能夠怎麼辦?

    一兩個、幾十個、幾百個人這麼說他,那好辦,直接動刀殺了就行;

    可這是來自民間數萬萬人,還有十多萬讀書人都一起說他。

    他能夠在靖難之役中大殺特殺,他能夠將漠北的蠻子殺淨,但是他還能將天下的百姓和讀書人殺淨?

    顯然不可能。

    先不說他若是真的不顧所有的影響,去執行了這一理念。

    那麼做完之後,他就不是一個叔叔奪下大佷子皇位的殘暴之君,而是一個會被寫進史書,供後人十年、百年、乃至千年辱罵的殘暴之君!

    所以在面對整個天下鋪天蓋地的辱罵時,他選擇了忍耐,也只是為了更好的結交權利,殺了方孝儒等頑固派。

    後面為了消除靖難之役的負面影響,他發布了多次告示,想要告訴天下人,那個建文是如何將他這個好四叔逼反。

    他想要讓天下人知道,他做了這等大逆不道的事,也是有苦衷的。

    但是這種解釋,顯然沒有被接受。

    民間的讀書人,甚至認為朱棣登基以來,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偽的,是為了鞏固權利而演出來的一場戲。

    在那一幫類似方孝儒的讀書人當中,認死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認為如果朱棣真的有公理在手,為什麼要起兵謀反。

    哪怕朱棣身死,他們這些儒生後面也會為朱棣正名。

    朱棣卻在這個時候不去辯證,而是直接起兵靖難。

    那就只能說明,建文帝當時的猜測是正確的。

    你丫的朱棣早就窺探皇位!

    果然,建文帝這種仁義之君是正確的。

    我不听、我不听,你朱棣不管怎麼說,就是一個亂臣賊子。

    民間在面對朱棣所做的辯論,反而聲勢更加浩大的抨擊他。

    當朱棣看著錦衣衛從民間收回來的輿情,差一點被氣的吐血。

    踏馬的。

    老子張貼告示,將靖難起兵的前因後果都寫在上面,結果你們特麼說公道自在人心,若是我沒錯,為何要起兵?

    就想我死是吧!

    隨後朱棣一查發現,民間散播輿論的有一大幫子都是方孝儒的門生。

    好,你要是這麼玩,那就下去陪你的老師吧!

    但朱棣看著民間對于他的解釋如此不接受,他該說的都已經說了,既然解釋行不通,那麼就只能用實際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態度了。

    當然,這個實際行動自然不是殺更多的人,而是勤勉治國、開疆拓土、宣揚國威。

    他要做一個擁有萬世功績的帝王。

    用一生的功績,去洗刷那一次的輿論!

    但這樣的做法很累,再者他也不確定是否有效。

    雖然攤丁入畝深得人心,可在民間,自己這個帝王更像是贖罪。

    特麼的!

    所以當陳羽說起這一點的時候,朱棣直接感同身受,心中無比感慨。

    接下來,朱棣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想要認真听陳兄弟如何應對輿情和在控制輿論之後,掌握話語權。

    這樣的話,自己就可以將最開始的在後世改變殘暴君王的形象,放在永樂年間。

    畢竟,對于一個皇帝來說,當下時代和後世能夠被雙重認可,自然是一種聖君的體現。

    陳羽看著老朱思索了一會,問道

    “老朱,輿論和話語權是捆綁在一起的,誰掌握了輿論,那麼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掌握了話語權就擁有了絕對的‘正確’!”

    “那麼,在大明永樂年間,你認為輿論的話語權,在哪一方勢力,或者哪一個階級手中?”

    喜歡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第526章 輿論話語權,朱棣的感同身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第526章 輿論話語權,朱棣的感同身受並對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