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目的,還是為了在講述論點的時候,獲得文臣武將的好感。
畢竟夸對方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也是能夠花費最小代價,獲得對方好感的方式之一。
為什麼放著不用?
其實日常生活中,若是養成夸人的習慣,不僅能與周圍人相處的非常和諧,更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好人緣。
陳羽慷慨激昂的言論一出,勛貴武將隊列,各個面露笑顏。
有的腦海中開始追憶跟隨著永樂帝一起,在靖難當中浴血奮戰的場面。
還有的人,是從洪武遺留下來的老將。
他們也不由陷入到在洪武之時,與元軍作戰的波瀾壯闊。
一時間,勛貴武將心中開始熱血上涌。
說實話,打天下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他們這些勛貴武將的勇猛,但隨著和平時期到來,武將的聲音漸漸沉寂下去。
沒辦法,打天下他們是一把好手,可在這和平年代,治理國家,那就輪到文官的天下了。
這種屬性,也使得文武雙方千百年以來,互相不對付。
而陳羽用他那魁星的身份,說出來了這樣一番對于武將功績的肯定與夸耀,可以說直接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不少武將換上好感眼鏡,重新打量著站在份奉天殿上,侃侃而談的俊朗少年,眼中的贊賞之色,毫不掩飾。
別看這位大明永樂一朝的魁星,年紀輕輕,看上去也就二十出頭的模樣,人生閱歷也不多。
但說出來的話,卻比那些文官討喜多了。
而且講述的事實,也沒有添油加醋。
建文一朝倒行逆施,洪武一朝反對暴元,其中軍隊的數量固然重要。
可若是沒有他們這一幫勛貴武將,這些能夠帶兵打仗的善戰之人,大明能是現在的樣子嗎?
陳羽這次在夸贊對方的同時,拋出自己的論點,不得不說效果很顯著,成功的將在場的勛貴武將折服。
這種理論,可以說是辯論賽中的高級辯法了。
論點拋出來之後,無需勛貴武將接受。
因為這是事實,而事實勝于雄辯。
若是這個時候有勛貴武將站出來反對,那不是打全體勛貴武將的臉,打你自己的臉。
這種人要麼是居心不良,要麼就是腦子不好使。
而陳羽相信,能夠站在大殿之上的,腦子應該沒有不好使的。
若是有,估計早早的就腦袋搬家了。
哪里還會等到這個時候來質疑自己。
……
勛貴武將那邊被夸的面露喜色,文官隊列呢?
一個個也是心花怒放!
他們個個都認為,陳羽目光如炬。
看待問題就是全面,懂得他們這些文官在朝中嘔心瀝血,幫助那些勛貴武將收拾爛攤子。
這種認同與夸贊,不是他們文官之間的互吹互捧,而是一個剛剛入仕第二天的魁星,所代表著民間的聲音。
這樣的說法,听起來更加的真實,有感覺!
陳羽是個了不得的明白人啊!
他們這些文官世家的子弟,大抵從未細想過家族中那些掌權的先輩,是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付出多少旁人難及的心血,又啃下多少卷帙浩繁的聖賢典籍,才掙得如今這門楣與地位。
可他們自出生起,便裹在現成的富貴里。
仿佛這份尊榮本就與生俱來。
啟蒙時有名師手把手教導;稍長便能憑家族勢力踏入國子監這座官場捷徑;到最後,長輩更是早為他們打通關節;
讓他們無需經歷寒窗苦讀的煎熬、無需嘗遍基層歷練的艱辛,便能輕松在朝中謀個閑職,或是在地方佔個安穩官位。
這般一路鋪就的坦途,早已磨平了他們對先輩嘔心瀝血的敬畏,更讓他們忘了這份家業背後藏著多少不易。
同樣是年輕後輩,陳羽這個年輕人,卻偏偏能讓在場的文官們生出一種‘被讀懂’的觸動。
他們認為陳羽或許沒有世家子弟的先天優勢,卻更懂這份仕途的重量,更能共情他們曾走過的艱辛。
這份通透,反倒比那些養尊處優的世家子更顯難得。
唉!
陳羽咋就不是自家弟子!
但不得不說,像陳羽這樣的卓越青年,寫出這種奏疏,並在永樂一朝的首屆恩科中取得那樣的成績,也合乎情理了。
無數文官對著陳羽默默的點了點頭,心中更是毫不吝嗇的贊賞。
他們好像有些理解陛下為什麼讓陳羽參加常會了,陳羽的優異,使得內閣的身份不匹配。
看來若他們猜測不出錯的話,再過他個三四十年,給陳羽一點成長時間,此子很有可能成為朝中的一方正二品大員。
成為某一部門的領軍人物。
朝堂上的文官,根據陳羽到目前為止的表現,與陛下對于陳羽的態度,仿佛已經看見了陳羽的將來。
當然,他們所能想到陳羽能夠坐到的最高位置,無外乎正二品大員。
畢竟眼前朝中的勢力是這樣分布的。
根本不會聯想到,內閣會發展成巨無霸一樣,力壓朝中各個部門之上的存在。
而其中的內閣首輔,更是會有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特權!
……
大殿之上,
那些對于陳羽第一次見面,並且不熟悉的人,都對陳羽今日的表現,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朱棣等幾個跟陳羽相熟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雖然早就知道陳羽的才華,放眼古今都是一絕。
可是沒想到陳兄弟今日第一次參加常會,不僅沒有絲毫怯場,而且還能做到自始至終掌握著演講節奏。
並且在這演講當中,還能不斷收獲滿朝文武的好感,甚至說的朱棣都深感觸動。
朱棣雖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但細究起來,他與開國之君洪武帝的境遇,其實相差無幾。
想當年,
他發動靖難之役,歷經數年征戰才定鼎天下;而洪武帝當年也是先驅逐元軍,再與各路起義軍浴血廝殺,才打下大明江山。
兩位帝王,都是憑著手握兵權、兼具文韜武略的真本事,一步步登上了皇位。
期間的艱辛與鐵血,本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更何況,
建文那個小昏君,早就被一群文官忽悠得沒了主見,連殺藩這種極易動搖國本的政令都敢貿然頒布。
若是真讓那個小混蛋穩坐皇位、掌穩大權,假以時日,還不知會把洪武帝辛苦創下的大明基業,折騰成什麼模樣。
按陳兄弟這番話來講,我朱棣今日之舉,根本不是什麼篡逆。
而是實打實的撥亂反正!
是為了保住大明江山、安定天下百姓的正義之舉。
即便過程中滿是無奈,也絕無半分錯處。
這話,說到我心坎里了!
說得好啊!
……
陳羽站在奉天殿中央,整個人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君子風骨。
他在感受到來自文武官員的期許目光後,心中隱隱有些得意之情。
有一說一,剛剛那一番演講,他可是聲情並茂,投入了真感情。
最開始,他確實是為了讓在場的大臣盡可能的支持他的論點,所以昨日的草稿中,才有了夸贊並肯定他們功績的那一部分。
可是沒想到,說到後面,他整個人開始有些觸動,情緒也因為場地的不同,面對的人群不對,開始被調動起來。
他真真切切的在演說的過程中,將自己帶入到了勛貴武將在前線熱血奮戰的場景,也帶入了文臣在後方殫精竭慮的場景。
正是這般將兩種角色的艱辛與赤誠,都揉進話語里的真情實意,一下子便戳中了在場眾人的心弦。
不出意外地引起了滿堂共鳴。
眾所周知,能夠引發情緒的演說,必定是成功的演說。
這足以說明,到現在為止的所有鋪墊,都進行的非常順利。
那麼後面再提出教育方面的改革,應該不會遭到那麼強烈的反對了。
陳羽這次停頓的時間,比之前的都要長。
將近一分鐘。
一個是讓在場的文臣武將消化一下,還有一個就是給自己一點休息的時間,在調整狀態的同時,腦海中快速回憶著昨日打的草稿內容。
畢竟脫稿演講的難度,跟讀稿演講,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更何況給陳羽脫稿準備的時間,也就昨晚的幾個時辰。
因此在他演講的過程中,當然不可能是跟草稿上面的一字不差。
意思在就行。
沒記住的部分,臨場發揮。
陳羽停頓了片刻,繼續說道︰
“以當場文武百官的事例舉證,就是想要讓大家清楚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而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就是教育!”
“在大殿之上的眾位上官,我相信你們能夠參加此次常會,是因為你們參與了對大明國家的建設,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你們是人才,是能夠建設國家的人才!”
“而你們成為人才的這個過程,我相信應該都受到過教育!”
“倘若出生在士大夫家中,那自不用多說,到了啟蒙的年齡,家中便會安排先生,為你們講述知識與本領;武將亦是如此,出生之後,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家父親,開始學習兵書、行軍作戰!”
“但對于寒門,甚至條件更差的人,他們連書都讀不起,就更不要說請老師了,那麼這類人獲取知識的途徑將不再是教育,而是閱歷,是隨著成長當中遇到的經歷,不斷摸爬滾打,才能在其中領悟知識。”
“在元末的時候,洪武帝一方的將領,有幾人小時候讀過兵書,學習過行軍打仗的本領,不都是在一場場戰役當中,成長起來。”
“因此,若想培育出真正能為國家擔當、為社稷效力的可用之才,關鍵在于找到切實可行的培育路徑。我將這些路徑歸納為兩類︰
其一,依托系統的教育。通過傳授經世致用的知識、打磨安邦濟民的本領,為他們打下堅實的根基,讓他們明事理、知法度,具備服務國家的理論素養;
其二,依靠扎實的實踐鍛煉。讓他們親身參與到一件又一件具體事務中,在其中摸索規律、感悟真諦。”
陳羽這番言論,眾人听後在思索了片刻之後,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畢竟這番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
而且貼合實際。
如何能成為人才?
放在他們這個層面,肯定是能夠擁有治理國家的文官才能,又或是能夠為國家行軍打仗的武將能力。
但不論文武,在場最低都是四品官員,他們培養家中子弟的辦法,當然就是自家中後輩從啟蒙年齡開始,請老師教授他們讀書。
這是在場四品以上官員,甚至士農工商中的‘士’階級,通用的方法。
武將也是如此,自幼的時候,讓他們學習兵書,從而早早開始學習行軍打仗的能力!
當然對于陳羽口中的第二類實踐,對于武將來說才更為重要。
畢竟武將當中有一個只有兵法學問,而無實踐學問的成語︰紙上談兵!
武將若沒有戰事,沒有一個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平台,那麼武將的能力,按照常理來說,將會越來越差。
就比如最開始的時候,洪武一朝的開國將軍,他們自幼連飯都吃不飽,就更不要說讀書了。
靠的就是在一場場感悟,從而不斷成長為一個可以行軍打仗、領兵作戰的人才。
因此這套人才培育理論的兩種方法,眾人听後表示認同。
再加上有著陳羽先前的夸耀文臣武將的鋪墊,使得眾人對于陳羽的言論,只要正確,是那麼個意思,大多都會贊同。
陳羽見自己說到現在,也沒有人出言反駁打斷自己。
他醞釀了一番,開始將自己從頭到尾,鋪墊到現在的最後一部分說出︰
“正是憑借滿朝文武同心同德、鼎力相助,永樂一朝才得以驅散迷霧,迎來了盛世的曙光。但諸位需知,這曙光僅僅是個開端。若想讓這份光明愈發耀眼,真正打造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鼎盛時代,最關鍵的支撐,便是源源不斷的可用之才!”
“可話又說回來,倘若這盛世只有一個短暫的開端,連百年基業都撐不起,甚至短短五十年便走向衰落,這樣的盛世,難道是陛下心中所願?難道是在座各位上官畢生追求的結果?”
“我想答案定然是否定的!且不說百年之後,單看眼前,或許再過三十年,在座的上官中,便會有不少人因歲月流逝而離去;等到五十年後,今日在場的面孔,恐怕早已盡數更換。”
“到了那時候,誰又能保證,我們這一代人用文治武功換來的成果,能穩穩當當延續下去?我相信,在場的每一位,心中都盼著這份基業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對此,我倒有一個拙見︰那便是建立一套成體系的教育制度。”
“具體來說,就是由朝廷牽頭,設立專屬的中央教育機構;再以此為根基,逐步向各地州府延伸,讓地方也建起規範的教育場所。”
“畢竟只有教育機構始終存在,才能確保無論大明走到哪個時期,都能擁有龐大的人才儲備,不至于在治理國家時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
“人才不斷代,國家的根基才能穩如磐石;人才若斷層,再輝煌的盛世也會淪為泡影。”
“因此,臣斗膽進言,朝廷應打造從上到下的教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