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第489章 盛世百年壓艙石,自上而下的教育體系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藍天冰牛奶 本章︰第489章 盛世百年壓艙石,自上而下的教育體系

    這樣的目的,還是為了在講述論點的時候,獲得文臣武將的好感。

    畢竟夸對方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也是能夠花費最小代價,獲得對方好感的方式之一。

    為什麼放著不用?

    其實日常生活中,若是養成夸人的習慣,不僅能與周圍人相處的非常和諧,更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好人緣。

    陳羽慷慨激昂的言論一出,勛貴武將隊列,各個面露笑顏。

    有的腦海中開始追憶跟隨著永樂帝一起,在靖難當中浴血奮戰的場面。

    還有的人,是從洪武遺留下來的老將。

    他們也不由陷入到在洪武之時,與元軍作戰的波瀾壯闊。

    一時間,勛貴武將心中開始熱血上涌。

    說實話,打天下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他們這些勛貴武將的勇猛,但隨著和平時期到來,武將的聲音漸漸沉寂下去。

    沒辦法,打天下他們是一把好手,可在這和平年代,治理國家,那就輪到文官的天下了。

    這種屬性,也使得文武雙方千百年以來,互相不對付。

    而陳羽用他那魁星的身份,說出來了這樣一番對于武將功績的肯定與夸耀,可以說直接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

    不少武將換上好感眼鏡,重新打量著站在份奉天殿上,侃侃而談的俊朗少年,眼中的贊賞之色,毫不掩飾。

    別看這位大明永樂一朝的魁星,年紀輕輕,看上去也就二十出頭的模樣,人生閱歷也不多。

    但說出來的話,卻比那些文官討喜多了。

    而且講述的事實,也沒有添油加醋。

    建文一朝倒行逆施,洪武一朝反對暴元,其中軍隊的數量固然重要。

    可若是沒有他們這一幫勛貴武將,這些能夠帶兵打仗的善戰之人,大明能是現在的樣子嗎?

    陳羽這次在夸贊對方的同時,拋出自己的論點,不得不說效果很顯著,成功的將在場的勛貴武將折服。

    這種理論,可以說是辯論賽中的高級辯法了。

    論點拋出來之後,無需勛貴武將接受。

    因為這是事實,而事實勝于雄辯。

    若是這個時候有勛貴武將站出來反對,那不是打全體勛貴武將的臉,打你自己的臉。

    這種人要麼是居心不良,要麼就是腦子不好使。

    而陳羽相信,能夠站在大殿之上的,腦子應該沒有不好使的。

    若是有,估計早早的就腦袋搬家了。

    哪里還會等到這個時候來質疑自己。

    ……

    勛貴武將那邊被夸的面露喜色,文官隊列呢?

    一個個也是心花怒放!

    他們個個都認為,陳羽目光如炬。

    看待問題就是全面,懂得他們這些文官在朝中嘔心瀝血,幫助那些勛貴武將收拾爛攤子。

    這種認同與夸贊,不是他們文官之間的互吹互捧,而是一個剛剛入仕第二天的魁星,所代表著民間的聲音。

    這樣的說法,听起來更加的真實,有感覺!

    陳羽是個了不得的明白人啊!

    他們這些文官世家的子弟,大抵從未細想過家族中那些掌權的先輩,是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付出多少旁人難及的心血,又啃下多少卷帙浩繁的聖賢典籍,才掙得如今這門楣與地位。

    可他們自出生起,便裹在現成的富貴里。

    仿佛這份尊榮本就與生俱來。

    啟蒙時有名師手把手教導;稍長便能憑家族勢力踏入國子監這座官場捷徑;到最後,長輩更是早為他們打通關節;

    讓他們無需經歷寒窗苦讀的煎熬、無需嘗遍基層歷練的艱辛,便能輕松在朝中謀個閑職,或是在地方佔個安穩官位。

    這般一路鋪就的坦途,早已磨平了他們對先輩嘔心瀝血的敬畏,更讓他們忘了這份家業背後藏著多少不易。

    同樣是年輕後輩,陳羽這個年輕人,卻偏偏能讓在場的文官們生出一種‘被讀懂’的觸動。

    他們認為陳羽或許沒有世家子弟的先天優勢,卻更懂這份仕途的重量,更能共情他們曾走過的艱辛。

    這份通透,反倒比那些養尊處優的世家子更顯難得。

    唉!

    陳羽咋就不是自家弟子!

    但不得不說,像陳羽這樣的卓越青年,寫出這種奏疏,並在永樂一朝的首屆恩科中取得那樣的成績,也合乎情理了。

    無數文官對著陳羽默默的點了點頭,心中更是毫不吝嗇的贊賞。

    他們好像有些理解陛下為什麼讓陳羽參加常會了,陳羽的優異,使得內閣的身份不匹配。

    看來若他們猜測不出錯的話,再過他個三四十年,給陳羽一點成長時間,此子很有可能成為朝中的一方正二品大員。

    成為某一部門的領軍人物。

    朝堂上的文官,根據陳羽到目前為止的表現,與陛下對于陳羽的態度,仿佛已經看見了陳羽的將來。

    當然,他們所能想到陳羽能夠坐到的最高位置,無外乎正二品大員。

    畢竟眼前朝中的勢力是這樣分布的。

    根本不會聯想到,內閣會發展成巨無霸一樣,力壓朝中各個部門之上的存在。

    而其中的內閣首輔,更是會有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特權!

    ……

    大殿之上,

    那些對于陳羽第一次見面,並且不熟悉的人,都對陳羽今日的表現,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朱棣等幾個跟陳羽相熟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雖然早就知道陳羽的才華,放眼古今都是一絕。

    可是沒想到陳兄弟今日第一次參加常會,不僅沒有絲毫怯場,而且還能做到自始至終掌握著演講節奏。

    並且在這演講當中,還能不斷收獲滿朝文武的好感,甚至說的朱棣都深感觸動。

    朱棣雖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但細究起來,他與開國之君洪武帝的境遇,其實相差無幾。

    想當年,

    他發動靖難之役,歷經數年征戰才定鼎天下;而洪武帝當年也是先驅逐元軍,再與各路起義軍浴血廝殺,才打下大明江山。

    兩位帝王,都是憑著手握兵權、兼具文韜武略的真本事,一步步登上了皇位。

    期間的艱辛與鐵血,本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更何況,

    建文那個小昏君,早就被一群文官忽悠得沒了主見,連殺藩這種極易動搖國本的政令都敢貿然頒布。

    若是真讓那個小混蛋穩坐皇位、掌穩大權,假以時日,還不知會把洪武帝辛苦創下的大明基業,折騰成什麼模樣。

    按陳兄弟這番話來講,我朱棣今日之舉,根本不是什麼篡逆。

    而是實打實的撥亂反正!

    是為了保住大明江山、安定天下百姓的正義之舉。

    即便過程中滿是無奈,也絕無半分錯處。

    這話,說到我心坎里了!

    說得好啊!

    ……

    陳羽站在奉天殿中央,整個人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君子風骨。

    他在感受到來自文武官員的期許目光後,心中隱隱有些得意之情。

    有一說一,剛剛那一番演講,他可是聲情並茂,投入了真感情。

    最開始,他確實是為了讓在場的大臣盡可能的支持他的論點,所以昨日的草稿中,才有了夸贊並肯定他們功績的那一部分。

    可是沒想到,說到後面,他整個人開始有些觸動,情緒也因為場地的不同,面對的人群不對,開始被調動起來。

    他真真切切的在演說的過程中,將自己帶入到了勛貴武將在前線熱血奮戰的場景,也帶入了文臣在後方殫精竭慮的場景。

    正是這般將兩種角色的艱辛與赤誠,都揉進話語里的真情實意,一下子便戳中了在場眾人的心弦。

    不出意外地引起了滿堂共鳴。

    眾所周知,能夠引發情緒的演說,必定是成功的演說。

    這足以說明,到現在為止的所有鋪墊,都進行的非常順利。

    那麼後面再提出教育方面的改革,應該不會遭到那麼強烈的反對了。

    陳羽這次停頓的時間,比之前的都要長。

    將近一分鐘。

    一個是讓在場的文臣武將消化一下,還有一個就是給自己一點休息的時間,在調整狀態的同時,腦海中快速回憶著昨日打的草稿內容。

    畢竟脫稿演講的難度,跟讀稿演講,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更何況給陳羽脫稿準備的時間,也就昨晚的幾個時辰。

    因此在他演講的過程中,當然不可能是跟草稿上面的一字不差。

    意思在就行。

    沒記住的部分,臨場發揮。

    陳羽停頓了片刻,繼續說道︰

    “以當場文武百官的事例舉證,就是想要讓大家清楚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而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就是教育!”

    “在大殿之上的眾位上官,我相信你們能夠參加此次常會,是因為你們參與了對大明國家的建設,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你們是人才,是能夠建設國家的人才!”

    “而你們成為人才的這個過程,我相信應該都受到過教育!”

    “倘若出生在士大夫家中,那自不用多說,到了啟蒙的年齡,家中便會安排先生,為你們講述知識與本領;武將亦是如此,出生之後,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家父親,開始學習兵書、行軍作戰!”

    “但對于寒門,甚至條件更差的人,他們連書都讀不起,就更不要說請老師了,那麼這類人獲取知識的途徑將不再是教育,而是閱歷,是隨著成長當中遇到的經歷,不斷摸爬滾打,才能在其中領悟知識。”

    “在元末的時候,洪武帝一方的將領,有幾人小時候讀過兵書,學習過行軍打仗的本領,不都是在一場場戰役當中,成長起來。”

    “因此,若想培育出真正能為國家擔當、為社稷效力的可用之才,關鍵在于找到切實可行的培育路徑。我將這些路徑歸納為兩類︰

    其一,依托系統的教育。通過傳授經世致用的知識、打磨安邦濟民的本領,為他們打下堅實的根基,讓他們明事理、知法度,具備服務國家的理論素養;

    其二,依靠扎實的實踐鍛煉。讓他們親身參與到一件又一件具體事務中,在其中摸索規律、感悟真諦。”

    陳羽這番言論,眾人听後在思索了片刻之後,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畢竟這番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也很好理解。

    而且貼合實際。

    如何能成為人才?

    放在他們這個層面,肯定是能夠擁有治理國家的文官才能,又或是能夠為國家行軍打仗的武將能力。

    但不論文武,在場最低都是四品官員,他們培養家中子弟的辦法,當然就是自家中後輩從啟蒙年齡開始,請老師教授他們讀書。

    這是在場四品以上官員,甚至士農工商中的‘士’階級,通用的方法。

    武將也是如此,自幼的時候,讓他們學習兵書,從而早早開始學習行軍打仗的能力!

    當然對于陳羽口中的第二類實踐,對于武將來說才更為重要。

    畢竟武將當中有一個只有兵法學問,而無實踐學問的成語︰紙上談兵!

    武將若沒有戰事,沒有一個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平台,那麼武將的能力,按照常理來說,將會越來越差。

    就比如最開始的時候,洪武一朝的開國將軍,他們自幼連飯都吃不飽,就更不要說讀書了。

    靠的就是在一場場感悟,從而不斷成長為一個可以行軍打仗、領兵作戰的人才。

    因此這套人才培育理論的兩種方法,眾人听後表示認同。

    再加上有著陳羽先前的夸耀文臣武將的鋪墊,使得眾人對于陳羽的言論,只要正確,是那麼個意思,大多都會贊同。

    陳羽見自己說到現在,也沒有人出言反駁打斷自己。

    他醞釀了一番,開始將自己從頭到尾,鋪墊到現在的最後一部分說出︰

    “正是憑借滿朝文武同心同德、鼎力相助,永樂一朝才得以驅散迷霧,迎來了盛世的曙光。但諸位需知,這曙光僅僅是個開端。若想讓這份光明愈發耀眼,真正打造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鼎盛時代,最關鍵的支撐,便是源源不斷的可用之才!”

    “可話又說回來,倘若這盛世只有一個短暫的開端,連百年基業都撐不起,甚至短短五十年便走向衰落,這樣的盛世,難道是陛下心中所願?難道是在座各位上官畢生追求的結果?”

    “我想答案定然是否定的!且不說百年之後,單看眼前,或許再過三十年,在座的上官中,便會有不少人因歲月流逝而離去;等到五十年後,今日在場的面孔,恐怕早已盡數更換。”

    “到了那時候,誰又能保證,我們這一代人用文治武功換來的成果,能穩穩當當延續下去?我相信,在場的每一位,心中都盼著這份基業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對此,我倒有一個拙見︰那便是建立一套成體系的教育制度。”

    “具體來說,就是由朝廷牽頭,設立專屬的中央教育機構;再以此為根基,逐步向各地州府延伸,讓地方也建起規範的教育場所。”

    “畢竟只有教育機構始終存在,才能確保無論大明走到哪個時期,都能擁有龐大的人才儲備,不至于在治理國家時陷入無人可用的窘境!”

    “人才不斷代,國家的根基才能穩如磐石;人才若斷層,再輝煌的盛世也會淪為泡影。”

    “因此,臣斗膽進言,朝廷應打造從上到下的教育體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第489章 盛世百年壓艙石,自上而下的教育體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第489章 盛世百年壓艙石,自上而下的教育體系並對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