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四品的官員,他們最開始是抱著好奇的心理在听。
畢竟,他們不相信一個困擾了華夏百年的難題,能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得到了解決。
可听到一半,他們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個個都開始聚精會神,認認真真的听著奏疏中的內容。
奏疏前一半內容,偏向理性分析,說的很中肯、剖析的全面,卻並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然而到了後半部分,針對這個問題便的解決辦法,漸漸浮出了水面。
如何通過新建設學院——大學,一個堪比國子監的學府,以此來解決這個難題。
眾人跟朱棣最開始看奏疏時候的反應大差不差。
都是先思索著其中的可能性,然後隨著絲絲入扣的深入,突然一些想不到的地方開始明悟。
緊接著,就被這份奏疏的內容深深震撼到。
主要通過建設大學,從而將那些偏科但卻在某一領域有著真才實學的落榜生,提供一個地方,以朝廷的名義,對他們繼續著重培養。
這樣一來,有才之人有了去處,而大明也有了人才儲備!
雙贏!
這樣的構想,第一次听,確實有一種被驚艷到的感覺。
看似建設大學無非是多建設了一個學府,可若沒有想到這一點,饒是再給你幾百年,也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在場的官員,全部都想到了,這個舉措一出,估計能夠瞬間籠絡天下讀書人的人。
只不過,這樣一來,卻是朝廷用錢買人心啊!
負擔太重!
恐怕堅持不了多久!
下一刻,當他們听到最後一部分,也就是大學建設完之後,關于大學內的學子,竟采用全免費制度。
下到衣食住行,上到學費,全部免費。
但這一部分錢,也並不是由朝廷戶部出錢,而是商賈!
此時,他們有了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更多的是傻眼!
懵逼在了當場!
他們確實沒想過,可以讓商賈出資,承接這里的費用。
只不過,商賈不僅地位低下,還極其奸詐,不可能平白無故拿錢出來。
因此,朝廷針對這種做法,給出了一定的政策。
允許商賈子弟入大學讀書!
特麼的!
落榜學子進入大學,這點無可厚非。
畢竟,說到底也是讀書人。
讀書人進入學府,理所應當。
只不過,商賈那種投機倒把之輩,士農工商最底層,有什麼資格進入其中?
瞬間,奉天殿內開始有人竊竊私語。
由于常會期間,本來就為商議而開,所以對著這些私語探討的聲音,永樂帝並沒有制止。
漸漸的,竊竊私語的人多了起來,奉天殿內瞬間陷入了嘈雜當中。
只不過討論的人群,只有三四品官員。
對于那些二品的官員,早在昨日,就已在家中罵過娘了。
但也僅此而已!
反對?那就直接找永樂帝單聊。
而朱棣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他們這些書生,沒那個膽子。
畢竟,永樂帝可是連被譽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儒,永樂帝殺起來也是毫不手軟,更不要說他們了。
而那個膽子的夏原吉,對此持沉默態度。
唯一一個能沖鋒的,趴窩了。
他們也只能在常會期間,隨機應變。
當然這個隨機應變,是看其他二品官員的態度。
有人沖鋒必跟。
但這個出頭鳥,不能自己做!
漸漸的,三四品官員發現前列的二品大員,其中包括自己的老大,無一人私語、探討。
眾人慢慢心懷疑惑的安靜下來。
王忠對于這種突然嘈雜的環境,像是已經見怪不怪了。
見眾人安靜下來,他繼續讀著最後一部分。
奏疏上,最後一小部分,講述了引用商賈進入的好處,朝廷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最終這個決議能夠達成朝廷、學子、商賈同時獲利的三贏局面。
簡稱贏麻了。
對于李志剛這種官場老油條,在書寫奏疏的時候,極具展現自身的語言藝術。
不會直接說引入商賈,是因這筆費用巨大,朝廷不想負擔,然後找到商賈階層承接。
而是美化了一遍。
說對那些在大學建設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應該給予一定的名額。
這個說法,很委婉。
做貢獻得名額,听起來朝廷注重賞罰分明,不會過于刺耳。
整篇通讀之後,整個大殿內沒有嘈雜,反而寂靜無聲。
若此時掉在地上一根針,都能听到聲音。
所有人全被這種引起商賈、建設大學等策略,震撼到了。
這份奏疏拋開其他不談,光是所出現的幾個勢力,全部都獲利一點來看,堪稱完美。
不可否認,這一份奏疏若是實施,獲利最大的定是朝廷。
畢竟無論是落榜生還是商賈,最終都是為了朝廷的人才儲備服務。
這項制度若實施,估計會成為科舉這樣,一直被延續下去,百年、乃至千年的制度。
但學府那麼神聖的地方,怎麼能被金錢玷污!
那可是聖賢書啊!
想到這,在場三四品官員,心中焦急,想著二品官員咋沒人沖鋒。
出言反駁,我們好跟團啊!
其中,最焦急的一批人,當屬堅定不移奉行程朱理學的官員。這份奏疏上面的內容,在挑釁程朱理學下的皇權框架,這是他們所不能夠容忍的。
二品官員因已被敲打過,所以將希望都寄托在了‘莽夫’夏原吉身上。
夏原吉此人雖然榆木腦袋一些,可也是讀過聖賢書的,而且對商賈很是厭惡,定然會站在他們這邊。
……
朱棣將大殿內各個官員的反應盡收眼底,並沒有急著宣陳羽出來,探討這個奏疏議題,而是給了夏原吉一個眼神。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當中,夏原吉得到授意,緩緩站出隊列,朗聲道︰
“陛下,臣听後,認為此計策構思之精妙、格局之宏大,實乃古所未有、今所未見,乃是劃時代的絕佳國策!”
“此策推行之初,或許在短時間內難見顯著成效,然臣願以己之見斷言,只需假以三五年光陰,待其根基穩固、成效漸顯,屆時此策蘊藏的磅礡力量,必能令朝野上下嘆服其遠見卓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