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島。
暮色像浸透了墨汁的棉絮,沉沉壓在連綿的峰巒之上。
明軍的營帳如白色的蜂巢,沿著陡峭的山脊線鋪陳開去,從山腳仰望時,仿佛整條山脈都披上了一層流動的雲甲。
中央軍帳懸著面大大的明字大旗,被山風扯得獵獵作響。
帳外巡邏的隊伍踩著結霜的土地走過,甲冑上凝結的白霜在月光下泛著冷光,他們腰間的水囊踫撞著發出輕響,卻沒人注意到崖底的溪流正悄悄改變著流速。
中軍大帳內。
寧王朱權正與顧成一同商議著接下來的對倭作戰規劃。
就在昨日,顧成所帶領的一萬多人,登上了倭島。
並與寧王的隊伍匯合。
顧成捋了捋花白的胡子,開口道︰
“不知寧王對待接下來的作戰,有何計劃?”
顧成雖作戰經驗豐富,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可對于眼前的局勢了解,肯定沒有已經跟倭兵接連打了幾場仗的寧王熟悉。
再加上他清楚寧王本身的行軍作戰能力
因此,
眼下他打算先詢問寧王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再做打算。
听取之後,若有不足的地方,他可以指點一二;
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使其更加完善。
寧王從桌案上拿出一摞在倭島收集到的信息、與作戰方面思路,遞給了顧成,然後開口道︰
“我沒有登上倭島之前的計劃,是對倭國國王實行斬首,然後扶持一個新的國王,在倭島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沒想到,如今的倭島在幕府的統領下如此不堪!中央大權衰落,各地諸侯割據,現在的形勢反倒跟我華夏戰國時期的分布相當,周王室衰落、諸侯王割據!”
“因此,為了保證大明異地取礦不被打擾,我決定盡可能解除他們的武裝,先將倭島上面的有生力量,剿滅一波,給大明取礦打造一個安全環境!”
寧王的這個計策,跟秦滅六國時候的思想很像。
為何在大秦前期,打的都是兼並戰,而在大秦後期,打的都是殲滅戰?
原因很簡單,生存壓力倒逼,必須摧毀對手的戰爭潛力。
戰國初期,秦國被六國視為‘西戎’,常遭合縱圍堵。
此時的秦國若僅追求‘奪地’,缺乏足夠的國力守住新佔領土,反而可能因分散兵力被反擊。
因此,‘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成為關鍵。
通過消滅對手的士兵,尤其是精銳,直接削弱其軍事能力,使其無力再組織進攻或參與合縱。
總的來說秦國前期的殲滅戰,是弱小時期的以戰養戰、削弱強敵生存策略,核心是打實力;
後期的攻城戰,是強國時期兼並六國、建立統治的統一策略,核心是打領土。
兩者並非對立。
而是秦國根據自身國力、對手實力、戰略目標的變化,對戰爭手段做出的最優選擇。
最終,通過殲滅戰摧毀六國的抵抗能力,通過攻城戰完成領土的實際佔領,共同推動了秦朝的統一。
如今大明帶入的是戰國時期‘大秦’的角色。
大明士卒雖裝備精良,又有著紅衣大炮的加持,整體戰力上,碾壓倭島軍隊。
但怎麼說這都是一場異地作戰,還是一場遠離大明本土數千里的異地作戰。
糧食什麼的……可以就地征收。
一些後勤,也可以在倭島征集一些偽軍,拿著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讓他們去做。
不過到了前線廝殺,終究還得靠明軍自己親自動手。
要知道,自古以來,在沒能徹底收服一個異族之前,從沒出現過依靠異族兵力作戰的先例。
畢竟到了戰場上,那些歸降的異族士兵若是突然臨陣倒戈,不僅會瓦解己方士氣,更可能讓大軍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
像寧王這樣身經百戰、深諳戰場凶險的將領,自然絕不會做出這種冒險的決定。
好在,大明軍隊對于倭兵來說,是碾壓的存在。
因此只要給寧王一次戰機,一個使他復刻白起在長平那驚天動地的戰機。將倭島那四十萬披甲之士盡數圍殲于絕地,用鐵血手段徹底碾碎其有生力量。
那麼這一戰便足以敲斷倭島十五年內再生的筋骨。
屆時,
明廷的龍旗將在島嶼各處獵獵作響,明軍只需憑借此戰積攢的威懾力,便能在每一寸土地上穩穩攥住話語權。
讓那些曾桀驁不馴的島民,再不敢有半分異動。
老老實實為大明挖礦。
可明軍說到底也只有一萬多人,後勤等等船上的其他人數加起來,滿打滿算也才一萬五。
想要坑殺四十萬倭島士卒,難度太大。
哪怕寧王已為此制作好了相關的計策,可還是拿不定主意。
顧成的到來,讓朱權信心大增。
顧成的命令好像與他的不太一樣,像是在倭島上打造出一個什麼太陽……神明……之類的。
這些朱權不清楚。
但他清楚的是,他們二者的目標一致。
無論是挖銀礦還是打造太陽、神明,本質都需要剿滅倭島上面的有生力量。
而他們二者合兵,總兵馬可以來到三萬人左右。
這般兵馬部署,若派去征討漠北……
面對漠北那些縱橫馳騁的鐵騎,寧王心里很清楚,應該以固守為主更為穩妥。
畢竟漠北的軍隊,除了在火器裝備上稍遜于明軍一籌,無論是在行軍作戰的機動性與戰術素養上,還是鐵騎的配置與沖擊力上,都不弱于明軍。
但倭島上的那些士卒,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倭兵不僅身材顯得矮小,單從外表看就沒什麼威懾力,打起仗來更是毫無章法可言。
整體展現出的戰斗力,甚至還比不上大明境內那些流竄的匪患。
可以說倭兵除了數量優勢能拿出來說說,再沒什麼值得一提的了。
“殲滅戰……”顧成听後喃喃念叨著,然後翻閱起朱權方才遞交過來的文書。
那一摞文書里面,有著倭島上面的幕府形勢、勢力分布,還有來自寧王與其身邊智囊團的分析。
最後還有寧王提出殲滅戰的作戰思路。
“一下子殲滅四十萬,寧王你是要做大明的白起啊!”顧成看完之後,手中拿著文書,話鋒突然一轉道︰“可白起這個人屠的下場,不太好!”
寧王朱權輕輕的搖了搖頭,淡然的說道︰
“白起殺的是周天子的子民,而我殺的是蠻夷、是倭兵;再者我那四哥也不是秦王;而且我需要這個……功績!”
殲敵四十萬之後,寧王朱權的名聲,不僅能夠震懾整個倭島,同樣也會對大明內部形成極大的震懾。
而白起之所以會死,無外乎功績太大,秦王擔心他不好掌控,也就是所謂的功高震主。
可朱棣不是秦王,朱權三萬用計破四十萬,而這樣的三萬,四哥手中有二十個左右!
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再說了,自己這次前來倭島是為了什麼?
銀礦?
錯!
為了大明削藩政策更改後的第一個鐵帽子王!
從而使自己的功績,能夠庇佑子孫!
顧成見朱權回答的如此堅決,只能輕輕的嘆息一聲。
他的本意是想著自己來背負這四十萬的血債。
畢竟,朱棣是顧成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寧王又何嘗不是?!
也罷!
那自己就助寧王一臂之力。
就用接下來的時間與四十萬人的性命,在倭島造就一個神!
顧成沉吟了片刻之後,肅聲道︰
“你有何計策?”
朱權緩緩頷首,開口道︰
“依我淺見,倭島群雄割據,恰是可乘之機。可遣能言善辯之人,對各方勢力行合縱連橫之術。”
“或贈金銀財帛誘其心,或許土地封邑動其念,令他們互生嫌隙、自相殘殺。待其斗至兩敗俱傷,我軍便可揮師東進,坐收漁翁之利。”
顧成垂眸未發一言,腦海中思索著這個計策的可行性。
計策不錯。
想當年大秦便是憑此策瓦解六國聯盟,最終橫掃六合、定鼎天下。
如今大明雖有三萬兵馬,但兵鋒正盛,為何不能效仿前人,蕩平倭島割據勢力,將這個島嶼的話語權牢牢攥在掌心?
可這念頭剛起,便被心底一絲抵觸壓了下去。
在顧成眼中,無論是盤踞中樞的幕府權貴,還是散布四方的藩鎮豪強,皆是倭島貧瘠土地上滋生的蠻夷。
骨子里流著同樣一丘之貉的血。
更要緊的是,明軍跨海而來僅三萬人馬。
這合縱連橫之術如走吊橋,稍有不慎便會反噬。
若是不小心玩崩了,讓倭島形成了統一的勢力,他們在失去先機的情況下,將有被拉入戰爭泥潭的風險。
……
顧成思索之際,營帳外突然走進來一人,副將語速極快卻清晰的說道︰
“報!據前方斥候傳來的消息,幕府聚集各方勢力,號稱……十八路諸侯,正在趕來的途中,恐怕三日之後,將會到達此處!”
朱權聞言眸光一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好膽!
這段時間,他接連用計跟地形,斬殺了幕府八萬中央軍。
本來以為對方這個長時間沒有消息是打算轉為全面防守了,沒想到在這里等著。
算是給了他一個驚喜。
組團來了!
朱權將手放在腰間的寶劍上,詢問道︰
“十八路諸侯,有多少人馬?”
“隊伍連綿不絕,約二十萬。”副將道。
朱權面色冷漠的點了點頭。
看來幕府與各地方割據勢力方面,為了能趕走自己這個外來者,還真是難得一見的團結起來了。
不管這十八路勢力,在征伐自己的過程中,是不是心懷鬼胎,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三十萬大軍。
應該是倭寇方面,所能拿出來的極限兵力了!
現在看來不用四十萬,三十萬足以……
我不去找你們,你們倒自己找過來了?!
顧成揮手命那名副將退下之後,營帳內陷入了一種寂靜的氣氛,此時哪怕不小心掉在一根針,估計也能听見。
但這個氣氛僅僅只有安靜,而無半分壓抑。
仿佛這即將來犯的二十萬大軍,威脅不到他們的這三萬明軍一樣。
顧成幽幽嘆了一口氣,開口道︰
“寧王,如今倭兵即將兵臨城下,估計合縱連橫的計策,短時間內行不通了!”
朱權聞言,臉上並沒有絲毫的尷尬之情,反而感慨道︰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這乃是為將者會遇到的常情!”
“第一個計策行不通,正好使用第二個計策!此計策,可一鼓斬殺這十八路聯軍,讓三十萬倭兵,埋葬在此!”
“嗯?!”顧成看著自信的寧王,有些詫異。
三萬對三十萬,面對十倍于己的兵力,雖然武器與單兵戰力上擁有極高的優勢,可是劣勢也顯而易見。
因此只能打防御戰,待敵方退兵。
可這里是倭島,是倭兵的主場。
在這里跟這十八路諸侯比糧草,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但他清楚寧王善謀,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看著對方這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估計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朱權說完站起身來,來到一張地圖前。
帳內燭火被穿堂風卷得微微搖曳,使得朱權指向地圖的手指映在絹布上,忽明忽暗如跳動的戰旗。
顧成順著他指尖望去,只見那處險地被三條支流環繞,河谷狹窄處恰如束緊的咽喉。
他來的匆忙,並沒有第一時間考察周遭的地形。
只不過在看到寧王所指與地圖上的標識後,他眯起眼楮,久經沙場的經驗,使得他腦海中一瞬間就想到了朱權的用意。
“水攻?”
朱權點了點頭,指尖重重叩在地圖上的河谷,
“水無形,卻有萬鈞之力!”
“龍且恃勇輕敵,于禁不明地勢,皆成水下亡魂。如今倭軍驕縱冒進,也該讓他們嘗嘗這刺骨洪水的滋味。”
當年韓信與龍且對峙濰水,連夜令士兵運沙堵塞上游。
待到兩軍交鋒時,他佯裝敗退引楚軍追擊,忽聞上游因守兵驟然掘開沙袋,驚雷乍響。
濁浪如黃褐色的巨蟒從天際翻涌而來,眨眼間便漫過楚軍的馬蹄,二十萬大軍像被打散的蟻群在洪水中掙扎。
龍且的戰馬被浪頭掀翻,二十萬大軍被咆哮的水流裹挾著撞向岩壁,濺起的血花旋即被渾濁吞沒;
而關羽圍攻樊城時,恰逢秋雨連綿。
他登高望見漢水暴漲,連夜差人加固堤壩,待魏軍七軍屯于低窪處,便命將士決堤放水。
剎那間白浪滔天,仿佛銀河傾瀉大地,于禁的營寨轉瞬間成了澤國。
魏軍的隊伍被洪流擰成麻花,戰馬在浪濤中揚蹄悲鳴,于禁在帳中被積水淹沒至脖頸,只能眼睜睜看著大軍精銳像落葉般隨波逐流。
寧王沉聲繼續說道︰
“第二個計策比第一個計策實施起來,效果更好、見效也更好。”
“只不過唯一的難點,就是怎麼樣才能將他們引入水攻主場。”
“現在好了,倭兵親自帶著十八路聯軍不日將會來到此處。這樣一來,最難的一個環節,反而是倭兵幫助我們解決了。”
“那麼接下來,我就做一次好人,讓這三十萬倭兵葬送在這里,為此而已!”
三十萬大軍葬送在此,這樣的話,從朱權口中說出來,很是淡然。
仿佛是在說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使得顧成也忍不住瞳孔微縮。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遠離了本土作戰的寧王朱權,整個人在計策上,更加偏向毒士。
什麼是毒士?
自身智謀深沉、卻手段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且其策略往往帶有強烈破壞性、殘酷性。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東漢末年的賈詡。
賈詡的毒,體現在其策略的實用性和殘酷性上。
他的謀劃往往能精準擊中要害,但也常常伴隨著巨大的犧牲或社會動蕩;
此時,寧王提出的這條計策,將伴隨著三十萬人犧牲。
三十萬士卒,一個國家三十萬的精壯男子,背後更是三十萬家庭!
但顧成一想到自洪武一朝以來,倭寇對于大明延邊百姓的侵擾,與倭島上面擁有能夠造福大明國家、百姓的百萬噸銀礦。
他感覺寧王的這個計策提出的……好啊!
要知道,大明師出有名!
徐福當年帶著近千名童男童女與大量金銀,欺詐了始皇帝,來到了這所謂的蓬萊仙島——倭島。
倭島這麼貧瘠的地方,怎麼可能擁有百萬噸銀礦?
很有可能是徐福搞出來的。
呃……
雖然有點不可能,听起來比較假。
但你若不能讓徐福出來證明這銀礦不是華夏的,那就沒辦法了。
自己在師出有名的情況下,只能過來拿回自己的東西。
結果你倒好,不給就算了,一點誠意都沒有,還打算來硬的!
那你們這三十萬人,就葬送于此吧!
顧成眼中的狠厲一閃而過,森然道︰
“寧王,這個計策可行,接下來老夫會全權配合你!”
……………………
關于大明軍隊跟倭兵對戰的戰損比,參照《明實錄》。
《明實錄》記載︰永樂十七年,總兵官劉江在遼東望海堝設伏,準備圍剿倭寇。
戰役倭寇約兩千人乘船登陸,進入伏擊圈,明軍進攻,倭寇潰敗。
傷亡記載︰此戰明軍斬級千余,生擒百三十人,幾乎全殲來犯之敵,明軍‘無失亡’。
寧王戰術,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出多個出處,已經盡可能的做到真實。
……
類似海外鄭和下西洋、寧王奪銀礦等劇情,一般半個月會寫一次,不會拖沓,一天內完成。
各位讀者大大,不知道這樣的節奏,ok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