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斷劾張轉運之罪
斷雲
一封奏章入奏君王,使貪贓者罷職歸鄉。
正直為官秉持國法,包公才干誰能堪比?
話說包拯脫身回到縣衙,便與少府主簿密謀此事,差遣二百名弓手,令他們到北門埋伏,等轉運使經過時,見到有行李扛箱之類的,就一起上前奪取。弓手領命而去。過了很久,轉運使果然有滿滿一路的行李運來,眾士卒一起上前將行李奪走,回來見包拯。包拯打開行李,只見里面金帛無數,全是贓物,當即大罵道“你身為轉運使,巡行州縣,卻收受官員財物,應當奏明朝廷。”轉運使听聞十分恐懼,極力懇求包拯,包拯卻不答應。于是包拯前往東京,一路行至皇城,便擊鼓鳴冤。朝門外監鼓的郎官詳細詢問事由,包拯將張轉運使的事情一一告知。郎官于是接過奏章,面見天子。包拯在殿下叩拜上奏。皇帝看了奏章後大怒,立即罷免了張轉運使的職務,讓他依舊回歸平民身份。
第八十二回劾兒子為官之虐
斷雲
家法森嚴王法更重,豈容其子虐待百姓?
任滿歸來滿載寶物,包公怒奏毫不留情。
話說宋仁宗因貶黜了張轉運使,十分欣賞包拯的梗直敢言,于是提拔他為直諫大夫。包拯的兒子包秀,年僅十六歲,被任命為揚州天長縣知縣,隨即赴任。沒想到包秀為官貪財,任滿後帶著許多寶物歸來。
一日,包拯處理完公務,有吏員通報“天長縣知縣任滿回來了。”包拯听說兒子歸來,十分高興。但看到數擔行李,打開後發現金寶無數,包拯核算包秀兩年的俸錢資財,竟多出一千貫。包拯大怒,向朝廷上奏“臣的兒子擔任天長縣知縣,任滿歸來,檢查行李物品,除了俸錢還多出一千貫,如今他貪財虐待百姓,臣應當自我彈劾。”
天子看了奏章說“愛卿對兒子的過錯毫不隱瞞,可謂剛直,如今依舊授予你兒子官職,讓他改過自新。”包拯又奏道“臣蒙陛下提拔為直諫之職,兒子有罪過,就是父親的罪過。能讓臣子罷職就很慶幸了,朝廷怎能再給他官職呢?況且臣自己也該被貶謫,臣決不敢再擔任直諫之職,請求另授其他職務,容臣報答過失。”皇上于是應允奏章,下令包拯擔任定州太守。
包拯謝恩,當日辭別皇帝。到任之後,處理政事有條理,百姓感念其德。後來因為與朝官不和,便隱匿政績不上報。忽然一天听聞朝廷要提拔他的謠言,包拯于是棄了官職,隱居東京修行。且看後來因為什麼又被起用,下回公案自會分曉。
第八十三回判張妃國法失儀
斷雲
身負重任臨行邦憲威嚴,御街奪駕彰顯禮儀刑律。
朝廷臣宰雖能隱匿情事,鐵面包公豈會順情枉法?
話說宋仁宗一日臨朝,文武百官行山呼大禮後,閣門大使奏報"午門外有眾鄉老求見陛下陳說民情。"仁宗召來一位老者,眾人在殿階下叩拜。仁宗詢問老人所奏何事,老人稟奏"臣等是陳州西華縣百姓,如今陳州三縣連年遭受荒旱,五谷絕收,百姓餓死無數,懇請陛下憐憫賑濟,如此百姓方能安定,盜賊也不會滋生。"仁宗听聞後說"朕已知此事,已預先派遣趙皇親發放十萬錢糧賑濟陳州三縣饑民,為何又來奏告貧困?"鄉老們說"小民死罪,只能直奏。趙皇親與監倉官侯文異、封庫官馬孔目、管庫官楊得昭三人一同作弊,三十貫錢只能買一斗米,其中二分是稻糠,根本無法充饑。有錢人家尚可度日,無錢人家只能餓斃路旁,慘不忍睹。"
仁宗听罷面露不悅,道"朕以國戚為心腹,誰想竟有如此罔顧國法之人?"于是賞賜眾鄉老令其退下,與群臣商議"誰可前往陳州賑濟饑民,代朕分憂?"忽有班部中青州王相公名誠出列奏道"若要救助陳州三縣百姓,除了包文拯無人可去,其他人前往,百姓難沾實惠。"仁宗問"文拯的名聲朕素來知曉,如今任何官職?"王誠奏道"此人最近被任命為定州太守,因性格梗直,與在朝官員不和,臣听聞他已棄職隱居在東京普照寺修行,不知是否還在?"仁宗說"朕重新宣他來任用,可否?"王誠又奏"此人性情剛烈,恐已逃躲別處,待臣親自前往探訪,查明下落,或許能請他來。"仁宗準奏。
王誠徑直辭別仁宗,一行人來到普照寺。眾長老听聞,迎接至方丈室。坐定獻茶後,王誠問"此處有包先生嗎?"長老稟道"貧僧不認得包先生。只是數月前,寺中有個自稱賴皮包的行者,每日吃三餐飯,只是睡覺,從不理事,不知是否是他?"王誠于是令召來相見,果然認得正是包文拯。王誠大喜,道"朝廷欲封足下官職,前往陳州賑濟,您可同我入朝。"包拯說"下官職位卑小,如何去得陳州?"王誠說"面見朝廷自有高升,只看我襆頭動時便謝恩。"包拯應命,當日隨王丞相入朝面見仁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朝拜完畢,仁宗說明賑濟緣由"封卿為三道節度使,代朕前往。"包拯見王丞相襆頭未動,俯伏殿階不起。王誠奏道"文拯職位低微,如何管得了皇親?乞陛下重封,方能成全此事。"天子于是加封包拯為十五府提督,許其自行專斷斬罰。仁宗又恐有權勢之人不服,另著十位大臣為保官。包拯抬頭見王丞相襆頭微動,這才叩首謝恩。
出得午門,忽報皇後鸞駕到來,包拯急忙避入官房,問左右是哪位皇後。張龍稟道"是偏宮張皇後,要往南岳燒香,向正宮曹娘娘借來鸞駕。"包拯道"偏宮皇後如何敢乘坐正宮鸞駕,國法何在?"當即令手下奪其黃羅銷金傘離去。隨駕宮娥驚慌失措,紛紛逃入宮中。次日張皇後入朝奏知仁宗,稱被包拯無故奪去銷金黃羅傘。
仁宗聞奏大怒,宣包拯到金階問道"為何輕慢內院後妃,奪其法駕,是何道理?"包拯奏道"臣罪該萬死,敢問張娘娘是哪宮皇後?"仁宗道"是偏宮妃子。"包拯道"既是偏宮妃子,如何能用正宮儀仗?"仁宗道"朕已許正宮借與六般大禮,前往南岳燒香。"包拯說"陛下,偏宮可借正宮儀禮,那陛下的大位可否借給六大王坐?如今水旱不調,百姓饑饉,正因國法不正所致。臣若不能匡正朝廷,如何去得陳州賑濟?依臣之見,張皇後不當僭越,應罰黃金一百兩。如此則國法嚴明,朝廷方可治理。"仁宗聞奏默然。王丞相出班奏道"包文拯所奏極是,乞陛下準其判罰。"仁宗準奏,下敕罰張、曹二後黃金入庫。
包拯謝恩辭別仁宗,次日啟程赴陳州賑濟,仁宗大悅,御賜酒食送行。且看接下來又有何公案?
第八十四回判趙省滄州之軍
斷雲
刁惡之徒肆意欺凌孤寡,包公斷案擬罪充軍。
恢恢天網疏而不漏,趙省怎逃今日刑罰?
話說包公辭別皇帝出朝,清點上任的公差,排好儀仗器具,清晨離開東京前往陳州。出城三十里,有個地方叫萬松林,在館驛中坐下後,叫來隨衙的侍從吩咐說“你們眾人先回去,等我到陳州十日後再來跟隨。”眾人各自領命離去。
包公只帶了一名叫唐公的吏胥同行,和他私下商議說“如今前往陳州,我們裝作白衣秀士的模樣,不要從館驛經過,只去茶坊、酒店、寺觀這些地方,查訪不平之事。”唐公領命,牽著包公所騎的驢子前行。
將近傍晚,來到一處莊園門前,包公道“不要去人家打擾,就在這車蓬旁邊安歇吧。”唐公听從吩咐,解下行李,安排包公歇息了一夜。
清晨,有個管莊的人叫趙省,是個極其刁蠻的家伙,在鄉里橫行霸道,大家都怕他,人稱他的小名叫趙大郎。那天趙省看見車蓬下有人安歇,就大罵不止。唐公回應說“莊主息怒,我家官人要去東京赴選,到這里天晚了,暫時在貴莊車蓬下借宿一夜就走,還望恕罪。”
趙大郎听罷喝道“昨夜莊上不見了兩只水牛,沒處尋找,想來是你們兩個偷了,最好把牛還我,就放你們二人走,不然綁起來送官,當作盜賊論處。”唐公說“我們是過路的人,偷水牛有什麼用?”趙大郎怒道“不打你就不肯認!”隨即命令莊客用麻索吊起二人,要送去官府審問。
趙太公得知此事,說“大郎休要冤枉人,哪有過路秀才偷牛的道理?待我親自去問個明白。”太公出得院來,看見二人被吊在楊柳樹下,抬頭一看,早認出是包文拯。太公見狀大驚,連忙讓人解下麻索,磕頭拜道“老夫的頑劣兒子罪該萬死,還望寬恕。”
包公說“你作為家主,不教誨兒子遵守禮法,大白天誣陷平民為賊,該當何罪?幸好是我來了,如果是客商到此,豈不是要被你兒子陷害?國法難容!”當即寫了手本呈給當地縣官,擬判趙省到滄州充軍,即刻起行。
太公哭道“頑子得罪大人,責罰是應該的,但可憐老夫只有這一個兒子,乞求寬恕他的罪行。”包公說“律法是朝廷設立的,我怎敢徇私?”最終還是將趙省發配,毫不寬恕。鄉里百姓都為此感到高興。
第八十五回決秦衙內之斬罪
斷雲
酷吏惡少仗勢橫行,刑場斬首毫不留情。
包公正直毫無偏私,決斷奸頑拯救百姓。
話說包公將趙省判為充軍後,和唐公前往陳州。經過鄭州城前,到達泰康縣時,包公對唐公說“走了半天,快到中午了,先在垂楊樹下休息片刻,再進城吧。”唐公便放下行李,兩人在樹下歇息。忽然有幾匹馬來,只見一群人拉弓搭箭,追趕著一頭獐子過來。
田旁有個農夫喊道“秀才,快到路邊躲一躲,泰康知縣秦衙內正在打獵,追著一頭獐子過來,你要是沖散了他的獵物,肯定沒命!”包公听了,問道“這知縣叫什麼名字,這麼可惡?”農夫說“姓秦名卿,極其殘暴。他兒子打死過多少人,都沒人能奈何他!”包公听後,讓唐公抽出行李中的木棒,立在路邊,等獐子跑來時放它過去,卻一棒把獵犬打倒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前面的弓兵看見獵犬被打倒,就報告給了秦衙內。秦衙內大怒,命令弓兵將包公二人抓進縣衙見他父親。秦知縣于是下令把他們關進土牢審問。公牌由五老張押獄執行,押著二人進土牢,用麻繩分別高高吊起。唐公哭著對張押獄說“常說公門里好行善,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們二人?”張押獄喝道“你們該死,惹惱了秦衙內,要是想讓我寬容,就拿些錢來!”唐公看看包公,包公說“我腰囊里有些錢,你自己來拿吧。”張押獄立刻走近,掀起包公衣裳,只見腰間有一塊金牌,上面刻著包文拯的身份。押獄張青大驚,連忙解開二人的吊繩,扶包公上坐,磕頭拜道“小人不知大人經過此地,如今把您押入土牢,這不是小人的本意,是知縣的命令,乞求赦免死罪!”包公笑道“你本來就不認識,只是不要讓秦知縣識破,泄露了事情。可以把驢子和行李給唐公帶出城,就饒了你。”張青趕緊取過行李,牽來驢子,秘密送包公出城二十里。
包公打發張青回去,說“這不關你的事,等我到陳州後再來傳訊知縣父子,自有處置。”張青再三叩頭回去了。
再說包公和唐公繼續前行,看見一個老人哭著過來。包公問老人為何啼哭,老人回答說“老夫是李家莊人,前些天泰康縣秦衙內打獵到我莊上,突然看見小女有些姿色,就強行搶走了。老夫只有這一個女兒,無人侍奉,因此哭泣。”包公說“為什麼不寫狀子告他要回女兒?”老人說“他是知縣的兒子,能到哪里去告狀呢?”包公說“我寫個帖子給你去見知縣,一定會放你女兒回來。”老人說“秀才莫非是包文拯?只有他能做主。”包公說“你別管我是誰,知縣和我有交情,只管拿紙筆來我寫。”老人在附近村子借得紙筆給包公,包公寫道“秀才傳示知縣,最好把女兒還給人家,以免遭重罪,不然他日來見包呆子。”包公寫完,交給老人,還把自己騎的驢子讓老人送到縣衙。
老人拿著帖子求見知縣,知縣看了大驚,罵道“不肖之子,怎麼把這事傳到包公耳朵里了?怎麼逃罪?”張押獄說“日前捉的人,果然是包公經過這里。”知縣連忙派人把女兒送回老人莊上。父女拜謝後,來見包公說“要不是大人路過,我們的冤屈就無法伸張了。”包公說“我馬上就走,等知縣要來見我,你就說我已經走遠了,到陳州相見。”吩咐完畢,和唐公離開李家莊而去。後來包公到陳州,派公牌傳訊秦知縣父子到公堂審問。審明秦衙內倚仗官勢欺負貧民,強佔人家女兒,罪該押赴刑場處斬;秦知縣縱容兒子作惡,虐待百姓,應杖打八十,罷職為民。判決後依此執行。
第八十六回石啞子獻棒分財
斷雲
啞子訴冤無人理會,賢明府尹判決服眾。
誰說作惡蒼天無報,或早或遲終有因果。
話說包拯剛上任坐堂,公吏劉厚前來稟報“門外有個石啞子,手持大棒要獻給本官。”包拯命人帶他進來,親自詢問,啞子卻完全無法對答。眾吏員便對包拯說“這啞子每逢官員上任,總會來獻棒,屢次被責罰,大人不必問他。”包拯心想“這啞子必定有冤屈,才忍著刑罰來獻棒,不然怎會屢屢無罪卻甘願受罰?”于是心生一計他讓人用豬血涂滿啞子的手臂,假裝打斷了胳膊,又給啞子戴上長枷在街上示眾,暗中派幾個軍卒偵察“若有人為他喊冤,就帶來見我細問緣由。”
過了許久,街上眾人紛紛來看,有位老人嘆息道“這人太冤了,如今反而受此苦楚,可惜啊!”軍卒听見,立即將老人帶到公堂。包拯詳細詢問,老人說“這啞子是村南的石啞子,他哥哥石全家境富裕。啞子從小就啞,被哥哥趕出家門,家中財產竟分文未給他。他多年告官,始終無法伸冤,今日告官反被杖責,我這老人因此感嘆。”
包拯听後,立刻派人傳喚石全到衙門,問他“這啞子是你的同胞兄弟嗎?”石全答道“他原是我家養豬的,從小在莊里住,並非親骨肉。”包拯聞言,故意給啞子開枷放他走,石全見狀暗自歡喜。等石全離開後,包拯又喚來啞子囑咐“以後你若撞見石全,上去扭打他也無妨。”啞子點頭離去。
一日,啞子在東門外遇見石全,積怨爆發,當場推倒石全,扯破他的衣飾,一頓亂打。石全吃了虧,只好寫狀子到縣衙控告,稱啞子不顧禮法毆打親兄。包拯傳訊石全,問道“啞子若真是你親兄弟,他的罪過絕不輕饒;若是外人,只按斗毆論處。”石全忙說“他果真是同胞兄弟!”包拯又喚來啞子斥責“你怎敢毆打親兄?罪過不輕!”隨即判啞子杖責七十。打完後,包拯對石全說“這啞子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分家產給他?分明是你欺心!”石全無言以對。最終,包拯派人押著二人,將家中財產產業各分一半。眾人听聞此事,無不拍手稱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第八十七回瓦盆子叫屈之異
斷雲
王老為盆申冤情,包公斷出真凶案。
天理昭昭難埋沒,沉冤得雪懲惡人。
話說包公在定州做太守時,有個揚州人叫李浩,家中十分富有。他到定州做生意,在離城十多里的地方喝酒,喝醉後走不動,就在路邊睡著了。黃昏時,有兩個賊人丁千、丁萬,看到李浩身邊財物不少,便在路上合謀,趁他醉酒把他扛到偏僻處,搶走了財物。他們搜身時發現有百兩黃金,二人平分後回家,把黃金藏在妯娌家。
二人又商量說“這人酒醒後不見了財物,肯定會到定州去告狀。不如打死他,以絕後患。”二人商議好後,就把李浩扛到窯門,放火燒化了尸骨。夜里取出骨灰搗碎,和在泥土里做成瓦盆。有詩為證奸邪陰謀天理難容,上天在上不可欺瞞。將人害死燒成盆器,最終冤情被包公知曉。
話說二賊人把瓦盆燒成後,定州有個王老買了這個盆子,夜里用來裝尿。一天夜里,王老起來小便,忽然听到盆子叫屈說“我是揚州客人,你怎麼往我口中小便?”王老大驚,點燈問盆子“你若真有冤屈,就說清楚,我幫你伸冤。”
盆子回答說“我是揚州人,叫李浩,到定州做生意,醉倒在路上,被賊人丁千、丁萬搶了百兩黃金,還被謀財害命,他們把我的尸骨燒成灰,和在泥土里做成了這個盆子。我有此冤屈,希望你帶我去見包太守,我會在公堂前陳述此事,以求日後報仇。”王老听後十分驚愕。
過了一夜,第二天王老就帶著這個盆子到府衙告狀。衙役通報說“門外有個老漢,帶著一個瓦盆來告狀。”包公听了覺得奇怪,就叫王老到廳上詢問詳情。王老把夜里瓦盆說的話講了一遍。
包公讓手下把瓦盆抬到階下詢問,瓦盆卻不說話。包公生氣地說“你這老頭,用這事來迷惑官府。”下令把他趕走。王老被責備後,把瓦盆帶回家,心中滿是怨恨。
夜里瓦盆又叫道“老漢別悶,今天見包公,因為沒有遮蓋,冤枉難以訴說。希望你借我件衣裳,再去見包太守一次,我會逐一陳述,肯定不會有差錯。”王老覺得驚異,不得已,第二天又用衣裳蓋著瓦盆去見包太守,說了情況。
包公勉強再問,盆兒訴說了前事冤屈,包公十分驚駭,就派公牌傳喚丁千、丁萬。不久,公差押著二人到來,包公詳細詢問殺害李浩的緣由,二人說沒有此事,不肯招認。包公把他們收入獄中審問,他們始終不肯屈服。
包公就派人傳喚二人的妻子到府中審問,二人的妻子也不肯招認。包公說“你們的丈夫謀殺了李浩,奪去百兩黃金,把尸骨燒成灰,和泥做成盆,黃金是你們收藏了。你們的丈夫已經分明認了,你們還抵賴什麼?”
二人的妻子驚恐之下,告訴包公說“是有百兩黃金,埋在牆里。”包公派人監督她們回家,果然在牆中找到了黃金,帶回見包公。包公讓人帶出丁千、丁萬,問道“你們的妻子從牆中取出百兩黃金,分明是你們二人謀死了李浩,怎麼還不招認?”
二人面面相覷,無法抵賴,只得招認。包公判決二人謀財殺人,都判死罪。斬首之後,王老告狀屬實,官府賞給他二十兩銀子。包公把瓦盆和原來搶劫的銀兩,讓李浩的親屬領回安葬。
第八十八回老犬變夫主之怪
斷雲
異類化人迷惑主母,包公明察決斷疑案。
至今千年為人稱羨,方信當時有此清官。
話說定州城東三十里,有個姓王名十的富商,每次外出經商少則年,總能賺得豐厚利潤歸來。中秋時節,他與妻子周氏在家賞月飲酒。這中秋之夜有詩為證暮雲散盡,清寒彌漫,銀河無聲,玉盤流轉。此生此夜若不稱好,明日明年又在何處相看?
夫婦酒至半酣,王十說“往日在江湖行商,頗有獲利,如今想再載貨出行,一來收回舊債,二來避開些是非,你看如何?”周氏勸道“富貴自有天命,何必如此勞苦奔波。之前術士說你眼下有災星,不如再等一年,去也不遲。”王十笑道“術士之言不必深信,我意已決,你不必勸阻。”周氏不再多言。次日,王十整理行裝,買舟泛海,與妻子周氏辭別而去。又有詩道城外春風吹動酒旗,行人揮袖日落之時。長安道上無窮樹木,唯有垂楊管盡別離。
王十走後半年,家中走失一只老白犬,家人尋找多日不見。周氏倚門盼望丈夫歸來,忽見一人自稱王十返家,便問“往常你外出多則一年多,少則也有十多個月,如今去了不到半年,為何回來得這麼快?”“丈夫”答道“因行船遇風受阻,未能前行。恰好有親朋泛海,便將財貨托付于他,我輕身回家。”周氏信以為真,二人舉杯共歡,欣喜不已。
在家將近一年,周氏一日忽見數十擔貨物運來,後面跟著的竟是真正的丈夫王十!她大驚失色“我原嫁一夫,如今怎會有兩個丈夫?身材面貌毫無差別,真是怪事!”兩個“王十”相見,當場大鬧起來。周氏無可奈何,只得入府衙告狀,詳述此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包拯看狀後覺得怪異,差遣直堂公差黃勝拘傳二人。不久,兩個“王十”都被帶到公堂。包拯見二人面貌 identical,十分驚駭,追問誰是真誰是假,二人卻爭論不休。包拯只得將他們押入獄中審問,一時竟無法分辨真偽。且看這樁奇案如何了結,下回公案自見分曉。
第八十九回劉婆子訴論猛虎
斷雲
猛虎傷人伏法受懲,白犬化形顯露真身。
包公威名傳揚天下,斷案如神勘破奇情。
話說包拯一日坐堂審案,公吏稟報“外面有位老婦人喊冤,想要告狀。”包拯傳令讓她進來。片刻後,老婦人伏在階前,哭著陳述道“我住在南山下,兒子名叫劉太,以砍柴為生。本月十三日他進雲山砍柴,被老虎吃掉了。我年老無子,以後靠什麼生活啊?懇請大人為我伸冤!”說罷,悲傷得不能自已。
包拯沉吟半晌,思索著應對之策,最後差遣黃勝、李寶二人,拿著令牌去追捕老虎到府衙審問。二人驚恐地上前回稟“南山的猛獸傷人無數,大人派我們去追捕,恐怕有去無回,怎麼可能抓來呢?”包拯告訴他們“你們去雲山看看有沒有神廟,拿著這公文和冥錢進廟禱告說‘府判大人在此享受香火,身為一方土地神,若不能降福百姓,反而縱容老虎傷人,就請差遣鬼使陰兵,押老虎到府衙受審。’這樣自然不會受傷。”
二人依言而行,當天來到雲山土地廟,將公文和祝告之詞焚燒,隨後返回。過了一會兒,只听見眾鬼神喧鬧之聲,老虎竟從後面跟來,仿佛被繩索捆住一般,不再蹦跳竄動。二人大喜,將老虎押入衙門。剛到公堂前,老虎就俯伏在地,渾身顫抖。
包拯質問老虎“你為何敢傷劉太?他老母在此告狀。”老虎只是點頭。包拯命人取來大枷將其鎖住,送入獄中。有詩為證
猛獸傷人怎會有情?一時之間降伏神靈。
包拯心直感動天地,千載之下明如星月。
由于數日來沒有其他公事,只有王十和劉太兩樁案子,次日包拯令獄司將老虎和王十一同押到公堂審問。公吏帶二人及老虎到階下,包拯還未發問,老虎見到王十,忽然左顧右盼,做出要吞食他的樣子。王十驚慌失措,無處躲藏,突然變成一只白犬,人身狗頭,在階下嚎叫。
包拯見狀大驚,喚來周氏詢問。周氏說家中曾走失一只老白犬,尋找不見,誰知它竟變成丈夫模樣回來。包拯查證屬實後,下令殺死這白犬精,讓真正的王十回家與周氏團聚。那只老虎也被處死,為劉太償命。包拯又賞給老婦人十兩官銀作為養老之資,老婦人拜謝離去。且看下回又有何公案。
第九十回柳芳冤魂抱虎頭
斷雲
妓女冤魂棲身驛館,包公伸冤上奏朝廷。
條條律法公正嚴明,千年生祠百姓感念。
話說包公判罰白犬精怪、除去南山猛虎後,命公吏將虎頭掛在衙前示眾。一天,忽然有個二八年紀的女子,容貌嬌美,抱著虎頭哀號痛哭。眾人都很驚駭,吏員連忙通報入府,包拯即刻派人傳喚女子。吏員上前時,女子忽然化作一陣旋風,只見煙霧蒙蒙,飛上天去了。有詩為證八年冤魂未得伸張,一時化風令人驚駭。包公斷案毫無偏私,死者得以舒展眉頭。
吏員向包拯回報,包拯說“這必定有冤情。”立即派黃勝、李寶二公差追蹤,看這怪風從哪里停下。黃勝、李寶領命追到三十里外,忽見怪風飄入一座驛館後消失不見,二人便去驛館中查找,發現一座新墳。二人掘開墳墓,見里面有一口棺木,埋著一個女子。黃、李二人看清楚後,詳細呈報給包拯。
包拯心想這必定是樁冤案,便叫來妓女李瓊仙吩咐說“你去驛館和女尸同睡,如果她有冤情,定會托夢告知。若能查明真相,回來重重賞你。”瓊仙不敢推辭,只得來到驛館與女尸同寢。當夜她果然夢見一個女子前來哭訴“我姓柳名芳,家住太原,身為官妓。衛州有個叫鄭從的人,擔任推官,罷任時經過我家,見我擅長歌唱,就帶我一同回家。一天推官外出,他的夫人潘氏心懷妒忌,把我趕到暗室中毆打,我一時氣絕身亡。等推官回來得知,問起我的死因,潘氏只說我因不願做大人的妾室,自縊而死。至今已埋沒八年,幸好遇到判府大人清明,因斬殺猛虎之事感動天地,我才抱著虎頭訴說冤情。如今鄭從現任滄州僉判,希望判府大人特為我伸雪此冤。”說完拜謝離去。
瓊仙夢醒後,把柳芳的話全部記下,一點不忘。當天就回報府衙,將昨夜柳芳所訴之語一一告知包拯。包拯隨即派值堂公人孫佐武急速攜帶文牒,前往滄州傳鄭從、潘氏一同來對質。孫佐武二人領了文牒,徑直來到滄州,進入衙中見鄭從,從袖中取出公文說“包判府有舊冤案,請您去對質。”鄭從見了文牒,倉皇驚怖,苦苦不肯走。孫佐武逼迫道“這是包公的命令,誰敢違逆?恐怕得罪了不好辦。”鄭從不得已,便同潘氏一起前往。
在路上走了數日,來到府衙。鄭從請求見包拯,听事吏傳報說“判府大人認為鄭從有違條規,不便相見。”于是將他押入獄中,令司吏審問。有詩為證天理昭然報應分明,冤情含苦顯靈托夢。千古以來公平論斷,至此更揚包相神威。
再說潘氏被獄吏審訊,忍受不住苦楚,只得招認打死柳芳的情由。次日,獄吏將招供呈給包拯,包拯令整理成案卷,申奏朝廷。不到一個月,朝廷敕旨下來,在公堂宣示“潘氏不該故意殺害柳芳,按法當斬,但因柳芳是官妓做妾,減罪免死,應杖打一百,發配同州路,永遠不得與家人相聚。鄭從無罪,釋放回家。”此事都因老虎而真相大白,正所謂判一案而知三事。包公的神明,在此事上更加顯著。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典白話合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