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穆公陸續兼並了二十個國家,成功稱霸西戎。周襄王得知後,派尹武公送去金鼓,以示祝賀。秦穆公自稱年事已高,入朝不太方便,便讓公孫枝前往周朝答謝。這一年,繇余因病去世,秦穆公深感痛惜,隨後任命孟明視擔任右庶長。公孫枝從周朝返回後,察覺到秦穆公對孟明視十分看重,于是也告老還鄉,辭去官職。這些事暫且按下不表。
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出生的時候,正好有人獻上一塊璞玉,雕琢之後,得到一塊碧綠美玉。女兒滿周歲時,宮中擺放了�盤,女兒唯獨拿起這塊美玉,愛不釋手,因此取名為弄玉。弄玉漸漸長大,容貌絕美,而且聰明過人,她擅長吹笙,不用樂師教導,就能吹出獨特的曲調。秦穆公找來能工巧匠,將那塊美玉剖制成笙。弄玉吹奏起來,聲音如同鳳鳴一般動听。秦穆公非常寵愛這個女兒,特意修築了一座高樓給她居住,取名為鳳樓。樓前有一座高台,也叫鳳台。
弄玉十五歲時,秦穆公想為她挑選一位如意郎君。弄玉卻立下誓言︰“我一定要找到一位擅長吹笙,能與我相互唱和的人,才願嫁給他,其他人我都不考慮。” 秦穆公派人四處尋訪,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一天,弄玉在樓上卷簾閑望,只見天空晴朗,明月高懸,宛如明鏡。她讓侍兒點燃一炷香,然後拿起碧玉笙,臨窗吹奏。那聲音清脆悠揚,響徹天際。微風輕輕拂過,忽然間,似乎有人在與她應和。那聲音忽遠忽近,十分奇妙。弄玉心中詫異,便停下吹奏傾听,那聲音也隨即停止,但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弄玉迎著微風,滿心惆悵,仿佛丟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她在窗邊徘徊到半夜,直到月亮西斜,香也燃盡,才將玉笙放在床頭,勉強入睡。
在睡夢中,弄玉夢見西南方天門大開,五彩霞光如白晝般照耀。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子,頭戴羽冠,身披鶴氅,騎著彩鳳從天而降,落在鳳台之上。男子對弄玉說︰“我是太華山的山神。上帝命我與你結為夫妻,我們會在中秋之日相見,這是前世注定的緣分。” 說著,他從腰間解下赤玉簫,倚著欄桿吹奏起來。那彩鳳也展開翅膀,鳴叫起舞。鳳聲與簫聲相互應和,宮商和諧,悅耳動听。弄玉听得如痴如醉,不禁問道︰“這是什麼曲子?” 男子回答說︰“這是《華山吟》的第一曲。” 弄玉又問︰“我能學習這支曲子嗎?” 男子說︰“既然我們將結為夫妻,傳授給你又有何難?” 說完,便徑直上前,握住弄玉的手。弄玉猛然驚醒,夢中的景象卻依然歷歷在目。
第二天,弄玉將這件事告訴了秦穆公。秦穆公便讓孟明視按照夢中男子的模樣,前往太華山尋訪。一位山野村夫指著說︰“山上的明星岩,有一個異人,從七月十五日起就來到這里,獨自搭建草廬居住。他每天下山買酒自飲,到了晚上,必定吹奏一曲簫,簫聲傳遍四方,听到的人都忘記了睡覺,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孟明視登上太華山,來到明星岩下,果然看到一位頭戴羽冠、身披鶴氅的人,他面容如玉,嘴唇紅潤,氣質超凡脫俗。孟明視知道這就是要找的異人,上前作揖,詢問他的姓名。那人回答說︰“我姓蕭,名史。足下是何人?來此有何事?” 孟明視說︰“我是本國的右庶長,名叫百里視。我們國君為愛女挑選夫婿,女兒擅長吹笙,一定要找到能與她相配的人。听說足下精通音樂,我們國君渴望與您一見,特命我前來迎接。” 蕭史說︰“我只是略懂音律,並無其他長處,不敢擔當此重任。” 孟明視說︰“您與我一同去見我們國君,自會有分曉。” 于是,兩人一同乘車返回。
孟明視先去拜見秦穆公,稟報了尋訪的情況,然後帶著蕭史進宮謁見。秦穆公坐在鳳台之上,蕭史上前拜見說︰“我是山野村夫,不懂禮法,還望國君寬恕!” 秦穆公見蕭史容貌瀟灑,氣質超凡,心中頓時有了三分歡喜。他讓蕭史坐在一旁,問道︰“听說你擅長吹簫,那也擅長吹笙嗎?” 蕭史回答說︰“我只會吹簫,不會吹笙。” 秦穆公說︰“我本想為女兒尋覓一位擅長吹笙的伴侶,如今簫與笙並非同一種樂器,看來你與我女兒不相配。” 說罷,示意孟明視帶蕭史退下。
弄玉得知後,派侍者傳話給秦穆公說︰“簫與笙都屬于樂器一類。這位客人既然擅長吹簫,為何不讓他展示一下才華呢?怎能讓他空有技藝卻離去呢?” 秦穆公覺得有理,便命蕭史吹奏一曲。蕭史拿出一支赤玉簫,那簫玉色溫潤,赤光耀眼,一看就是稀世珍寶。他剛吹奏第一曲,清風就徐徐吹來;吹奏第二曲時,彩雲從四方聚攏;吹奏到第三曲時,只見白鶴成對在空中翱翔飛舞,幾只孔雀也棲息在樹林邊,百鳥和鳴,許久才散去。秦穆公十分高興。此時,弄玉在簾內看到這般奇異景象,也欣喜地說︰“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丈夫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秦穆公又問蕭史︰“你知道笙簫是如何制作的?起源于何時嗎?” 蕭史回答說︰“笙,有生發之意,是女媧氏所造,取萬物生發之義,音律對應太簇。簫,有肅殺之意,是伏羲氏所造,取肅清之義,音律對應仲呂。” 秦穆公說︰“詳細說說。” 蕭史接著說︰“我精通的是簫,那就只說簫吧。從前伏羲氏將竹子編成簫,形狀參差不齊,模仿鳳凰的翅膀;聲音和諧美妙,如同鳳凰鳴叫。大的叫‘雅簫’,由二十三根竹管編成,長一尺四寸;小的叫‘頌簫’,由十六根竹管編成,長一尺二寸,統稱簫管。沒有封底的,叫做‘洞簫’。後來黃帝讓伶倫在昆溪砍伐竹子,制成笛子,橫著有七個孔,吹奏起來也像鳳鳴,形狀較為簡單。後人嫌簫管過于繁雜,就只用一根竹管豎著吹奏。又把長的稱為簫,短的稱為管。如今的簫,已不是古代的簫了。” 秦穆公問︰“你吹簫為何能招來珍禽呢?” 蕭史又回答說︰“簫的形制雖然有所簡化,但聲音的本質沒有改變。制作簫是為了模仿鳳鳴,鳳凰是百鳥之王,所以其他鳥兒听到鳳凰的聲音,都會飛來聚集。從前舜創作簫韶之樂,鳳凰應聲而來。鳳凰都能招來,何況其他鳥兒呢?” 蕭史對答如流,聲音洪亮。秦穆公越發喜悅,對蕭史說︰“我有個女兒叫弄玉,精通音律,我不想把她嫁給一個不懂音樂的人,願意把她許配給你。” 蕭史神情嚴肅,再次拜謝推辭說︰“我只是山野之人,怎敢高攀王侯之家呢?” 秦穆公說︰“小女之前立下誓願,要選擇擅長吹笙的人為伴侶。如今你的簫藝,能通天地、感萬物,比笙更勝一籌。況且小女還有夢中預兆,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這是天賜良緣,你不能推辭。” 蕭史這才拜謝應允。
秦穆公讓太史挑選良辰吉日,為二人舉行婚禮。太史奏報,今晚中秋佳節,是大吉之日,天上月圓,人間也將團圓。秦穆公便讓侍從準備熱水,讓蕭史沐浴潔身,賜給他嶄新的衣冠,然後將他送到鳳樓,與弄玉成親。婚後,夫妻二人感情和睦,自不必多說。
第二天早上,秦穆公任命蕭史為中大夫。蕭史雖然位列朝堂,但不參與國家政事,每天都住在鳳樓中,不吃人間煙火,偶爾喝上幾杯酒。弄玉跟著蕭史學習吐納導氣之法,漸漸地也能闢谷絕食。蕭史教弄玉吹奏簫曲《來鳳》。大約過了半年,一天夜里,夫妻二人在月下吹簫,忽然有一只紫鳳落在鳳台左邊,一條赤龍盤在鳳台右邊。蕭史說︰“我本是上界仙人,上帝因為人間史籍散亂,命我下凡整理。于是在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我降生在周朝的蕭氏家中,成為蕭三郎。到了周宣王末年,史官失職,我便將歷史本末連貫起來,補充典籍的遺漏。周朝人因為我對史學有功,就稱我為蕭史,至今已經一百一十多年了。上帝命我擔任華山之主,與你有前世的緣分,所以通過簫聲讓我們結合。但我們不應久留人間,如今龍鳳來迎接我們,可以離開了。” 弄玉想向父親辭行,蕭史不同意,說︰“既然成為神仙,就應該超脫無憂,怎能對眷屬產生眷戀之情呢?” 于是,蕭史騎著赤龍,弄玉騎著紫鳳,從鳳台向著雲端飛去。如今人們稱佳婿為 “乘龍快婿”,就是源于這個典故。)當晚,有人在太華山听到了鳳鳴之聲。
第二天早上,宮中侍從將此事稟報給秦穆公。秦穆公悵然若失,許久才感嘆道︰“神仙之事,看來真的存在啊!倘若此時有龍鳳來迎接我,我舍棄山河,就如同丟棄破鞋一般!” 他派人前往太華山尋找蕭史和弄玉的蹤跡,卻一無所獲。于是,秦穆公在明星岩修建祠堂,每年按時用酒果祭祀。這座祠堂至今仍被稱為蕭女祠,祠中時常能听到鳳鳴之聲。六朝時期的鮑照寫過一首《蕭史曲》︰“蕭史愛少年,嬴女童顏。火粒願排棄,霞霧好登攀。龍飛逸天路,鳳起出秦關。身去長不返,簫聲時往還。” 江總也有詩寫道︰“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來時兔月滿,去後鳳樓空。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
秦穆公從此厭倦談論戰爭,漸漸有了超脫塵世的想法。他將國家政事全部交給孟明視處理,每日修身養性,追求清淨無為。不久,公孫枝也去世了。孟明視推薦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說他們都有賢德,國內人稱他們為 “三良”。秦穆公將三人都任命為大夫,對他們恩寵有加。
又過了三年,也就是周襄王三十一年春天二月十五,秦穆公坐在鳳台賞月,思念起女兒弄玉,不知道她身在何處,何時才能相見,想著想著便睡著了。在夢中,他看見蕭史和弄玉騎著一只鳳凰前來迎接他,一同游覽廣寒之宮,那里寒冷刺骨。秦穆公醒來後,就患上了寒疾,沒過幾天便去世了,人們都認為他是成仙而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享年六十九歲。他最初娶晉獻公的女兒為妻,生下太子 ,此時太子 即位,就是秦康公。秦康公將秦穆公安葬在雍地,依照西戎的習俗,用活人殉葬,一共用了一百七十七人,子車氏的三個兒子也在其中。國人都為他們感到悲哀,為此創作了《黃鳥》一詩,這首詩收錄在《毛詩?國風》中。後人評論秦穆公讓 “三良” 殉葬一事,認為他死後拋棄賢才,沒有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做好打算。只有宋甦東坡學士題寫的《秦穆公墓》一詩,見解與眾不同。詩中寫道︰“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此識公墓。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話分兩頭。再說晉襄公六年,他立自己的兒子夷皋為世子,讓庶弟公子樂到陳國去做官。這一年,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先後去世,一下子失去四位卿大夫,職位都空缺了出來。第二年,晉襄公在夷地大規模檢閱戰車和士兵,撤銷了新設立的二軍,恢復三軍的編制。晉襄公原本想讓士谷、梁益耳擔任中軍將領,讓箕鄭父、先都擔任上軍將領。先且居的兒子先克進諫說︰“狐偃、趙衰對晉國有大功,他們的兒子不應被忽視。況且士谷擔任司空,與梁益耳都沒有戰功,突然讓他們擔任大將,恐怕人心不服。” 晉襄公听從了他的建議,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副手;任命箕鄭父為上軍元帥,荀林父為副手;任命先蔑為下軍元帥,先都為副手。
狐射姑登上將壇發號施令,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旁若無人。他的部下軍司馬臾駢勸諫說︰“我听說‘軍隊取勝在于團結’。如今三軍將領,不是老將,就是世襲的大臣。元帥應該虛心請教,保持謙遜的態度。剛愎自用、驕傲自負,這是子玉在晉楚之戰中失敗的原因,不可不引以為戒。” 狐射姑大怒,喝道︰“我剛發布命令,你這匹夫竟敢胡言亂語,擾亂軍心!” 他喝令左右侍從鞭打臾駢一百下。眾人心中都有不滿。
再說士谷、梁益耳得知先克阻止他們晉升,心中十分怨恨。先都沒能當上上軍元帥,也對先克懷恨在心。當時太傅陽處父出使衛國,沒有參與這次人事安排。等陽處父回國後,听說狐射姑擔任元帥,便暗中向晉襄公上奏說︰“狐射姑剛愎自用,喜好爭強,不得民心,不是擔任大將的合適人選。我曾經輔佐過子余趙衰字子余)的軍隊,與他的兒子趙盾關系很好,深知趙盾賢能有才。尊重賢才、任用能人,這是國家的重要典章。國君如果挑選元帥,沒有人比趙盾更合適。” 晉襄公采納了他的建議,讓陽處父在董地再次舉行閱兵儀式,重新任命將領。狐射姑還不知道要更換元帥,依舊高高興興地站在中軍將領的首位。晉襄公喊著他的字說︰“賈季,之前我讓趙盾輔佐你,現在你去輔佐趙盾。” 狐射姑不敢多言,只能唯唯諾諾地退下。晉襄公于是任命趙盾為中軍元帥,讓狐射姑輔佐他,上軍和下軍的將領則維持不變。
趙盾從此執掌國政,大力整頓政令,國人都心悅誠服。有人對陽處父說︰“你直言不諱,確實忠誠,難道就不擔心因此招人怨恨嗎?” 陽處父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怎敢回避個人恩怨呢?” 第二天,狐射姑單獨拜見晉襄公,問道︰“承蒙主公念及先人的微薄功勞,不嫌棄我無能,讓我掌管軍事。但忽然又更換元帥,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是因為先臣狐偃的功勞不如趙衰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晉襄公說︰“沒有別的原因。陽處父對我說,你不得民心,難以勝任大將之職,所以才更換了元帥。” 狐射姑默默退下,心中充滿了不甘 。
這年秋天八月,晉襄公病重,臨終之際,他召來太傅陽處父、上卿趙盾以及其他大臣,在病榻前叮囑道︰“寡人繼承父業,打敗狄人、討伐秦國,在對外征戰中從未有過氣餒。如今不幸,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就要與諸位長別了。太子夷皋年紀尚小,你們應當盡心輔佐,與鄰國和睦相處,切不可丟掉晉國的盟主之位。” 群臣紛紛跪地,叩拜領命。晉襄公隨後便與世長辭。
第二天,群臣準備擁立太子即位。趙盾卻說道︰“國家正面臨諸多困難,秦國和狄人都是我們的仇敵,在這種情況下,不適合擁立年幼的君主。如今杜祁的兒子公子雍,正在秦國為官,他為人善良且年長,我們可以把他迎回來繼承君位。” 群臣听後,一時無人回應。狐射姑則表示︰“不如擁立公子樂。他的母親,是先君寵愛的姬妾。公子樂在陳國為官,而陳國向來與晉國交好,不像秦國與我們有仇。若去迎接公子樂,早上出發,晚上就能回來。” 趙盾反駁道︰“並非如此。陳國弱小且偏遠,秦國強大又臨近。從陳國迎回君主,對兩國關系並無太多助益,而從秦國迎回君主,既能化解兩國恩怨,又能得到秦國的援助,所以必須迎回公子雍才行。” 眾人听後,便不再爭論。于是,晉國派先蔑擔任正使,士會為副使,前往秦國報喪,並迎接公子雍回國即位。
出發前,荀林父勸阻先蔑說︰“夫人和太子都在國內,卻要到他國迎接君主,恐怕事情難以成功,還可能引發其他變故。你為何不稱病推辭呢?” 先蔑卻認為︰“國家政事由趙氏做主,能有什麼變故?” 荀林父對旁人說道︰“我們同朝為官,是同僚關系。我和士伯先蔑字士伯)是同僚,不能不盡心提醒他。他不听我的勸告,恐怕此去只有離開之日,再無歸來之時了。” 暫且不說先蔑前往秦國的事。
再說狐射姑見趙盾不采納自己的建議,心中惱怒,憤憤地說︰“狐氏和趙氏本是同等地位。如今難道只有趙氏,沒有狐氏了嗎?” 于是,他也暗中派人前往陳國,召公子樂回來,準備為爭奪君位做打算。很快,就有人把這件事告知了趙盾。趙盾派自己的門客公孫杵臼,率領一百名家丁,埋伏在半路。等公子樂路過時,將其攔截並殺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狐射姑得知後,更加憤怒,說道︰“讓趙孟趙盾字孟)掌權的,是陽處父。陽處父家族勢單力薄,沒有外援。如今他外出,住在郊外,負責各國會葬之事,刺殺他並非難事。趙盾殺了公子樂,我殺了陽處父,不也合情合理嗎?” 于是,他與弟弟狐鞫居商議此事。狐鞫居說︰“這件事我有能力辦成。” 于是,狐鞫居帶著家人偽裝成盜賊,半夜翻牆進入陽處父的住所。此時,陽處父還在秉燭看書,狐鞫居徑直上前攻擊他,刺中了他的肩膀。陽處父驚慌失措,起身逃跑,狐鞫居緊追不舍,最終將其殺死,並割下首級帶了回去。陽處父的隨從,有人認出了狐鞫居,趕忙跑去報告趙盾。趙盾假裝不信,呵斥道︰“陽太傅是被盜賊所害,你怎麼能隨意誣陷他人?” 隨後,他派人收殮了陽處父的尸體。這是九月間發生的事情。
到了冬十月,晉襄公被安葬在曲沃。襄夫人穆嬴帶著太子夷皋為晉襄公送葬。途中,穆嬴對趙盾說︰“先君有什麼罪過?他的嫡子又有什麼罪過?為何要舍棄這親骨肉,到他國去另尋君主呢?” 葬禮結束後,眾人捧著靈位進入宗廟。趙宣子趙盾謚號宣子)在宗廟中對各位大夫說︰“先君正是因為能夠公正地施行刑罰和獎賞,才得以稱霸諸侯。如今先君的靈柩還未下葬,狐鞫居卻擅自殺死太傅,身為臣子,怎能不感到自身安危受到威脅?這種行為不可不加以討伐。” 于是,趙盾將狐鞫居抓起來,交給司寇。司寇歷數狐鞫居的罪行後,將其斬首。隨後,趙盾派人到狐鞫居家,搜出陽處父的首級,用線縫在他的脖子上,然後安葬了他。狐射姑害怕趙盾已經知曉自己的陰謀,于是連夜乘坐小車,逃到翟國,投奔翟國君主白暾去了。
當時,翟國有個巨人叫僑如,身高一丈五尺,被稱為長翟。他力大無窮,能舉起千鈞重物,腦袋像銅一樣堅硬,額頭像鐵一般結實,瓦片和石塊都無法傷害他。白暾任命他為將領,派他去侵犯魯國。魯文公派叔孫得臣率領軍隊抵御。當時正值冬月,漫天都是凍霧。大夫富父終甥預料即將下雪,便獻計說︰“長翟異常勇猛,我們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于是,他們在要道上挖掘了幾個深坑,用草席掩蓋,上面再鋪上一層浮土。當晚,果然下起大雪,雪將地面填平,讓人分辨不出虛實。富父終甥率領一支軍隊,前去偷襲僑如的營寨。僑如出戰,富父終甥佯裝戰敗逃跑,僑如則奮勇追擊。富父終甥留下暗號,自己沿著有標記的路徑,朝著深坑的方向跑去。僑如在後面緊追不舍,結果掉進了深坑之中。叔孫得臣的伏兵見狀,紛紛殺出,驅散了翟軍。富父終甥用戈刺中僑如的喉嚨,將其殺死。他們用大車裝載著僑如的尸體,見到的人都十分驚駭,覺得就算是防風氏的骨頭,也不過如此。叔孫得臣恰好在此期間生下長子,于是為兒子取名為叔孫僑如,以此紀念這次戰功。此後,魯國與齊國、衛國聯合出兵討伐翟國,白暾兵敗身死,翟國也因此滅亡。狐射姑轉而逃到赤翟的潞國,投奔潞國大夫酆舒。
趙盾得知後,感慨道︰“賈季狐射姑字賈季),是和我先人一同流亡的人,他輔佐先君,功勞不小。我殺狐鞫居,正是為了保護賈季。他卻因懼怕獲罪而逃亡,我怎麼忍心讓他孤身一人漂泊在翟國境內呢?” 于是,趙盾派臾駢護送狐射姑的妻子兒女前往潞國。臾駢召集家丁,準備出發。眾家丁向他稟報說︰“當初在夷地閱兵時,主人您一心忠于狐帥,卻反而遭到他的羞辱,此仇不可不報。如今元帥讓主人押送他的家眷,這是上天賜予我們報仇的機會。我們應當把他們全部殺掉,以雪此恨!” 臾駢連忙說道︰“不行,不行!元帥把護送家眷的任務交給我,這是對我的信任。元帥讓我護送,我卻殺了他們,元帥能不怪罪我嗎?乘人之危,是不仁之舉;招人怨恨,是不明智的行為。” 于是,臾駢恭恭敬敬地迎接狐射姑的妻子兒女上車,仔細登記好他們的家財,親自將他們護送出邊境,所有財物都毫無遺失。狐射姑听說此事後,感嘆道︰“我身邊有這樣的賢人,我卻沒有察覺,我逃亡是理所當然的啊!” 趙盾從此更加看重臾駢的人品,有了重用他的想法。
再說先蔑和士會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即位。秦康公十分高興,說道︰“我國先君曾兩次幫助晉國確立君主,到了我這一代,又將擁立公子雍,如此一來,晉國的君主就世代都由秦國扶持了。” 于是,秦康公派白乙丙率領四百輛兵車,護送公子雍前往晉國。
襄夫人穆嬴自從送葬回到朝廷後,每天清晨,都會抱著太子夷皋來到朝堂,放聲大哭,對諸位大夫說︰“這是先君的嫡子,你們為何要舍棄他?” 退朝後,她又乘車前往趙氏府邸,向趙盾叩頭說︰“先君臨終前,將這個孩子托付給你,讓你盡心輔佐。先君雖然已經離世,但他的遺言還在耳邊回響。如果擁立他人為君,那把這個孩子置于何地?不立我的兒子,我們母子只有死路一條。” 說完,她又不停地號啕大哭。國人听聞此事,無不憐憫穆嬴,紛紛指責趙盾。諸位大夫也認為迎接公子雍的決策並不妥當。趙盾為此憂心忡忡,與 缺商議道︰“士伯先蔑字士伯)已經前往秦國迎接年長的君主了,怎麼能再立太子呢?” 缺說︰“如今舍棄幼子擁立年長的君主,日後幼子長大,必然會引發變故。當務之急,是趕緊派人前往秦國,阻止士伯。” 趙盾說︰“先確定君主,然後再派人,這樣才名正言順。” 于是,趙盾立刻召集群臣,擁立夷皋即位,這就是晉靈公,此時晉靈公年僅七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百官朝賀剛剛結束,邊境傳來諜報︰“秦國派大軍護送公子雍,已經抵達黃河岸邊。” 諸位大夫說︰“我們對秦國失信了,該如何應對呢?” 趙盾說︰“如果我們擁立公子雍,秦國就是我們的賓客。既然不接受秦國送來的君主,秦國就成了我們的敵國。派人去道歉,秦國反而會以此指責我們,倒不如出兵抵抗。” 于是,趙盾派上軍元帥箕鄭父輔佐晉靈公留守都城,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先克為副將,接替狐射姑的職位。荀林父獨自率領上軍。先都因為先蔑前往秦國,也獨自率領下軍。三軍整頓完畢後,出兵迎戰秦軍,在堇陰駐扎下來。
秦軍已經渡過黃河,向東行進,在令狐扎下營寨。他們听說前方有晉軍,還以為是來迎接公子雍的,因此毫無戒備。先蔑先來到晉軍大營,拜見趙盾。趙盾將擁立太子的原因告訴了他。先蔑瞪大了眼楮,憤怒地說︰“當初謀劃迎接公子雍,是誰做主的?如今又立太子,還要拒絕我嗎?” 說完,他拂袖而去,見到荀林父後,說道︰“我後悔沒有听從你的勸告,才落得今天這個地步。” 荀林父勸說道︰“你是晉國的臣子,不留在晉國,還能去哪里呢?” 先蔑說︰“我奉命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那麼公子雍就是我的君主,秦國是我君主的輔助。我怎麼能違背之前的承諾,貪圖故鄉的富貴呢?” 于是,先蔑轉身奔回秦軍大營。
趙盾見狀,說道︰“士伯不肯留在晉國,明日秦軍必然會進逼,不如趁夜偷襲秦營,出其不意,或許能夠取勝。” 于是,趙盾下令喂飽戰馬,讓軍士們在睡墊上吃飽飯,口中餃枚,快速行軍。等到達秦營時,正好是三更時分。晉軍一聲吶喊,鼓角齊鳴,殺入秦營。秦軍在睡夢中驚醒,戰馬來不及披上鎧甲,士兵來不及拿起兵器,四下逃竄。晉軍一直追到刳首之地,白乙丙拼死奮戰,才得以逃脫,公子雍則死在亂軍之中。先蔑嘆息道︰“趙孟背叛了我,但我不能背叛秦國!” 于是,他逃到了秦國。士會也感嘆道︰“我和士伯一同做事,士伯去了秦國,我不能獨自回國!” 于是,他也跟隨秦軍回到了秦國。秦康公將他們二人都封為大夫。
荀林父對趙盾說︰“當年賈季逃到狄國,相國念及同僚情誼,送回了他的妻子兒女。如今士伯和士會與我也有同僚之誼,我希望能像相國當年那樣做。” 趙盾說︰“荀伯重情重義,正合我意。” 于是,趙盾派衛士將先蔑和士會兩家的家眷以及家財送往秦國。胡曾先生為此寫詩道︰“誰當越境送妻孥?只為同僚義氣多。近日人情相忌刻,一般僚誼卻如何?” 髯翁也有詩,譏諷趙宣子輕易決定迎接公子雍,卻又將賓客變成敵人︰“奕棋下子必躊躇,有嫡如何又外求?賓寇須臾成反覆,趙宣謀國是何籌?”
在這場戰役中,各軍將領都有所斬獲,只有先克部下的驍將蒯得,因貪功冒進,不顧大局,被秦軍擊敗,反而損失了五輛兵車。先克打算按照軍法將他斬首,諸位將領紛紛為他求情。先克向趙盾說明情況後,只是剝奪了蒯得的田祿。蒯得心中十分怨恨。
再說箕鄭父與士谷、梁益耳向來交情深厚。自從趙盾升任中軍元帥後,士谷和梁益耳都失去了兵權,就連箕鄭父也感到憤憤不平。當時,箕鄭父負責留守都城,士谷和梁益耳常聚在一起,他們議論道︰“趙盾獨攬大權,隨心所欲,目中無人。如今听說秦國派重兵護送公子雍,如果兩國軍隊僵持不下,一時難以和解,我們就可以從中作亂,推翻趙盾,廢掉夷皋,迎接公子雍,這樣大權就都落在我們手中了。” 他們商議已定,然而,他們的計劃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