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張好古

第五零三章 大魚咬鉤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東溪听水夜半更 本章︰第五零三章 大魚咬鉤

    接下來的幾天,護國軍三個團輪流炮擊稜堡,就連海上的鄭芝龍也偶爾打幾炮,試試松江府出產的新火炮,有的炮彈轟在牆上,打出個坑,有的就直接打進堡內,至于打沒打到人,堡外的人不知道,堡內的知道。

    張好古呢,在忙著接見台灣各處的頭領,張好古的接見策略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文化敏感度。他先是命人取出從大陸帶來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作為見面禮分贈各社首領。當大肚社頭領捧起青花瓷碗時,張好古立即解釋︰\"此物盛飯不餿,貯水不腐,諸君可試之。\"這種以實用器物展示文明優勢的方式,遠比空洞的武力威懾更有說服力。

    在溝通方式上,張好古更是下足功夫。他特意從隨軍人員中挑選出通曉番語的文書,當發現平埔族語言與閩南語存在諸多相通之處時,立即改用當地方言與頭領們交談。據《閩海紀要》記載,當張好古用番語說出\"天朝\"一詞時,多位頭領竟能立即理解其意,會議氣氛頓時輕松許多。

    張好古在會見中展現出高超的利益平衡術。對于經濟實力雄厚的西拉雅社,他承諾保留其貿易特權;對尚武的排灣族,則允諾繼續承認其獵頭習俗,但需以\"獻首級于官\"替代舊俗。最為精妙的是,他提出\"番漢互市,官為仲裁\"的制度,既滿足了漢商需求,又保障了原住民利益。

    台灣是一個農業尚未充分開發的地區,高山族等土著族居民對于農耕技術還很落後。面對這一現狀,張好古上揍本對皇上陳說︰“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富國足用之法,不外勸農力耕而已。”他說︰“各族土民,數倍我眾,撫其眾而耕其田,教其法而竭其力!使適開墾,越陌度阡,則按例納賦,年可歲供百萬也。”

    他強調此處土地膏腴沃野,在其它地區未曾見過,惜土著民耕種不得其法,那是因為無人教之。

    對于台灣收復後的建議,張好古提議暫時設一府數縣,並對皇上陳述,台灣島的荷蘭人在三到五個月內會全部解決,現在他們已不能出城堡,張好古並沒把下一步的戰略說出來,反正台灣收復就好,至于怎麼收復,張好古是不想說出去的。

    他希望朝廷早日派出官員,協助自己來丈量土地,並接收台灣,這樣自己也能從案牘之中解脫出來。

    對于土人和移民的治理方案也簡略的提了幾點方案。

    上完折子後,張好古並未就此滿足,他深知要真正了解高山族的實際情況,就必須親赴各土社進行實地考察。于是,他不辭辛勞地踏上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在考察過程中,張好古與高山族人民親密接觸,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耕作方式。他驚訝地發現,高山族當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鉤鐮來收割稻谷,也不懂得利用犁耙耕地和鋤頭除草。這種原始的耕作方法導致生產效率極其低下,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張好古看到,高山族人民在收獲稻谷時,只能逐穗采拔,完成十畝之地的收割竟然需要數十人。而刨地時,他們僅僅依靠寸鐵鑿子,完成十畝之園的開墾竟然需要一個人一個月之久。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們對土地的利用也非常不充分,近水濕田這樣肥沃的土地竟然被棄置不用。

    面對如此落後的耕作現狀,張好古深感責任重大。他下定決心,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幫助高山族人民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質量。經過深思熟慮,他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

    首先,張好古決定在土著高山族的各個社中,為每社配備一名經驗豐富的農民。這些農民將攜帶鐵犁耙鋤各一副以及耕牛一頭,前往各社傳授駕牛和使用犁耙的方法,同時教授五谷收割的技巧。通過這種方式,讓高山族人民逐漸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其次,張好古強調,這項工作必須由那些克己奉公、責任心強的官員去推行。這些官員不僅要用心撫綏高山族人民,確保他們能夠真正理解和接受新的耕作方法,還要讓每家每戶都知曉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好處。只有這樣,才能使新的耕作方式在當地得到廣泛應用。

    最後,為了激勵高山族人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張好古還提出了一套獎懲辦法。對于那些開墾田地多、努力耕作的人,給予獎勵;而對于那些懶惰懈怠、不認真工作的人,則要進行懲罰。通過這種方式,激發高山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當地農業的發展。

    要根據各戶的男女人口數、耕作能力,分配田土,官府則計畝征稅收糧。同時推行教化,移風易俗,逐步實現“雍熙之世”。

    ,新港、目加溜灣、肖壟、麻豆四個高山等族村社的民眾,還是“計口而種,不貪盈余”這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而無法多種。後來,據郁永河《裨海紀游》記載,,“四社番亦知勤稼穡,務蓄積,比戶殷富”。這說明,張好古對少數民族的努力,使高山等族的土著村社的農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當荷蘭的“伯瑪利亞”號逃回巴達維亞後,把明軍包圍熱蘭遮城的事告訴了巴達維亞總督安東尼•範迪門。

    安東尼•範迪門頓時跳了起來,火冒三丈,言道“帝國的威嚴不容侵犯,敢對海上強國攻擊,那麼去出兵告訴他們,權利,是大炮說了算。”

    安東尼•範迪門立刻召開了董事會,讓考烏帶人增援熱蘭遮並把明人趕回大陸去。

    當考烏率領的荷蘭艦隊自巴達維亞啟航時,整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會都沉浸在即將收復台灣的樂觀情緒中。這支由十艘先進戰艦、七百名職業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承載著荷蘭東印度公司最後的殖民希望。然而他們未曾想到,這場他們以為實力懸殊的海戰,將徹底改寫東亞的海權格局。

    當考烏船隊抵達台灣海域時,已是第一次海戰的三個月之後。

    考烏的軍事部署堪稱當時歐洲標準教科書式的典範︰采用經典的\"荷蘭戰術\"——戰列線陣型,強調密集炮火與紀律嚴明的隊形變換。他特意將艦隊分為三列縱隊,前衛由重炮艦\"克倫威爾\"號領餃,後衛則配置兩艘輕快艦負責機動。這種在北海對抗英國艦隊屢試不爽的戰術,卻在面對明軍水師時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其實他們出發時就有情報遞出,不過沒有考烏船隊快,直到考烏全軍覆沒時,情報才到了張好古手里。

    雖然張好古並不知道考烏船隊何時到達台灣海域,但是護國軍水師,福建水師的巡邏快船都發現了他們,因此,福建水師,護國軍水師快速做出反應,按照事先研究好的打法,靜等荷蘭船隊進入埋伏圈。

    由福建水師正面迎敵,護國軍水師則負責包抄,禁止荷蘭船走脫。

    荷蘭船隊最致命的錯誤發生在接戰階段。考烏堅持保持400米的標準交戰距離,卻忽略了福建水師特有的\"火龍出水\"火箭的射程優勢。當荷蘭人還在調整火炮仰角時,鄭軍的火箭已如暴雨般傾瀉而下。更令考烏震驚的是,鄭軍水師竟采用\"蜂群戰術\"——幾十艘戰船同時從不同角度發起沖擊,這種需要超強協同能力的戰法完全突破了歐洲海軍的認知。

    鄭芝龍展現出的戰術智慧令人嘆服。他敏銳地捕捉到荷蘭艦隊在轉向時的脆弱性,命令所有戰艦在接敵瞬間同時轉向,利用季風帶來的側風優勢,使福建戰船的速度瞬間提升30。這種被稱為\"閩台風\"的機動戰術,讓荷艦的炮彈紛紛落空。

    而鄭軍創造性地將傳統的\"火龍出水\"火箭改造為可重復裝填的\"連環火弩\"。這種新式武器能在兩分鐘內完成二次裝填,其密集的火力覆蓋完全壓制了荷艦的炮火。據《福建水師紀要》記載,當克登霍夫號中彈起火時,其船長特里波爾在日志中寫道︰\"那些中國人發射的不是武器,而是來自地獄的怒火。\"

    在陸上戰場,護國軍對揆一的心理戰同樣精彩。當發現荷蘭試圖突圍的跡象後,護國軍立即在城外用炮火封鎖,並刻意保留部分炮火很弱的現象。這種\"引蛇出洞\"的計策徹底迷惑了揆一,使其誤判時機。當荷蘭軍隊終于鼓足勇氣發起沖鋒時,護國軍預設的伏兵突然從三面包抄,用改新式的\"松江炮\"實施精準覆蓋射擊。立馬打的荷蘭人人仰馬翻,揆一趕忙帶人退回城堡。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學名張好古》,方便以後閱讀學名張好古第五零三章 大魚咬鉤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學名張好古第五零三章 大魚咬鉤並對學名張好古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