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張好古

第四八五章 寶島台灣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東溪听水夜半更 本章︰第四八五章 寶島台灣

    張好古和畢自嚴看到此刻的崇禎帝,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然而,崇禎帝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他迅速收住情緒,猛地轉過身去,仿佛想要掩飾內心的波瀾。他的雙手微微顫抖著,輕輕地擦拭著臉頰上的淚痕,試圖抹去那一瞬間的脆弱。

    當崇禎帝再次轉過身來的時候,他的面龐已經恢復了平靜,沒有絲毫的淚痕殘留。他的眼神冷漠而堅定,毫無表情地凝視著張好古,緩緩說道︰“致遠,朕原本打算讓你回京任職,但如今朕改變主意了。你還是返回松江,將此事辦妥。若是遇到什麼困難,盡可如實道來。”

    張好古略微思考了片刻,然後沉穩地回應道︰“皇上,緬甸那邊有沐府從中斡旋,應當不會有太大問題。至于日本方面,若是只有日本人,臣大可直接用大炮開路,一寸一寸地將他們轟開。昔日倭寇在沿海村居肆虐橫行,對付他們,臣毫無心理負擔。正所謂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然而,日本那里並非僅有日本人,還有我大明子民的勢力存在。若是他們不阻攔我,自然萬事大吉;可若是他們橫加阻攔,臣便陷入兩難之境。不打,他們會阻礙我大明的財路;打,臣又實在不忍對我大明子民動手。”

    “哦!詳細說說怎麼回事?”

    就在此時,畢自嚴開口說道︰“皇上,昔日倭寇之所以能在海上橫行無忌,實際上其中有很多都是海寇。這些海寇並不受朝廷的約束,由于懼怕朝廷的威嚴,他們根本不敢在大明境內落腳。于是,他們紛紛選擇在日本沿海的島嶼上盤踞,或者與倭人勾結,共同建立起一股勢力。正因如此,致遠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崇禎听後,怒氣沖沖地回應道︰“既然如此,那就直接打!無論是倭人還是海寇,統統都給朕打!”

    張好古眼見皇上動怒,連忙出言勸解道︰“皇上息怒啊!畢大人所言固然不假,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罷了。如今護國軍的一部,以及水師營的人數確實相對較少,若僅靠這些軍隊,雖然能夠保護商船的安全航行,但要應對如此廣袤的大明海域,恐怕還是力有未逮啊。畢竟,大明的海域遼闊無垠,甚至比陸地的面積還要大,其綿長的海岸線更是綿延不絕。僅僅依靠軍隊來守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微臣認為應當將沿岸的漁民組織起來,讓他們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水上長城。如此一來,大明不僅可以為他們提供武裝裝備,還可以賜予他們相應的番號,使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地抵御外族的侵擾。此外,澳門這個地方,無論如何都必須要奪回,絕不能有絲毫的讓步。即使是租借,也絕對不行!那些夷人可以來大明做生意,但絕不能允許他們侵佔大明的一寸土地!”

    臣建議,當務之急應是奪回台灣。據臣所知,台灣的面積約為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可耕種土地面積更是高達一百二十萬畝,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眾。其中,水田和旱田各佔一半,如此一來,所產出的糧食足以供應京師一城所需。

    此外,台灣與琉球相加,完全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府或者是一個省份。

    “啊!台灣竟然有如此之大,還有這麼多的田地!”崇禎皇帝插話道,顯然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驚訝。

    “確實如此,陛下。台灣的土地不僅廣袤,而且物產豐富。早在萬歷年間,閩南商賈王啟明所著的《東番記》中就有記載︰‘大員之島,物產豐饒,有蓬萊之實。’盡管台灣尚未完全納入大明版圖,但它的物產之豐盛已經為東南沿海地區所共知。如今,經過護國軍的詳細探查,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據閩商私販日志記載,台灣的鹿群數量之多,簡直就如同閩中地區的家豬一般。而根據《閩書》的描述,在萬歷三十五年時,漳州月港的一艘商船,僅僅一次航行,便運回了多達三千斤的鹿脯。不僅如此,島上的土著居民捕捉鹿群時,甚至都無需使用弓箭,只需設置柵欄陷阱,就能輕松捕獲。這些鹿皮經過福州的加工後,更是遠銷至江浙地區,成為文人雅士們競相追捧的珍品。

    澎湖巡檢司的呈報中也提到,每當漁汛來臨之際,烏魚群便會如潮水般涌來,使得海面之上舟楫密布,遮天蔽日。泉州府志則記載,台灣的烏魚子體型碩大,宛如手掌一般,其顏色更是如同琥珀般晶瑩剔透。經過閩南師傅們的精心腌制後,這些烏魚子搖身一變,成為了進貢給宮廷的頂級珍饈。在萬歷朝的宮廷膳單中,就赫然列有“東番烏魚子”這道菜肴。

    此外,《閩海輿圖》中還記載了台灣的山林中生長著許多奇異的樹木,其散發出來的香氣濃郁撲鼻,令人陶醉。而鄭和船隊後裔所傳的《瀛涯勝覽》補遺中則記載,台灣的樟木異常粗壯,直徑達到十圍的比比皆是。用這些樟木所熬制出來的樟腦,更是晶瑩剔透,宛如水晶一般。月港的商人們常常以絲綢來交換這些樟木,然後轉手賣給阿拉伯商人,其價格甚至比白銀還要昂貴。

    嘉靖年間,福州的匠人們偶然間發現了一種來自台灣的紅檜木材,這種木材的紋理猶如畫卷一般美麗,而且不會被蠹蟲侵蝕,也不會腐爛。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到了萬歷朝,當朝廷決定重建三大殿時,工部便秘密派遣了一批匠人前往台灣,專門采辦這種優質的紅檜木材。這些匠人不辭辛勞,歷經艱辛,終于成功地將大量的紅檜木材運回了大陸。

    如今,我們在皇宮的太和殿中還能看到那些梁柱,它們或許就隱藏著來自台灣的良材呢。這些梁柱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展示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和對材料的嚴格挑選。

    不僅如此,還有一本名為《東番記》的書籍,詳細地描述了台灣的農業情況。書中提到,台灣的禾稻可以一年兩熟,而且不需要施肥就能獲得豐收。閩南的老農們看到這種稻種後,驚嘆于其“粒大而長”,于是將其引種到了漳州,並稱之為“大員稻”。

    到了本朝,這種“大員稻”已經在閩南地區廣泛推廣開來,相比本地的品種,它的產量增加了兩成之多,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此外,荷蘭人所著的《熱蘭遮城日志》中也有相關記載,說明在明代時期,漢人移民已經在台南地區開始種植甘蔗了。這種甘蔗的睫干如同竹子一般,汁液甘甜如飴。福建的商人們將台糖運到寧波進行加工,制成了一種叫做“冰砂糖”的甜品,然後再將其販賣到京師。王公貴族們對這種“冰砂糖”趨之若鶩,都以能夠品嘗到它為一種榮幸。

    《閩中海錯疏》載台灣海產\"多中土所未見\"。萬歷舉人屠本親赴澎湖,記\"龍蝦大如兒臂,殼色五彩\";\"九孔螺紋如篆刻,肉脆而甘\"。當時閩菜\"東壁龍珠\",即以台灣龍蝦為珍料。

    抗倭名將沈有容《閩海紀事》提及,台灣沿海\"珊瑚林赤如朝霞\"。廣州府曾進獻台灣紅珊瑚樹一株,萬歷帝置于乾清宮,\"朝夕把玩\"。

    另外,台灣還有豐富的煤鐵礦藏,還有金礦

    總之台灣物產之豐,早為世人所知。可謂之為寶島。雖因海禁政策,官方交往有限,然民間貿易未嘗斷絕。如今夷國紅毛番佔據寶島,那麼就把他們打出去。閩南諺雲\"大員未到,先聞其香\",誠哉斯言!此島物華天寶,終將永續華夏文明之薪火。”

    崇禎听完張好古的講述後,心中對于台灣的認識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原本對這個偏遠島嶼的了解相當有限,但如今听張好古一番詳細介紹,才意識到台灣竟然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產和戰略意義。

    一旁的畢自嚴同樣感到驚訝,他原本對台灣的認知也頗為模糊,沒想到張好古竟然能夠如此詳盡地描述台灣的情況,而且所引用的經典文獻和事例都似乎確鑿無疑。

    崇禎帝對張好古的準備工作深感滿意,他知道張好古必定是經過了深入研究和充分準備,才能夠如此胸有成竹地談論收復台灣之事。于是,崇禎帝開口問道︰“致遠啊,如果要收復台灣,需要多少兵力呢?”

    張好古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回陛下,護國軍本部的人馬便已足夠。然而,若要長期駐守台灣,就需要朝廷派遣軍隊前往了。”

    崇禎帝听後,面露難色,嘆息道︰“致遠啊,目前朝廷實在難以抽調出足夠的兵力,而且也沒有足夠的錢糧來支持這樣一場行動啊!”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無奈和憂慮。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學名張好古》,方便以後閱讀學名張好古第四八五章 寶島台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學名張好古第四八五章 寶島台灣並對學名張好古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