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天,李梟就又忙了起來。
去了衛星研究所,又把眾人召集了起來,開始了新技術的研究討論。
這一次李梟打算從三個方向入手,通信系統、導航系統、科學探測、氣象觀測,以及偵察系統。
這些都是以目前這個年代,可以研究出來的技術。
而這幾個方向的研究,也是有優先級別的,這首先就是通信系統,通信系統中的重點研究則是能傳輸圖像數據的無線電信號。
也就是遙測技術。
如果沒有這一技術,無論是知道用電視攝像機和錄像機系統,拍攝來的氣象觀測信息,還是偵察拍攝來的信息,可都無法傳送回來。
那麼研究氣象觀測、偵察系統的意義也不大了。
至于遙測技術,這一項技術的原理也很簡單。
就是通過傳感器將被測目標轉化為可測量的電信號,然後采集到的原始電信號,就會通過優化,去除噪聲、干擾之類的。
之後優化過後的電信號,就能夠通過 “編碼” 和 “調制”, 轉化為適合信道傳輸的信號。
然後在發送給接收端。
接收端在接收到信號後,就會通過 “解調” 反向還原為原始電信號,然後就能夠通過解碼應用,還原出原本信息。
就拿圖片來講。
圖片的本質就是由像素構成的,比如一張100x100像素的黑白圖,完全可以分解成 個 “亮度值”,然後通過圖像傳感器,就可以把這些“亮度值”轉化為 “數字像素數據”。
再通過圖像壓縮編碼,進行壓縮加快傳輸速度,之後這些數據就會被加載到高頻載波,從而來提升抗干擾能力和傳輸距離,再通過遙測天線進行傳輸。
接收端捕獲信號後,就會分離出圖片數字流解碼,然後在進行像素排列,重新組合為數字圖像”,然後顯示出來。
這就是一套完整的流程。
說簡單吧!原理確實很簡單,但真要研究的話,還真不容易研究出來,其中需要面臨很多難題。
首先就是電子元件,雖然比起前世這一塊的發展,早了幾年,但還是不如國外的高、穩定性好。
如果只是地面上使用也沒什麼,但如果要是上天的話,萬一要是出點毛病,想換都換不了。
其次遠距離、抗干擾、保真高也是一個問題。
畢竟無線電傳輸影響的因素太多了,地形、氣候等等都會有干擾,這一點也是需要研究。
至于理論、設計與系統集成,這一點都是好說。
李梟有外掛在,遙測技術又是多年前的老技術,並不難查出來。
當然在研究遙測技術的同時,像是其它技術也要同時研究,氣象觀測,以及偵察系統,這兩項也是十分有用的技術。
李梟還是想和上一次一樣,把這些技術全部都分出去,專業的技術人員來研究專業的領域,也能夠為這些技術培養人才。
畢竟這些技術是最早的技術,等到了後世,已經更新了數代。
就拿遙測技術來講,遙測技術算是最早的傳輸技術,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信號的過渡。
至于之後的第二代遙測技術,就要等到70至90年代,等到多光譜掃描儀和d推掃式成像的技術出現,將會多維融合。
至于第三代就是網絡化技術,也就是5g\4g、ora、nbiot等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技術。
現在要是不積累人才,等到了後面可是會落後很多。
要知道後世國內5g技術的領先,是通過拼命追趕才追趕上去,並領先的,在1g的時代,國內這方面的領域可以說完全是空白。
幾乎沒有自主技術,完全依賴進口。
帶了2g的時候,雖然好了些但主要是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屬于緊緊跟隨。
<a標準。
而國內也並沒有就此滿足,一直緊緊追趕,到了4g的時候,才邁向了同步,最後才有了5g時代的全面引領。
但要知道從1g到4g,國內可是足足用了26年,這才追趕了上來。
所以有些技術不能落後,必須緊跟時代才成,一步落後等到了後面想要追趕,那就要耗費大量精力、金錢了。
沒有那麼容易。
現在雖然這些技術都處于落後的階段,不過李梟能保證,3年之內,應該就能夠追趕上。
主要還是各種材料,這才是最大的掣肘,否則也不會這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