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桂枝湯變化方三)
9︰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術湯。
把桂枝湯去掉桂枝,加茯苓、白術各三兩,就變成了茯苓白術湯。
當人體的水液代謝出現障礙,導致水液不能正常地輸送和排泄,而在人體內停聚形成病理產物,可停聚于不同部位,比如胃腸、胸脅、 腹腔等,就會引發人體的多種病癥。
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經脈,太陽經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當太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經氣阻 滯,多數是因為外感邪氣等因素所導致。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到足,循行于人體背部等部位,其經氣不通暢經常可出現頭項、腰背部等部位的癥狀。 即頭部和頸項部感到僵硬、疼痛。
因為太陽經循行經過頭項部,當太陽經氣不通暢時,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頭項部的這種疼痛和不適,也經常見于感冒等疾病。
當水飲內停于胃脕等部位,阻礙了氣機的通暢,就會出現胃脕脹滿的感覺,同時伴有輕微疼痛,這是水飲之邪影響了脾胃等髒腑的氣機升降和運化功能。
當小便排出不暢,或者尿量減少等情況出現。都屬于水飲內停,影響了人體的水液代謝,使得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地貯存和排泄尿液,就會出現小便不利的癥狀。
總而言之,出現了上述的相關的癥狀表現,就可以運用該方進行辨證論治。
10︰桂枝附子湯。
把桂枝湯去掉芍藥,加炮附子三枚每枚附子大約在10到20克之間)。
“風寒濕邪”是指風、寒、濕三種致病邪氣,在中醫理論中, 這三種邪氣它們經常相互結合侵犯人體。當這三種邪氣侵襲人體肌膚表層,使肌膚表層的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就像道路被堵塞一樣,從而引發各種癥狀,這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理狀態, 也經常導致肢體關節等部位的不適。
當身體出現疼痛,且伴有煩躁不適的感覺,風寒濕邪痹阻肌膚表層,導致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以身體會有疼痛癥狀。有時會因為疼痛等不適導致患者精神上出現煩躁情緒,當然,也可能是病邪郁而化熱,擾動心神所致。
當患者病情嚴重時,身體難以自行翻轉、側躺。這是因為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使肌肉、關節等失去正常的氣血滋養和濡潤,出現僵硬、疼痛,活動受限,所以無法自如地改變身體姿勢,體現了風寒濕邪侵入人體,當病情嚴重對身體活動功能的影響很大。
當患者出現上述的癥狀,往往脈象上會有脈浮虛而澀的體現。
“脈浮”通常表示病位在表, 提示邪氣在肌表。“虛”說明正氣可能 相對不足,無力與邪氣抗爭,或氣血等有虛損情況。“澀”脈表示脈象不流暢,就如用刀輕輕刮竹子,往往提示氣血運行不暢,有阻滯的情況,在這里脈象與風寒濕邪痹阻肌膚表層,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的病機相符合,可以用該方進行治療。
11︰桂枝加大黃湯。
把桂枝湯加大黃二兩、芍藥劑量增加至六兩。
在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中,太陽病是外感病初期階段。太陽表虛主要指人體衛外功能減弱,肌膚表層疏松,以自汗、惡風等為主要表現。此時外感邪氣侵襲肌膚表層,但正氣相對較弱,不能有力地抵御外邪,導致營衛失調。
陽明病多為外感病發展過程中,邪氣入里化熱,胃腸功能失調,出現以里實熱證為主的病變。陽明里實,意味著胃腸中有實邪積聚,如燥屎內結、熱邪與糟粕互結等。
太陽表虛兼陽明里實,是一種復合的病理狀態,說明患者既有太陽病表虛的表現,又同時出現了陽明病里實的癥狀,反映了病情的復雜性和傳變 情況。
當患者腹部脹滿,伴有疼痛,而且按壓時疼痛加劇,患者不願意讓他人 按壓腹部。這是因為陽明里實,胃腸中實邪 積聚,導致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腹部脹滿疼痛。按壓會使邪氣相搏更厲害,疼痛加重,所以患者會怕疼不讓按壓。
陽明里實,胃腸燥熱內結,津液被耗,糟粕內停,不能正常傳導,就會出現大便秘結、不通的癥狀,當患者出現上面的癥狀,就可以采用該方進行治療。
喜歡中醫玄學我最強請大家收藏︰()中醫玄學我最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