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旨宦官听了這話,急忙低頭。他本就是宮中的內侍,地位遠遜于童貫,見童貫發怒,自是不敢多言。生怕一個不小心,便惹禍上身,于是只能沉默不語,靜靜地站在一旁。
武植身後,眾多將校此刻亦是滿臉怒容。他們心中既對朝廷這突如其來的撤軍決議滿是憤懣,又對蔡京的行徑充斥著厭惡之意。
看著童貫憤怒的表情,武植沉聲開口說道︰“童公公不必這般動怒,此次出征雖未能大獲全勝,確實留有遺憾。然而我軍也借此探知了遼國的底線,日後我大宋與遼國定會再有交戰之機。待那時再謀劃收復燕雲十六州,亦為時不晚。”
童貫听了武植之言,心中怒火漸息,可仍心有不甘地說道︰“大帥,我實為您感到不值!大帥眼看就要攻克遼國西京城,此役若成,大帥必能名垂大宋青史。如今卻因這議和……唉!”言罷,滿臉遺憾,不住搖頭嘆息
旁邊的宦官見周圍氣氛略緩,便輕咳一聲,小心翼翼地說道︰“童公公、武大人,官家還有一道口諭,讓咱家轉達給二位。官家吩咐,待二位大人撤軍後,需盡快趕回京師。”
“多謝這位公公,待本帥把軍中諸事宜妥善布置完畢,就隨公公一同返回京師。”武植回應道。
隨即,武植召集眾將校議事,命林沖率兩萬大軍駐守代州城抵御遼國侵擾,又令韓世忠、劉光世收編此次作戰俘獲及投降的兩萬五千名遼軍戰俘。
“韓世忠、劉光世,你二人須全力整編這兩萬五千余名遼軍降兵,不得使其嘩變,若有差池,本帥定不輕饒!”
聞武植軍令,韓世忠、劉光世二人立即起身,雙手抱拳,異口同聲道︰“大帥放心,我等定全力以赴,絕不讓大帥失望!”
商議既定,武植率領親衛,與童貫一道,隨著前來傳旨的宦官一同踏上了奔赴京城的路途。
此次攻伐遼國未能達成全部功績,武植心中難免存有少許遺憾,然而也並未過分在意。
起初武植揮軍進擊遼國,主要是為了回擊耶律夷列調兵圍困代州、殘害代州知州這一事件,並非意在一舉打敗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這般偉大的功業。
然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雖然武植預料到遼國的軍隊戰斗力肯定不如開國時期的勇猛,可也未曾想到竟然電的如此薄弱,其所率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竟一路攻至西京大同府城下。
武植本擬于拿下大同府後停止進擊,轉攻為守,不想朝廷突然傳下退兵之令。
這旨意對他和麾下將士來說好壞各半。好的方面是,他所率的西北軍這幾年先是與西夏接連交戰,而後又奔赴河東作戰,士兵們早已精疲力竭,厭戰情緒漸起,此時退兵,可使將士們得到休整,緩解疲憊狀態。
而且此時的遼國,國力雖呈衰退之勢,卻依然是當世的一流強國。只因北方女真等部落頻繁侵擾,其國內精銳盡被調往北方鎮壓,武植才得以率軍屢戰屢勝。
但武植深知,若遼國察覺南方局勢危急,定會抽調精銳回師南下與宋軍交戰,屆時戰事必將艱難困窘。故而朝廷此時下令撤軍,恰合武植心意,如此也可等待日後時機,再展身手。
于不利處來看,勝利已然在望,卻被迫半途而止,此前拼搏而來的戰果難以拓展,那些于戰斗中犧牲、負傷的將士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尚未得到相稱的回報,這讓武植及其麾下眾將士皆心有不甘。
尤其是麾下的將校們,必定會對朝廷生出不少怨言,只是礙于軍令,只能將這股不滿暫且壓下。
武植一行人日夜兼程,經歷十日跋涉,終于抵達了汴京城。他望著眼前這座熟悉的都城,心中感慨萬千。
雖說只是短短數月的分別,可期間經歷的諸事卻如此的跌宕起伏,先是自己領兵與西夏交戰,打得西夏叩首稱臣,而後又揮師東進河東攻入遼國境內,這些場景在他腦海中不斷閃現,恰似在昨日剛剛發生。
此時,城門口處已有一眾官員等候迎接武植及童貫一行。武植抬目望去,一眼便看出那領頭之人韓忠彥,而在韓忠彥身旁,武植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師叔甦轍以及趙挺之。
見眾人在城門等候,武植也不敢怠慢,迅速和童貫等人下馬,疾步朝他們走去。
武植雖在邊疆領兵作戰,但身為重要的邊關統帥,朝廷有大事都會傳信于他,對于朝中官職以及職位的變動也有所耳聞。
此時的韓忠彥已升任右相,其職位乃是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趙挺之已晉升為副宰相,職位乃是尚書左丞。
而自己的師叔甦轍,也已官復原職,擔任御史中丞,韓忠彥、趙挺之以及甦轍三位,俱為朝堂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皆可謂朝廷重臣。
武植快步走到幾人面前,拱手施禮,高聲說道︰“見過韓大人、趙大人。”
接著,他轉向甦轍,語氣誠懇且尊敬︰“見過師叔,許久不見,師叔別來無恙。”
韓忠彥等人趕忙笑著迎上前,說道︰“武大人莫要客氣,我等在此,專為恭迎大人凱旋。大人此番出兵,一舉平定西夏,此乃蓋世奇功,我等尚未能及時道賀。今日有幸得見,正好借此機會,向大人當面表達我等的祝賀之意與敬仰之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番寒暄過後,韓忠彥等人引領著武植和童貫二人踏入汴京城,朝著皇宮的方向前行。
途中,韓忠彥神色幾番變化後,面向武植懇切說道︰“武大人,朝廷此前下令讓您撤軍,實是權衡利弊後的抉擇,望大人予以理解。”
武植听聞韓忠彥所言,沉聲道︰“韓大人且寬心,我等既身為大宋臣子,蒙聖上隆恩,自當謹遵朝廷旨意行事,絕無半分違逆之心,此乃為臣之本分。
“哎,如此甚好。此事說來,也確實怪不得朝廷。只因那遼國使節所提出的條件極具誘惑,朝中眾臣乃至官家听聞後,都難免心動。只是那遼國使節提出簽訂條約的前提,便是要求武大人率軍撤出遼國境內,朝廷因而才向武大人發了八百里加急的撤軍令。”
武植听到韓忠彥的話,神色略有些訝異,隨即開口問道︰“韓大人,這遼國使節所提條約是何內容,竟讓官家及朝廷諸公都如此心動?”
一旁的趙挺之接過話茬應道︰“遼國使節就此次出兵代州之事致歉,還願賠償白銀二十萬兩。”
武植听聞,眉頭輕蹙,轉而望向趙挺之,沉聲道︰“想必不止于此,若僅這般,朝廷與官家以及諸位大臣定不會應允。”
趙挺之微微點頭,繼而說道︰“誠然,那遼國使節還欲與我大宋重訂盟約。其第一條便是廢止真宗年間所簽澶淵之盟里大宋每年向遼國進貢十萬銀兩、二十萬匹錦緞的條款。”
他一邊說著,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中滿是難以掩飾的笑意,“不止如此,那遼國竟還應諾,日後每年向我大宋進貢十萬兩白銀。單是這一條約定,便足以讓官家以及朝中眾大臣心動不已。畢竟,這不僅關乎歲入的增加,更是大宋國威重振的一種彰顯,朝堂上下又怎能不為此意動呢?”
旁邊的韓忠彥以及甦轍,這時都面帶笑容,說道︰“不錯,自真宗時簽了澶淵之盟,我大宋年年要給遼國進貢白銀十萬兩、錦緞二十萬匹,如今卻能反過來讓遼國給大宋進貢,官家怎會不心動呢?”
武植听完條約的內容,也不由自主地輕輕點頭,心中悄然思量︰以宋徽宗趙佶那極為看重顏面的性子,倘若真能和遼國成功簽訂這樣的條約,對他來說,必定是一件能夠彰顯國威、讓他倍感榮耀且揚眉吐氣的大好事。
與此同時,武植也不禁感嘆,這遼國使節著實不簡單,竟能提出這般突破性的條約條件,確實算得上是一個極具魄力之人,這一點倒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還不知此次前來出使我大宋的遼國使節是何人呢?”念及于此,他不禁轉頭對著身旁的趙挺之問道。
趙挺之回應道︰“此次出使我大宋之人,是一位遼國的皇儲子弟,名叫耶律南山。
“耶律南山,”聞听趙挺之所言,武植心下不禁一動,于腦海中迅速翻找前世記憶里的歷史資料,然而細細搜尋一番,竟全然未曾听聞遼國有這樣一位名叫耶律南山的人物。
他暗自思忖,莫非此人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角色?可細細想來又覺不太可能,這般有魄力、能在兩國邦交中扮演關鍵角色之人,按常理在歷史上理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怎會毫無記載呢?
“也罷,如今自己已然回到京師,日後有的是時機與那遼國使節踫面。屆時,其究竟是何許人也,自會見分曉。”
武植暫且收起內心的疑慮,隨著眾人繼續前行,沒一會兒,便進入了皇宮之內。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