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因果倒尋因

第222章 古文今文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明月天涯酒 本章︰第222章 古文今文

    “孺子可教啊。

    時代的選擇,說的不錯,所以董仲舒就出現了。若不是那個時代,董仲舒就是讀再多的書也發揮不出什麼。

    所以,自此以後儒家就被閹割了。

    當時漢武帝想要打破思想上的控制,于是下詔問計于天下,希望有人能整理他所需要的思想。

    于是董仲舒便順勢出頭了,他提出天人三策主張更化也就是改革,正好順了漢武帝的心意。

    這時就有趣了,漢武帝和董仲舒倆人開始了拉扯。

    董仲舒一邊希望迎合君主建立皇帝的權威以穩定社會,一方面又極力想壓制過分的皇權;漢武帝一邊想要接納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一方面又想要擺脫儒生借天來限制自己的意圖。”

    我想起來父親反對名教時蔑視的神情,其實他更加反對的是無限制的權力吧。

    我不由感慨道︰“復雜的機構最終都會陷入無意義的爭斗,大多數人都在為無意義的行為而耗盡心血,人活著多簡單的道理啊,人人各安其分不好嗎?”

    劉宣點點頭說︰“是啊,人的欲望永無止境,所以我們才需要精神引導啊,可這文化建設實在太過艱難了。其實也不能說無意義,每個人也都在為困境找尋出路,若是能夠為天下百姓做一些事,怎麼說都是值得的。”

    “老師,大家口中的天下百姓,真的就是百姓嗎?”

    “呵呵,這個就只有問自己才知道了,接著說經學吧。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為統治者賦予了最大的合法性,從此皇帝便有了精神上的權威。

    他糅雜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在《春秋》中找出了上天災害跟人間禍亂的關系,把‘天’這個概念變成了最高的主宰,把儒家仁義道德的概念跟天掛鉤起來。

    從此天不再冷冰冰,但同時也有了人的缺點。

    君權天授,所以合理合法,而人君失德則會有天罰,所以漢武帝要用董仲舒,但絕不會留在身邊。

    對皇帝來說,為了正統他可以接受儒生拋出的圈套,但這繩子決不能牽在別人手里。所以當得知董仲舒在國家發生災難時說了句國生災害君主當自省,漢武帝差點就殺了他。

    二來,董仲舒深化了大一統的思想,公羊高認為的大一統就是天下國家民族的大一統,這種大一統不僅是政治意義上的大一統,更是文化上的大一統。

    隨著大一統思想的普及,漢人變成了真正的戰斗民族,對一統的渴望讓你們寸土必爭,一代又一代地堅守著自己的領土,其實這才是漢人難以被外族打垮的原因。

    在思想上,他沒有做出焚書坑儒這樣極端的舉措,他提出‘獨尊儒術’,建議用儒家經典來選拔人才,這便在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統。

    最初始的儒家是先修養自身,進而實行仁義由己及人,對鬼神則是敬而遠之。漢儒則多糅雜陰陽五行及其他學派學說,引入鬼神功利性變的更強,對人的束縛也更多了。

    至于我為什麼說被閹割的儒家,就在這第三點。

    董仲舒整理了三綱五常,強調了溫和及服從,試圖以禮的規範來實現社會的和諧,主張長幼有序尊卑有分。

    你也知道,孔子溫和有禮卻對不仁義的君主和官員深惡痛絕;孟子更不用說了,君主不仁他便不義;荀子雖對暴君有所妥協,但仍有‘從道不從君’的坦蕩。

    先秦儒生更多的是用禮來規範上位者,希望上位者能夠善待百姓,所以所做禮大都是要上位者做仁義的表率,上位者仁德下位者才要遵從。

    而這三綱五常明顯就是為了迎合皇帝需要而做的,是為了讓上位者政令更加通暢。

    我相信董仲舒初衷是好的,他肯定希望上位者可以仁德愛人,也希望用綱常來約束上位者,甚至他還搬出了鬼神來壓制權力。

    可在上位者說了算的時代,這些約束便不斷地被削減和異化,以致到現在更像是要下位者無條件服從了。

    董仲舒想約束權力,可畢竟還是被權力所強,于是,儒家被閹割了。”

    劉宣老師停下來喝了口茶。

    我忍不住問道︰“您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沒有說到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這不就到了嘛。

    漢武帝立經學博士,學習儒家經典,從此儒家正式確立了統治地位。從這開始,漢人糅雜各種學說結合當下背景而對儒家經典的不同解讀便開始流行起來了,這便是今文經學的開端。

    之後何休發揚完善了《公羊》學說,認為強大的武力才是統一天下的重要作用,並完善‘三世’說,主張撥亂反正為後王立法。王弼、何晏引道家入儒,又以儒解道,而南方很多人也把西方釋教內容引入儒家。

    總之今文經學即為口傳面授,後以新文字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強調經世致用,注重師承,更多的是對舊經文的新解讀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可問題也同樣突出,今文經學往往用數十萬字去解釋經典卻不得主旨,何休就說他們‘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且除了少數人,大多都是獻媚之徒,為了獲得帝王的賞識而故意偏解經典,這些人很快就能把聖人的經典改地面目全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另外用讖緯之說妖言惑眾,董仲舒甚至記載了求雨的儀式,更別說其他裝神弄鬼的儒生了,這已經偏離了根本。

    鑒于後來虛言讖語橫行,諂媚者往往會拉上神奇的玄學來禍亂國家,一些人覺得這樣下去真正的經學將要消失了。

    隨著一些用古文寫的古籍在宅壁中被發現後,有人收集流散的古籍想要正本清源。他們認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偏重于訓詁,考證經文原有之意,反對過度發揮。這便是古文經學。

    他們的解讀方法跟當時官學有所不同,所以受到了打壓,直到王莽時才立了古文博士,王莽死後又被打壓。

    于是今文和古文學派便展開了長久的斗爭,這其中真正專注經文的也不多,大都是一些博名之徒。自從經文能博得名聲和地位後,經文便不再是君子的利劍,而成了小人的工具。

    堅持古文經學的有劉歆、賈逵、許慎、馬融,還有就是孫老爺子的老師鄭玄了。

    賈逵性剛而有仁義,卻偏偏生了個賈充,量小志短為人陰險,更是涉及當街弒君,孫老師看到那個賈謐就來氣,就是因為他賈家太讓人失望了。

    馬融當時名冠天下,見解高深,學徒眾多,鄭玄鄭公就跟著馬融學習過。

    鄭公致力于‘述先聖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淡泊名利傾盡一生,終于注遍群經,集今文和古文而大成,到此時古文今文之爭才算逐漸消停。

    鄭公之功真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當時人皆稱頌鄭學。”

    “哦,那個王凱呢?孫老先生今天可是很生氣啊。”

    “前些年王朗的兒子王肅改改畫畫弄來了幾卷書,說是孔子所著,用所謂孔子的言論來攻擊鄭學。當時孫老師非常氣憤,認為王肅是借用自己改過的東西來博取名聲。

    就是他開始把老莊納入儒學跟鄭學對抗,後來王弼何晏也是納老莊入儒,他們所注《易》各有側重,致使鄭王兩家之學又開始爭斗。

    那個王凱便是王肅之子,生性浮浪驕奢淫逸,老師最不喜歡的人今天踫到了一起,難怪他那麼生氣。”

    “原來是這樣,那王肅寫了什麼?”

    “他寫的東西我沒看,王肅依附司馬氏陷入政治斗爭,我不覺得他能有什麼高深見解。他的兒子更是豪奢無度,他們家哪里像是讀聖人之書的呢?

    听其言觀其行,我覺得那些攻擊鄭公的人大都是心口不一的蠹蟲罷了。

    你若是讀一讀鄭公《誡子書》便可知差別,鄭公一生淡薄名利,其子為報恩救友而死,其孫被司馬召所殺。”

    我撓著頭說︰“父親說過,儒墨道家之學除了學習先賢大都是通過養氣靜心而感。

    孔子那麼謙虛好學也只是述而不作,我覺得今人用思維來講道理已經是遠不如古人了,能靜下心遠離俗務的人才可以深研學問,說話越是大聲的反倒越是內里沒什麼東西。”

    “是這樣,好了,這就是經學的經歷,你是想注經繼承聖人學問嗎?”

    “有鄭公在前,我不敢奢望了,暫時先學習再說吧,多謝老師教誨。”

    我站起來深施一禮。

    老師笑著擺擺手說︰“不用謝我,跟你說話不費力,不虛偽也不功利,我很久沒這麼暢快的談論過了,你去睡吧。”

    “是,老師,那我就不打擾了。”

    “我那佷孫劉淵真的很不錯,未來不可限量。”

    我出門前老師又饒有深意地看著我說了一句……

    我只想知道什麼是對的,並且堅定對的罷了,劉淵再賢明也跟我無關啊,況且我哪有那個本事。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突然有些心酸,那些堅持理想的人很痛苦吧,他們做的事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就像治理黃河,每年治理每年出事,治理到底有沒有用呢?可若是不治理,會是怎麼樣呢?

    喜歡逆轉因果倒尋因請大家收藏︰()逆轉因果倒尋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逆轉因果倒尋因》,方便以後閱讀逆轉因果倒尋因第222章 古文今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逆轉因果倒尋因第222章 古文今文並對逆轉因果倒尋因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