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熊洪發明了油燈,部落晚上的生活總算不是一片黑暗了。
雖然有了燈光之後,族人們要學習的時間更長,但從這些油燈本身來說,作用還是很明顯的,畢竟現在熊部落的所有營地,基本上都用上了用桐油、豆油等油脂當做燃料,做成的油燈。
八月份的時候,山嵐讓族人從山上采集了大量的漆樹種子,一棵樹上結的種子要比樹漆多多了,大概都在三到五斤左右,有的大一點的樹,結的更多。
去年石岩便已經開墾了一些土地,用來播撒漆樹的種子,但極低的出芽率,讓石岩以及山嵐這些種田的老手本能地感覺到不對勁,這才發現種子外面還有一層蠟質包裹著。
因此今年年初的時候,便吸取了去年的教訓,族人便將外面的果皮給去掉,去掉之後的果皮,被扔到爐灶里燒飯,但燒火的族人便發現了,這種果皮燒起來的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與此同時,山嵐也發現了,去了果皮之後的種子,外面還是包裹了一層摸起來很是潤滑,看上去發白的東西,他猜測,可能正是這層東西,才讓種子的出芽不高。
好在部落這兩年因為經常采集和種植各種樹木,對這些種子的處理也已經比較熟悉了,便燒了一鍋開水,將種子倒入一個大木盆里,然後倒入開水,沒過種子後,停止加入開水,然後不停地攪拌。
種子外面的東西便會在熱水的浸泡下,一點點地溶到水里。而且在攪拌的過程中,再加上種子外皮的溶解,開水也會迅速降溫,通常也就一炷香的時間,種子也不至于被燙壞。
當手摸上去稍微有些燙手後,便可以將種子給撈出來了。
石岩要的是種子,但山嵐發現,這些溶解後的水,等放冷之後,會在表面凝結出一層薄薄的、白色的東西。
這些東西就像秋天收獲的柿子表面一樣,摸起來很是光滑,被族長稱為蠟,山嵐也沒有多想,便將這種東西也稱之為蠟。
如果只是發現這個蠟,那倒也沒必要跟石岩多說什麼,山嵐在收集這些蠟的時候,突發奇想,既然這些種子的外皮可以燃燒,那這些種子被燙出來的蠟,能不能燃燒呢?
于是山嵐按照現在油燈的辦法,也找了個小碗,裝了一些融化過後的蠟進去。
不過問題也很快就發現了,這些蠟在常溫下,尤其是氣溫低的時候,就會結成一塊,不能像油燈那樣容易點燃。
除非在下面放上熱水,將這些蠟給融化了,再混合上浸透了蠟質的麻線,才能點著。
但這種方式還是很不方便,完全沒有油燈省事,故而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蠟油燈,也不是很受歡迎的東西。
尤其是部落的照明上面,由于有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脂,這種被從“廢水”里提煉出來的物質,一開始非常不受歡迎。
不過事情的轉機,有時候就出現在這個時候。
有個族人將浸透的麻線和一團凝固的蠟油組裝到了一起,雖然看起來怪怪的,跟個梨一樣,但燒起來的時候,效果卻出奇的好,
這種用種子外面融化的蠟制作的照明工具,本身材料來源就屬于非常常見的東西。
漆樹的種子,當初熊洪也是收集過的,不過他當初也沒想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種子,居然還能含有這麼多的蠟質。
況且,除了種子外面包裹的那一層蠟,族人還做了其他的實驗,最終證實,將果皮放到鍋里熬煮一會之後,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熬煮之後,在冷卻後,也能得到相似的蠟質。
發現了這個情況,山嵐便按照部落油燈的做法,也將融化的蠟倒入一個碗中,並放上一截麻繩。點燃後,蠟的亮度要比油燈要好,而且燃燒起來味道更小,煙霧也更小。
並且,經過族人的改良之後,在這些蠟凝固之前,可以隨意的變成各種形狀,經過多次試驗後,最終確定了,讓一圈蠟圍繞著麻線,組成的短棍狀的成品,效果最好,不僅可以穩定地燃燒提供亮度,還可以拿著四處走,更不需要底下的托盤。
故而,這種被稱為“蠟燭”的東西,很快就成為了九十里鋪營地最受歡迎的照明工具,有取代油燈的跡象。
不過這種蠟雖然提取起來比較方便,但制約產量的因素倒也有不少。
漆樹的種子,雖然秋天的時候從山谷里收集了不少,但總數還是不多,一斤種子只能剝下來半斤左右的果皮。另外,這些果皮和種子外面覆蓋的蠟,就算全部提取出來,也差不多只有一兩多。
這讓石岩等人更加堅定,明年要大規模種植漆樹的決心。
現在九十里鋪營地的倉庫里,還有一兩千斤的種子存在,之前采集到的種子,全部通過這種辦法,將果皮、種子所包含的蠟提取了出來,現在制成的蠟燭,已經有上百根了。
這些制作好的蠟燭,會跟著石岩一道,去本部參與熊族一年的集議。
……
“今日的數術就上到這里,若有不明白的,可以在休息的時候,找到老師,他們會予以解答。”
烏脖松了一口氣,今天的課程總算上完了,來部落大半個月了,他已經習慣了熊部落的生活習慣。
從早上起床開始,到晚上睡覺,一切都像熊部落的鐘鼓樓一樣,時間非常固定,並且每件時間的先後順序,幾乎也沒有什麼變化,現在的他,基本上閉著眼楮都知道接下來要干哪些事情。
“烏脖哥,大家都收拾好了,在門口等著了。”
同宿舍的族人來到烏脖的桌子前,並不算明亮的油燈閃爍著,烏脖站起身,將桌子上的書冊摞到一起,放到麻布袋子里,“那好,我們走吧。”
每個宿舍,都有熊部落的族人擔任小隊長,就像羊須負責烏脖等人的宿舍管理一樣,防止這些來自其他部落的孩子們,在生活或者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
當然,對他們動態和想法的掌握,也是這些隊長必須要做的事情。
不過,在學習上,這些隊長便不怎麼關心了,學得好也罷,不好也罷,除了像烏脖這種被熊黑親自指導的孩子,其他人的好壞,和羊須無關,羊須最多也就是輔導一下他們,簡單的知識。
由于這些人對部落也比較熟悉了,黑皮便向熊洪建議,由各個宿舍的年長者擔任副隊長,負責每日宿舍打掃,帶隊從宿舍和教室往返,減少部落族人的工作量。
因為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熊部落的“教授考核”又要來了,今年只要考核通過,除了像去年一樣有銅牌之外,熊洪跟熊巫等人商量之後,還決定發“獎金”,每個通過的,都可以得到20枚銅幣。
除此之外,部落的一些工坊,也對熊部落教授提出了獎勵,比如在農耕隊里面,熊部落教授每個月可以比別人多拿5個銅幣。
這一下就點燃了整個部落族人準備考取“熊部落教授”的熱情,現在的整個部落,除了正常的生產,很多有想法的族人,全都去宗廟旁邊新開放的“藏書院”,在里面拿著書冊,反復記憶著書冊上面的內容。
而新的藏書院,佔地面積很大,跟宗廟就隔著一條橫街,與熊部落自己族人的教室挨著,目前歸熊黑的教育院直接管理。
自從有了藏書院,熊黑基本上每天就泡在了這里。
整個藏書院,三棟房屋圍成了一個“山”字狀,兩側的每棟房屋,都是兩層,而中間的房屋,更是達到了三層的高度。
西側的房屋,上下作為閱覽的地方,族人可以在這里將借來的書冊,在這里坐下來認真學習。
東側的房屋,則是作為教育院書冊整理、書冊編撰的地方。
比如熊黑現在讓教育院所做的,將熊部落歷年來向昊天祭祀的內容,全部收集好,整理成一冊,讓巫師院的好好學習學習。
這里被熊洪視為部落文化的傳承地,農耕、養殖、工坊、建造、運輸……只要是部落有的,熊洪都要將這些經過千百遍經驗總結的東西給記錄下來,讓族人們學習,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比如農耕上,熊洪不僅讓熊黑牽頭,組建了一支十人的“教授隊伍”,還讓石雪、熊石推薦了三個在農耕種植上有經驗的族人,參與其中,將相關的經驗給告訴熊黑,最後由這支隊伍中的教授們,把相關的經驗給記錄下來,交由熊巫和熊洪審核後,予以刊印。
而這樣做的效果很是明顯,農耕隊的教授以及教育院,現在已經初步完成了田畝、耕種、農事、水利、農具、移栽、堆壟、堆肥、間苗等十幾個具體步驟的整理,並且為了方便族人閱覽,有些部分甚至還精心準備了插畫。
藏書院的主體建築,就是中間的那棟樓,這里通過走道與兩邊的房屋連接,是藏書院日常管理、書籍復刻等事務的處理地點,而教育院已經將族人考核中,考核題目的制定,統統交給了這里。
“院長,這是編撰好的‘農事’篇,你看一下,要是沒有問題,我們就交到印刷坊去雕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