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舉起一塊木板,坐在前排的人這才看清,木板上面刻著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符號、文字。
而白茅也在熊洪的授意下,將一塊塊木板抽出來,下發給在座的各個族人手中。
整塊木板並不大,大約只有三十厘米長,二十厘米寬,兩厘米厚。基本上和部落現在流行的紙質書冊大小相同。木板通體用桐油刷過幾遍,可以明顯地聞到桐油的味道;木板只有一面刻了字或者圖案,另外的一面,則是平整,只是在周邊刻了一圈凹槽。
“這是什麼東西?上面的字怎麼是反過來的?”
一拿到手,很多族人便疑惑起來,這些東西,從來沒有見過,也不知道熊木他們是怎麼搗鼓出來的。
“很多巫師和教授們反應,教這麼多學生,自己光是給他們抄寫教材,就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這些學生,還需要私下在房間自己練習,加強學習到的知識,這就更需要人手一冊教材了。”
熊洪解釋到,“要是按照之前手抄竹簡或者紙質的材料,的確需要耗費大家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還容易出錯。”
“為此,我和明觀院的匠人們,便制作了這種東西,這個就叫雕板。”
沒錯,熊洪此刻拿出的,就是準備使用雕版印刷技術的雕板。
隨著部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熊洪又是一個喜歡記錄各種“美好生活”的族長,而且族人也在部落強盛的過程中,深刻領會到學習的重要性,故而對教育這方面一向是非常重視的。
最直接的,就是部落各種竹簡、書冊需求量越來越大,甚至開始流傳到部落外面,成為其他部族的必需品。
以前有那種“沙盤”,可以讓初學者在上面練習寫字,但那畢竟是應急的產物,沒辦法讓人“復習”。
這就導致部落對書冊的需求非常旺盛,部落可以稱得上“書籍”的只有十來冊,但架不住需要教材的“學生”多,每個“學生”都想擁有一冊。況且很多部落就是要熊部落的教材,拿回去自己學習。
就像去年的桐根等五個族長一樣,這些部落都會向熊部落換上幾冊,帶回去自己研究——或者作為收藏品。
不過熊部落這兩年教授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各種新的書冊也在不斷增加,故而,如果只靠最簡單的竹簡,先不管成本高不高,光是制作竹簡所需要的時間,就很難滿足。
以一卷三十片的竹簡為例,就算寫滿,也差不多一千多個字左右,這也只是熊洪一兩篇祭文的字數;熊部落還有其他的知識,比如農耕種植的各個流程和方法、牲口的養殖、農具的使用、可用藥的植物動物和石頭等等……
不僅僅有文字,還有圖案。光靠竹簡,很難滿足需求。
當然,熊部落現在已經成功造出可堪使用的紙張了,在上面書寫,可以記錄的內容更多,用麻繩裝訂後,還更容易攜帶。
故而現在部落的教材,除了用竹簡留作一到兩份“母本”,剩下的都是用紙張來制作的。
可是紙張雖好,上面的內容還是需要用手抄寫到上面的,一份兩份還好,一下子好幾十份、上百份,哪個教授有時間這樣抄?
那就只能想一想其他辦法,而族長提供的方法,就是印刷技術。
原本熊洪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進化到活字印刷的,不過現在部落的技術條件還不夠成熟,活字制作的難度比較大,木活字更是難上加難。況且現在的油墨技術才剛剛起步,不管是青銅活字還是陶制活字,印出來的效果,都沒有雕版印出來的好。
而所謂的“鉛活字”,熊洪愣是沒有找到鉛的蹤跡,更何況,最適合做活字的應該是一種合金材料,但熊洪不清楚到底是哪幾種金屬材料,配比是多少,只能安排明觀院按照這個方向去慢慢研究了。
活字印刷,如果只是印刷一些全部是文字的“教材”,那倒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哪怕是用青銅,熊洪也準備來制作。
但現在熊部落的各類課程,可不僅僅只有文字,還有一些數學和圖案,甚至一些相關的幾何知識、地圖知識,這些內容更適合用雕版技術,故而綜合考慮成本、效果和產出之後,熊洪還是覺得,先采用雕版印刷技術。
至于活字印刷技術,則和蒸汽機一樣,作為明觀院又一個研究儲備的方向。
雕板自然有雕板的便利,事實上,從華夏的盛唐開始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從魏晉南北朝就有了),雕板便開始出現了,一直到北宋畢翝發明活字印刷術後,雕板印刷術也沒有完全消失不見,可見其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
而雕板中,其實最花費時間的部分,就是將文字或者圖案畫在木板上,並且熊洪要求的是“陽文”,就是留著字或者圖案,用刀刻去多余的部分,由于整塊木板是木質的,很容易劃傷整個木板,只要錯一次,整個雕板就報廢了。
另外還有一處難以快速雕刻的,就是不管文字還是圖案,都是反過來的,需要提前在作為雕板的木板上畫好線,再一點點雕刻。
這也是熊杰等人這幾日沒有睡好的原因,報廢率太高,基本上每成功一片,就得報廢三片。
不過在熊洪的指導下,再加上其他木工工坊工匠的加入,再改進了不少的工具之後,現在雕板的成功率也高出了不少。
“大家看,只要在這上面刷上油墨,然後鋪上紙張,用麻布包裹著柔軟的獸皮或者羊毛拓一下,這些雕板上面的字、圖案,就會完整地印到紙張上面,要比用手抄快多了,”
熊洪現場演示了一遍,隨後拿起拓印好的紙張,“等它干了,就是一篇教材。”
後面坐著的巫們看不清熊洪手中的東西,紛紛站了起來,如果真的像族長所說,這個東西對他們來說,真的能幫上大忙。
要知道,現在部落光是一年級要學的文字,就有五百來個字,每個字還需要在旁邊標記出讀音以字標注字),而整個部落常用的被熊洪“造”出來的字,差不多就有一千多個,一年級往後,就要學習更多的字、詞語和短句甚至長句了。
光是這五百字的量,讓這些教授們手抄出來,沒有一個時辰,是完成不了的。要是詞語呢?長句呢?豈不是要把這些教授抄到抽筋?
更何況一個班級50名孩童,就算有好幾個教授一起抄,那也得好幾天的工作量。還有數術呢?還有圖形呢?還有物品圖冊呢?
那些成套的教材,又得抄多久?
但有了雕版印刷技術,一百套也好,五百套也罷,只要花時間提前準備好雕板,只需要極短的時間,甚至可以在一兩天以內,就能把所需要的巨量教材給準備齊全。”
需要印的越多,雕板的效率就越高。
“如何?有了雕版印刷技術,你們所操心的教材問題,便不再是個最大的問題了,這樣一來,你們也不用想著抄東西了,就算日後考核,也可以提前印制好相關的內容。”
“族長,不知此物耗費如何?每日可印刷多少份?”
熊黑和熊祀等人眼楮齊齊一亮,也顧不得爭吵了,立馬圍到被印好的紙張面前。
“這真是整齊,一連印了三張,都是一樣的,周圍沒有漏墨,整個紙上面除了文字,空白的地方也清楚明晰,還有分隔的線條,看起來就讓人很愉悅。”
“此物如若要使用的話,需要提前準備好相應的書冊底稿,”熊洪解釋到,“雕板上字越多,每個字就越小,雕刻起來的難度也就會成倍地增長,但一頁紙上面就幾十個字,也會很浪費紙張,畢竟紙張現在在部落也是比較稀缺的。”
“如果按照部落的銅幣來衡量,每一塊雕板,差不多需要五十枚銅幣的人工和材料,雕板好之後,印十張紙,差不多就是一個銅幣,”熊洪在心里算了一下,雕板開始的成本很高,以後肯定會降下去的,而印制紙張,實際上印的越多,平均下來的成本就越低。
“雖然看起來高很多,但雕板只要雕刻好,使用後清洗干淨晾干再上油,保存合適的情況下,就可以一直使用,直到它損壞為止。”
“也就是說,它印的紙張越多,那麼它的耗費均攤下來就越低,是這樣吧?”石巫一下子就理解了熊洪的說法。
“不錯,用的越多,實際上就越便宜,五百本的話,一本需要五個銅幣,但一千本,一本只需要三個銅幣。”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部落紙張的生產,目前還不算高,需要等明觀院跟造紙坊確定好改良後,才能再改一改生產的技術,這些,就只能指望熊木的明觀院了。”
熊木听到還有他的事,立馬一驚,便站了起來,跟大家點點頭,發現族長沒有讓他說什麼,便又坐了回去。
對于紙張,熊洪也很無奈,雖然現在部落已經在大規模使用顏色有些發黃的紙張,但紙張整體的質量還是差了一些,這些紙不太適合用于雕版印刷,再加上墨水的質量不高,很多字印不上去。
熊木等人制作出來的的紙張,自然要比普通的紙張更加費時間,原料也有些不同,不過好歹能夠印上雕板上的內容,也就順勢被選為印刷專用的紙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