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村一級別的旗子都沒有這一面旗幟的面積大,即便是人口數量較多的水村和黑尺村,也是同樣的尺寸,並沒有因為他們村子的規模,而在旗子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熊巫和熊洪這樣做也是另有深意,任何村落都需要在熊部落的帶領下,團結一心,共同為了部落的發展而與自然爭斗,而不是憑借著自己村子的優勢,去欺負其他的村子。
手足相殘,是部落懲罰最嚴重的一項。
每一面小一點的旗子,都代表著一個村子或者居住點。
事實上,每當一個新的營地或者居住點需要派人長住,並有了基本的獨立生存能力後,熊部落都會給這個營地的負責人或者隊長授一面旗子,旗子上面的圖案或者花紋甚至文字,都可以由這個負責人或者隊長自己來寫。
像樹皮的臨海營地、石岩的九十里驛站、以及幾個還沒有自給能力的營地,目前還沒有獲得這些旗子的資格。只有不從熊部落本部獲取食物,並且為部落提供糧食和物資後,才能有這樣的資格,由負責人或者隊長,來接受部落給的旗子。
得到部落授予的旗子,這意味著自己村子和族人們,得到了部落的認可,對這些隊長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榮譽。而盡快地獲取旗幟、得到部落和族人的認可和稱贊,這也是這些隊長們奮力拼搏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每年年底祭祀的時候,有旗子的負責人會跟著族長到第二層祭祀,而沒有旗子的,只能待在底部一層。
進入最頂層和族長、大巫師一同參與祭祀昊天的,每年都會從這些旗幟里,挑選上五到六個村長,而這五六個村子,都是在一整年的工作中,表現最為突出的。
各個村子不能各自為政,必須服從熊部落本部的安排和人、物的調配,統一行動,以免造成浪費。
熊洪這樣做的原因,還是想要建立一套匹配生產力的“行政管理”制度,用來最大化地調動部落的人力、物力,用于推動部落的發展。
以往那種只要部落大了就要主動分割、任其自生自滅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熊部落的發展了,現在熊洪需要的,就是集中力量,盡可能地擴充人口規模,擴大領地範圍。
映射在權力架構上,就是部落集權。
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對散布于各處的村落——無論是現有的還是以後新增的——制定一套規範的管理制度,以熊部落為核心,各個部落依靠血緣、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為紐帶,以熊部落充沛的武力為保證,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大部落。
……
看到貊巫、烏青和桃干、荊條等人坐在一排,幾人相互之間用蹩腳的“熊語”交流著,熊洪就感到一種莫名的滑稽。
要是沒有熊部落,來自東北方向的山地部落,和來自東南方向的叢林部落,估計還要有好幾十年甚至好幾百年才能有踫面的機會。
“……這些就是我們在臨海營地做的事情,這兩個月的時間,多虧了桃干等族長的協助,不然別說能帶回這麼多族人了,搞不好現在還在四處找他們呢。”
宗廟里,熊洪將各個前來“參觀、學習”的族長或者部落首領們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議接下來熊部落對這些部落的支援建設計劃。
而在這之前,熊洪將這兩個月發生的事情,也跟大家做了“通報”,在對待主動攻擊熊部落的處理方式上,也讓熊巫和這些首領們大受啟發。
熊部落在集市周圍集中安置各個部落的做法,也讓這些族長們眼前一亮,要是真能成功的話,部落之間抱團取暖,集中力量,對抗殘酷的自然環境就有了更大的把握。
“熊洪族長做的沒錯,這些主動攻擊別人的部落,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烏青點頭說道,同時眼楮往貊巫身上看了一眼,“這次回去之後,我就去聯系鹿山諸部,按照熊部落的建議,讓他們再多開些土地出來。”
鹿山諸部也想讓這些部落搬到一起,不過這兩年怕是不行,主要是烏青覺得,周圍沒有太多合適的地方用來種植,而且這些部落現在幫助熊部落收集一些原材料和果實,甚至是租借勞動力出去,也能得到不少食物支持。
這就讓其他部落搬離的意願沒那麼強烈。
更重要的一點,烏青還要防備著貊部落。
部落沖突會一直存在,即便是現在在熊部落的強勢介入下,各個部落之間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沖突,但只要是一天沒有融入到部落里,這種沖突爆發的可能就會一直存在。
即便是現在這種幾個大部落友好相處的模式,熊洪也不能保證各個小部落之間存在著摩擦和矛盾,部落與部落之間,只要是挨著的,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有矛盾、沖突甚至流血事件發生。
而熊洪要做的,就是要在這種矛盾大規模發生之前,利用熊部落不斷提升的生產力,將這些部落都給納入到熊部落的體系中,減少內耗,轉而將這些力量,變成部落的發展動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沒錯,這次回去,我也會聯系周邊的部族,希望到明年,我們也能像熊部落這樣,至少不用擔心食物不夠的問題。”
貊巫對烏青投來的目光視而不見,他知道烏青還在為當初果林沖突的事情計較,雖然這大半年兩人相處的也十分愉快,但畢竟還是代表著兩個部落,除非……
熊洪族長的計劃真的能實現,各個部落全部成為一個整體。
“既然如此,諸位也清楚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就按照約定的來做,大巫師,明日一起在熊山下起誓,在山林和昊天的見證下共同形成我們的約定。”
熊洪滿意地點了點頭,連休息都沒有休息,今日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讓這些首領們,共同參與接下來一兩年里部落的發展規劃,現在看來,這些族長們還是很配合的。
規劃的核心就兩個內容,一是由熊部落主導,大力推行“耕種”計劃;另一個,則是關于人口增長的規劃。
耕種的計劃不必多說,每個部落都知道這個的重要性,根本不用熊洪在後面如何推動,這些族長們,個個都是很積極的。
除了臨海營地,各個部落已經在幾處熊部落營地的指導下,開墾出了不少土地,種上了一些粟,但更多的是黍。
黍的產量雖然只有粟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勝在不挑地,不需要怎麼打理,而且生長周期也不算長,今年三四月種植的黍,現在已經抽穗了,預計再過半個月,最早種植的黍,就能收獲。
到時候嘗到耕種甜頭的各個部落,肯定會對種地更加感興趣,屆時,不需要熊部落怎麼推動,他們自然會積極起來。
熊洪想要解決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人口問題。
到目前為止,今年熊部落的人口暴漲了快一千人,看起來很多,勢頭也很猛,但熊洪知道,這只是一個由突發事件引起的沖突中,順帶的一個“意外之喜”,並不能說明大的趨勢。
事實上,熊部落這兩年用物資交換人口的行動,在鹿山、白河這幾個區域越來越難以推行。
雖說以前交換回來的青壯也沒有多少,但普通的族人,佔比還是很高的,稍加調養就能投入各項工作中。但現在卻有些不一樣,熊洪在翻閱了羽落和熊皮寄回來的信息中,證實了自己的推測,那邊的部落對物資交換族人,已經有了一些別的想法。
比如上個月羽落從白河諸部那邊傳回的消息,自開春之後,到四月下旬,白骨洞營地在白河諸部這邊,用物資只換到了六十多人加入部落,而且這些交換的代價也要比以前高。
就算是交換過來的這六十多人,大部分也是一些僥幸從嚴寒的冬季中活下來的“人干”,雖然沒有什麼疾病,但體型瘦弱,只吊著一口氣,直到現在,這些人依舊還有一些在接受調養。
畢竟這些部落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熊部落的發展依靠的就是大量的人口,而自己部落想要學著熊部落的模式去發展,那麼就要控制住自己部落的人口流動,尤其是青壯年的。
由于可以從野外采集到各種原材料,提供給熊部落交換各種生活物資,換來大量的食物,部落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也就更多,自然不會有以前那種覺得人多是負擔的想法。
熊洪分析出了這個原因,但目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這種事情這些族長們遲早會發現,隨著農耕的不斷推廣,這些部落對人口的重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到時候恐怕一個人也換不到了。
這有種“搬起石頭打自己腳”的感覺。
除非放棄農耕推廣,放棄現在跟各個部落交流的方式,讓這些部落重新回到狩獵和采集的生活上,不然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一時之間,沒辦法得到解決。
但在周邊部落大力推行農耕,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部落可以從中得到多少的好處,幾乎無法估量。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