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聞言,奇曰︰“柏軒何出此言?”
趙林看了看法正,見他皺眉思索,又看了看龐統,見他饒有興趣的看向自己,不由輕笑道︰
“主公有二位先生在此,何須問我一介武夫?”
言罷,對二人拱了拱手,笑曰︰
“二位先生皆為智謀高絕之人,想必已猜到趙某拙劣之計,不妨試言之。”
二人聞言,對視一眼,法正先道︰
“趙將軍之計,莫非是意欲驅趕蜀軍,趁機奪城?”
言罷,捋須對劉備解釋道︰
“楊懷雖領兵兩萬有余,卻多為步卒。
此地距成都百余里,我軍若以兵勢驅趕,楊懷必不敢冒險與我交戰。
而路途遙遠,蜀軍驚懼退兵,必心身俱疲。
如此,我軍只須綽在其尾,待趕到成都城下,趁其慌亂入城之時,分兵纏住其斷後之軍,另派馬超率羌騎趁機搶門,則成都一戰可下矣。”
言罷,問趙林曰︰“此計妙極,不知是否猜中趙將軍之謀?”
趙林聞言,微笑不語,又目視龐統。
龐統抬起一手,捻起胡須,言道︰“以某觀之,柏軒之計可謂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柏軒所言
‘可追而不可殺。’
乃為佯作餃尾追殺,令蜀軍驚懼奔逃。
待趕到成都城下之時,其軍混亂,器械輜重拋棄于野,兵甲不整,隊列不齊,士卒面帶駭然之色,令成都軍民觀之,思及數萬大軍慘敗之狀。
此乃攻其心志,使成都之眾,將無戰心,兵無戰意,或叫劉璋不得已而獻城來降。
不知此論與柏軒計謀相合否?”
趙林聞言,哈哈大笑,抬手請示二人,謂劉備曰︰
“丈人,小婿這激將法,可有幾分孔明神韻?”
言罷,目視劉備,眼神莫名。
劉備聞言,手指輕點趙林,笑罵道︰“小子無禮,怎可如此戲弄二公!
還不給二位先生道歉。”
趙林見劉備皮笑肉不笑,顯然已猜到此番同意,遂從善如流,對龐統、法正微微欠身,言道︰
“小子無狀,冒犯二公,實非本意,還請海涵。”
二人各自回禮,只道是趙林未有詳盡謀略,遂出此下策,因而並不著惱,全當是這小子又孟浪一回。
劉備心中卻如平靜湖水中丟下一枚石子,再不復湖面如鏡的安寧。
自法正來投,劉備幾番試探之後,深知其才,遂擢為揚武將軍,可稱
“外統軍馬,內為謀主”,
極為倚重。
法正未來之時,凡軍中大小事務,悉問龐統,偶有詢問趙林諫言。
法正來後,劉備每有疑慮,皆問龐、法二人,且最近幾日,常與法正促膝夜談,多以心腹之事相詢。
二人皆是智謀高絕之人,不免時有意見不合。
龐統雖心胸豁達,怎奈法正為人剛直,睚眥必報。
意見不合之時,龐統只就事論事,詳議利弊、取舍,供劉備采納。
法正雖面上不顯,內心卻已對龐統多有不滿,近幾日發兵去攻成都,龐統每設一計,法正多半另出謀劃,常與龐統爭論。
劉備與龐統只有君臣之誼,與法正卻多有交心之言,遂不覺有異。
趙林卻是旁觀者清,瞧了個真切,只是苦于法正頗受劉備親信,又不曾將爭執顯露出來,遂不曾提醒劉備。
直至今日,大軍行軍途中,黃忠引李嚴來投,原是應當為軍事中郎將的龐統接住問話,法正卻搶先與李嚴見禮,可謂是越俎代庖之舉。
趙林暗思︰“李嚴本就是個多思多想之人,來日恐怕難免與我家亮哥哥相爭。
法正如今又與龐統爭權,若坐視不管,他日這些個滿腹陰謀詭計之人,豈不全是窩里斗的一把好手?
屆時法正與孔明、龐統相爭,李嚴與孔明相爭,龐統與孔明亦暗中較勁,再加上嘴上服氣孔明,實則心中憋著一股勁的徐庶,以及未來大概率會降的黃權...”
趙林︰“還是我家陸伯言好哇,不爭不搶,雖然偶有怨言,但還是我的好牛馬...啊呸!
我的好兄弟!”
懷念當初只有江陵彈丸之地的時光啊,那時我趙某人哪有這許多煩憂!
哎,老登要是沒我這個好女婿,早晚被手底下這些一身都是心眼兒的家伙折騰死。
這家沒我得散!
趙林暗自思忖之時,劉備亦心中感嘆︰
“倆閨女嫁的值。”
龐統之才,不遜于孔明,但也正因如此,與劉備始終有些疏遠。
若叫趙林來說,必是那句︰
“兩人智商差距太大,聊不到一塊去。”
劉備雖不知此言論,卻也在潛意識里不曾與龐統交心。
畢竟龐統與諸葛亮不同,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請出山來相助的。
又是第一任軍事中郎將,可謂是多重光環加持,名為君臣,卻情同手足,亦師亦友,視諸葛亮為珍寶一般,甚至諸葛亮稍有疲憊之色,便心疼不已。
龐統雖才智不遜于孔明,但終究是後來者,劉備重用歸重用,心中卻再無半點龐統駐足之地。
法正則不然。
此人許是前世與劉備有一段孽緣,今生特來再續,甫一來投,便能與劉備相談甚歡。
二人近幾日抵足而眠的頻率比之關張亦不遑多讓。
劉備不光是公事常問計法正,便是私密之事亦多有咨詢...
趙林︰“莫非法正有甚麼獨家秘方?”
言歸正傳。
此刻,劉備得了趙林隱晦提醒,略微思忖一番,便察覺法正與龐統暗自相爭,雖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早已決定今夜扎營之後,當尋機與柏軒小子密談一番。
此子心思機巧,有識人慧眼,常能看破人性根本,必有計策化解。
思及此處,劉備心中稍安,法正忽拱手問曰︰
“今有奪門與攻心二計,不知主公作何抉擇?”
劉備聞言,回過神來,捋須笑曰︰
“二公皆有妙計,又隱隱相合,不若兩相折中如何?”
龐統聞言,奇曰︰“如何折中?”
劉備笑曰︰“二公之計,皆須綽在楊懷之後,驅趕蜀軍回城,只是末了卻各有妙計收尾。
不若先揮軍掩殺,驅趕蜀軍至城下,再因地制宜,量勢而為。
若城門可奪,則奪門;
若攻心可為,則攻心。
二公以為如何?”
龐、法二人聞言,皆頷首稱善。
劉備遂喚來黃忠,面授機宜,又差人去左先鋒馬超處傳令,叫依計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