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文化界絕不是一團和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態勢。
文人們在報紙上開噴,常有,且通常都很直白。
將這種現象逐漸遏制住的,並不是互聯網的崛起,而是經濟體量的膨脹和行業本身的擴大。
換言之,大家都有錢了,個個穿上新鞋,自然而然的開始惜身惜名,各種行業內部的明戰就逐漸轉化為暗戰,行業高層也開始致力于維護表面上的和平與和諧。
而此刻,正處于混亂期的尾巴尖上,罵仗仍然很有強度。
名門正派罵血刀弟子是含肩、賣鍋賊,邪派高手罵官府專治蠻橫,小流氓罵大流氓是臭流氓……
比如今年4月份,于堅諷刺某位學院派詩人“在修辭的玻璃房里漬慰”,糊哪兒哪兒髒。
同樣是今年,陽朔與金庸開片時,稱金庸是“四大俗之首”,將武俠文學比作“成年人的精神偉哥”,引發了很大的風波。
但是從未有哪個人,能夠像方星河這樣,酷嚓一下,寫出來一大堆極具傳播力的金句,一股腦迭到一個人腦門上,同時做到了酣暢淋灕、鞭闢入里、刀刀真傷又讓大眾津津樂道。
回應剛一刊登,扁鵲就火了。
互聯網上還沒有出現自制表情包,但是,在每一個論壇里都能看到有人用那三句回帖。
“人在天上飛,魂在地上追”也火了,相比較而言,這句順口溜品味起來最有深意,所以被好多報刊引用,成為一個專門用來形容“高高在上者和高高在上的態度被打破之後進行倉惶挽救卻注定結局”的句式。
10個字,將一個很復雜的動態全局,從原因到現狀到發展到結果,全部濃縮進去,而且還那麼形象有趣,受追捧確實應該。
而“此人甚軟”則瞬間風靡各級學校,從初中到大學,男生們嘴邊經常掛著一句“此人甚軟”,用開玩笑的語氣講出來既不算太激烈,又帶著些半真半假的諷刺,再合適不過。
弟兄間可以真開玩笑,不對付的時候也可以假開玩笑,實用性拉滿,引得學生們競相模仿。
最後,是那句“XX啊,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句子本身的語氣居高臨下,表達的情緒是帶著惋惜憐憫和不屑,定死的結論又有一種權威感和力量感,全年齡段通用,任何場合都行,所以火得最為流行。
其實這個句子不能算是原創,民間的各地方言都有類似表述,但是方星河用得好,用得妙,所以就賦予它更多的文化意義,生生造成了梗。
那麼,當這樣一堆極具新鮮感和趣味性的梗,同時套在一個人頭上,結果會是如何?
三個層面齊齊爆炸。
大眾層面,吃瓜群眾當場高潮,碩爺的粉絲氣到尿血。
媒體層面,打滿雞血,開始直播開團盛況。
個人層面,碩爺破防到當天回罵,就發在京城某晚報上,都沒帶隔夜的。
然後他一開噴,大半京圈都馬上跟進,于第二天開始,搞得轟轟烈烈。
再之後,大量的王碩粉絲下場,將炮火對準方星河。
在這個年代,陽碩是真的有很大一批擁躉,Z世代感覺他沒什麼能耐、沒什麼作品、沒什麼成就,其實不夠客觀。
他只是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淘汰了,而不是一開始就菜。
不脫離時代去看的話,他的作品在早幾年確實極有閱讀樂趣,改編出來的影視劇部部成功,便足以證明作品內核能夠完美貼合廣大群眾精神需求。
方星河當然懂這個道理,他最初籌備《蒼夜雪》的時候,就決定“貼合時代、只超半步”。
但現在問題是,你方哥在99年的基礎上領先時代半步,大約是5到6年時間,提前搞出了新青春文學,而陽碩的作品仍然停留在90年代初期,一里一外,差了整整十幾年。
那麼,割裂便成為必然。
上一代人里的碩粉瘋狂抨擊方星河,而這一代的方粉沒有發言權,只能看著。
文學圈里的一些人力挺方星河,但是人數寥寥,死磕的意志也並不堅定,所以很快落入下風。
對的,方星河幾乎把陽碩本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在輿論聲量上反而落後,紙媒時代就是如此魔幻。
然後只隔了一天,當代商業第一導小鋼炮也開罵了︰“方星河一個小毛孩子,賣了幾本書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骨子里太缺乏教養。
我就想不明白了,一個不尊重前輩的狂妄混混,到底是怎麼成為青少年偶像的?
現在真是生活好了,咱們的年輕孩子也不管什麼人品道德,完全看臉追星,我是真的看不慣,世風日下!”
小鋼炮一發言,馬上就叫人意識到,他根本不了解方星河,至少沒看過那期《焦點訪談》。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從人品上攻擊方星河,因為官媒花了很多力氣去宣傳他的“頂峰相見”。
小鋼炮也是倒霉,他剛在首都媒體上炮轟一氣,都沒隔天,就是同一時間,人日社長又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