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拍老木匠嫁接臘梅,亦舟蹲在地上拍了兩個小時,腿都麻了還不肯起來,”崔姝一邊用刀細細切著薺菜,刀刃起落間,薺菜的清香漸漸散開。
“我路過的時候,看見他凍得直搓手,卻還盯著取景器,生怕錯過老匠人纏保溫膜的細節。現在年輕人能這麼有耐心的,不多見了。”
沈亦舟放下手里的薺菜,拿起掛在脖子上的相機,翻出當時拍的照片。
“您看這張,老木匠的手握著接穗,陽光正好落在芽苞上,嫩黃的芽尖透著光,拍出來特別有感覺。紀錄片團隊的導演說,這組鏡頭會作為片頭素材,一開場就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肯定能吸引更多人看咱們的匠人故事。”
甦錦湊過去看,照片里老木匠手上的皺紋、芽苞上的細小絨毛都清晰可見,連陽光透過臘梅葉的光斑都恰到好處。
“拍得真好,比我上次拍的臘梅特寫還好看。等會兒包完餃子,咱們把幕後花絮發在公眾號上,標題就叫匠人故事幕後︰鏡頭下的耐心與溫度,再配上這張照片,肯定能讓粉絲們感受到咱們的用心。”
廚房里的面粉漸漸發酵,崔姝把醒好的面團從盆里取出來,放在撒了薄粉的案板上,手掌輕輕按壓,感受著面團的彈性。
“面醒得正好,不軟不硬,”她滿意地說,拿起 面杖,雙手推動著 出第一張面皮,圓形的面皮厚薄均勻,邊緣還帶著自然的紋路,“亦舟,你要不要試試 皮?多練幾次就能學會。”
沈亦舟躍躍欲試,接過 面杖,學著崔姝的樣子推動,結果 出來的面皮有的地方厚如饅頭,有的地方薄得能透光,還有的歪歪扭扭像不規則的雲朵。
甦錦拿起一個邊緣翹起來的面皮,忍不住笑出聲︰“這個像小元寶,正好包成招財餃,說不定吃了能給木槿帶來好運氣,讓咱們的真實故事計劃收到更多好稿子。”
正鬧著,甦木的手機在客廳響起,屏幕上跳動著“王宏寧”的名字。
這是他的大學同學,現在在杭州做文化投資,之前“速閱”風頭正勁時,曾勸過甦木“適當跟進算法模式,別太固執”,如今見木槿不僅穩住陣腳,還跟電視台達成合作,語氣里滿是佩服。
甦木走到廊下接起電話,清晨的風帶著臘梅的淡香拂過臉頰。
听筒里傳來熟悉的調侃聲︰“甦木,听說你把速閱那事兒穩下來了?我就知道你小子不會慌,還是這麼沉得住氣。之前我還擔心你太堅持慢內容,會被快節奏的市場淘汰,現在看來,是我格局小了。”
“不是我穩,是大家一起扛過來的,”甦木靠在廊柱上,望著院角的臘梅樹,枝頭的花苞比昨天又飽滿了些,嫩黃的顏色透著生機。
“老木匠拍匠人故事時說,做手藝要耐得住性子,等木頭干透,等膠水凝固,等芽苞慢慢長大,咱們做內容也一樣,不能被短期利益晃了眼。”
“對了,你上次說想投資江南文化項目,現在匠人故事要做周邊開發,老木匠嫁接臘梅的手辦、周慧設計的漢服配飾,要不要聊聊合作?”
王宏寧在電話里來了興致,聲音都提高了幾分︰“我正有此意!下周我去烏鎮,咱們當面聊,順便嘗嘗崔姝做的餃子,我听你說過好幾次,比我在杭州吃的老字號還香,這次一定要親口嘗嘗。”
掛了電話,甦木走進廚房,看到沈亦舟正跟著崔姝學包餃子。
他手里捏著一張不規則的面皮,舀了滿滿一勺肉餡放在中間,結果因為餡太多,面皮根本合不上,肉餡從縫隙里漏出來,沾得滿手都是。
“別急,慢慢來,”甦木走過去,拿起一張新的面皮示範,“先把肉餡放在中間,不要太多,大概佔面皮的三分之一就行,然後把面皮對折,從右邊開始捏褶子,每個褶子間距要均勻,這樣煮的時候才不會漏餡,也好看。”
他的動作熟練,指尖翻飛間,一個帶著均勻褶子的餃子就捏好了,像個小巧的月牙,立在案板上穩穩當當。
沈亦舟跟著學,雖然包的餃子還是有些歪歪扭扭,有的褶子捏得太用力變了形,有的餡太少顯得癟癟的,但比之前好多了。
甦錦拿起一個形狀最規整的,舉起來對著陽光看︰“這餃子像小月牙,比你之前包的胖團子好看多了,有進步,值得獎勵一個小紅花。”
廚房里的熱氣漸漸彌漫開來,蒸籠里飄出的白霧順著窗戶縫隙鑽出去,又被外面的冷空氣凝成細小的水珠,模糊了玻璃。
窗外的臘梅樹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像幅暈染開的水墨畫。
崔姝把包好的餃子一個個擺進蒸籠,笑著說︰“再蒸十分鐘就能吃了,紅薯粥也快熬好了,里面加了紅棗和桂圓,甜得很,大家再等等。”
甦錦走到窗邊,用手指輕輕擦掉玻璃上的霧氣,看著院角的臘梅樹。
雨後的臘梅更顯精神,嫩黃的花苞上沾著晶瑩的水珠,在陽光下閃著細碎的光,像是撒了把星星在上面。
淡淡的香氣順著窗縫飄進來,混著廚房的餃子香、紅薯粥的甜香,格外誘人。
“我好像聞到臘梅香了,”甦錦回頭對大家說,眼楮亮晶晶的,“再過幾天,這些花苞應該就能開了,到時候咱們在院子里擺張石桌,吃餃子、賞梅花,再喝上一杯崔姝阿姨泡的龍井,肯定特別舒服。”
沈亦舟放下手里的面皮,走到她身邊,順著她的目光看向臘梅樹︰“我已經跟周慧約好了,等臘梅開了,她會送幾套新設計的臘梅系列漢服過來,有淡粉色的襦裙,還有青色的長衫,咱們穿著漢服在院子里拍組照片,發在公眾號上,肯定能吸引很多粉絲,說不定還能帶動周慧漢服店的銷量。”
甦木靠在廚房門框上,看著眼前的場景。
有一種溫暖的情緒漸漸的彌漫了整顆心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