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作者流失,擔心用戶被搶,擔心木槿的堅持沒有意義,如今這些擔憂終于煙消雲散。
甦木走過來,把一件厚外套輕輕披在她肩上,指尖輕輕拂過她微涼的耳垂︰“這關過去了,但日子還長。以後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平台出現,可能還會有作者因為短期利益離開,但只要咱們守住初心,把每一個細節做扎實,把每一個故事寫真心,就不怕走不遠。”
他拿起桌上的“真實故事計劃”投稿清單,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作者的采風經歷。
有人為了寫江南小吃,跟著崔姝學做三天春卷,記錄下“薺菜要選帶根的,焯水時加一勺鹽能保持翠綠”。
有人為了寫老木匠,在木匠鋪蹲守一周,記下“刨子要磨到能映出人影,刨出來的木花才會像雪花”。
還有人為了寫烏鎮的雨,每天清晨去河邊散步,觀察“雨絲落在青石板上是圓點,落在水面上是漣漪,落在臘梅花瓣上是珍珠”。
這些帶著溫度的文字,像一顆顆微光,漸漸匯聚成炬。
秦玉明發來消息,語氣里滿是興奮︰“甦總,好消息!匠人故事紀錄片的拍攝方案已經確定,下周電視台團隊就會來烏鎮;青芽的《巷口梅香》加印了兩萬冊,剛上架就被搶購一空。”
“從速閱回流的作者里,有三位核心作者專門寫江南老手藝,已經跟咱們簽約,其中一位還帶來了《油紙傘制作手記》,細節特別扎實!”
徐佳瑩靠在甦木肩上,听著他念消息,嘴角掛著淡淡的笑意。
窗外的雨還在下,卻不再讓人覺得壓抑。
冬雨過後,空氣會更清新,臘梅會開得更盛,新的故事也會像雨後的春筍,在溫暖的土壤里慢慢冒頭,漸漸長大。
甦木握著她的手,感受著掌心的溫度,想起剛做木槿時的初心。
“做有溫度的內容,傳揚江南的文化”。
如今,這個初心不僅沒丟,還吸引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
有堅持手繪漫改的江源團隊,有專注傳統文化的周慧,有扎根生活創作的李默和“青芽”,還有默默支持的徐佳瑩、崔姝、老木匠……
這些人各自綻放,卻又彼此映襯,構成了木槿最堅實的根基。
“明天我去老木匠鋪,跟他說紀錄片的事,”甦木輕聲說,眼里滿是期待,“再把咱們新培育的臘梅苗送給他,就是上次用他教的嫁接技術種的,已經成活了,算是感謝他當初毫無保留地教咱們手藝。”
徐佳瑩笑著點頭,伸手幫他理了理外套的衣領︰“我跟你一起去,順便跟他學學扦插技巧,等春天來了,咱們在院子里種滿臘梅,有素心梅、磬口梅,還有你最喜歡的虎蹄梅,讓每個來家里的人,都能聞到這份獨屬于烏鎮的清香。”
雨絲落在窗玻璃上,暈開一層薄霧,把外面的燈籠光變得柔和。
兩人並肩站在窗邊,看著院角的臘梅樹在雨中靜靜佇立,枝條堅韌,花苞飽滿。
甦木忽然想起老木匠說過的話︰“臘梅不怕雨,不怕冷,越熬越香。”
他想,木槿也是如此,人也是如此,只有守住了初心,未來才會像這臘梅一樣,在時光里綻放出更動人的芬芳。
“只要咱們一起,慢慢來,就沒有跨不過的坎。”甦木輕聲說,把徐佳瑩的手攥得更緊了些。
……
雨歇時分,烏鎮的空氣里浸著濕潤的草木香,連青石板縫里的青苔都透著鮮活的綠意。
崔姝踩著晨光走進廚房時,檐角還在滴著殘留的雨珠,落在石階上濺起細小的水花。她系上那條洗得發白的藏青色圍裙。
這是她來甦家第一年徐佳瑩送的,邊角已經磨出毛邊,卻被她熨燙得平整如新。
從米缸里舀出兩斤新磨的面粉,倒進粗瓷盆里,指尖劃過細膩的粉末,簌簌落在盆底,輕聲念叨︰“今天包薺菜肉餡的餃子,再煮鍋紅薯粥,讓大家暖暖身子。昨天看天氣預報,說午後會出太陽,正好曬曬太陽。”
院子里,甦錦正幫沈亦舟整理拍攝設備。
昨天“匠人故事”紀錄片團隊剛離開,兩人連夜剪完了幕後花絮,此刻正把相機、三腳架、反光板一一歸位。
沈亦舟的淺灰色袖口沾著點面粉,這是早上幫崔姝搬面粉袋時不小心蹭到的,白色的粉末在布料上格外顯眼。
甦錦笑著湊過去,從口袋里掏出紙巾,踮起腳輕輕幫他擦掉︰“你這笨手笨腳的,以後還是別進廚房添亂了,免得崔姝阿姨還要額外收拾你弄撒的面粉。”
“我這不是想幫忙嘛,”沈亦舟撓了撓耳尖,臉頰泛起淺紅,“崔姝阿姨說調餡要順時針攪拌,這樣肉餡才勁道,我試了試,結果力氣沒控制好,把肉餡濺得滿手都是,還沾了滿臉面粉,被她笑了半天,說我像只剛從面缸里爬出來的小貓。”
正說著,崔姝從廚房探出頭,手里提著個竹籃,里面裝著剛從鎮上菜市場買的新鮮薺菜,翠綠的葉片上還沾著水珠。
“亦舟說得沒錯,調餡就得順時針,順著一個方向攪,才能把肉的黏性攪出來,吃著才彈牙。快來幫忙摘薺菜,把老根和黃葉去掉,嫩葉留著,洗干淨了才能拌餡。”
她的聲音帶著江南女子特有的軟糯,像剛煮好的糯米粥,暖得人心頭發熱。
三人圍坐在院角的石桌旁,陽光透過臘梅枝的縫隙灑下來,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落在翠綠的薺菜上,把葉片照得透亮。
甦錦指尖靈活地掐掉薺菜老根,動作麻利得像練過無數次。
小時候跟著崔姝摘菜,她總被叮囑“要留三分根,這樣薺菜才鮮”,如今這習慣早已刻進骨子里。
沈亦舟則負責把摘好的薺菜放進清水里漂洗,指尖輕輕撥動葉片,把藏在縫隙里的泥沙沖洗的干干淨淨。
崔姝坐在中間,把洗好的薺菜攤在竹篩上瀝干水分,準備稍後切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