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去老木匠鋪,看到他在給臘梅樹做嫁接,布滿皺紋的手拿著小刀,比年輕人還穩,削接穗的時候連呼吸都放輕了,生怕踫壞芽苞,那場景拍出來肯定動人。”
“你讓錦兒和亦舟也去幫忙,他們還要一段時間去學校,他們年輕人會拍視頻、剪片子,還能跟老匠人多聊聊,挖掘些背後的故事,老木匠年輕時怎麼學手藝,有沒有遇到過困難,這些故事比單純的操作更打動人。”
次日上午,木槿傳媒的會議室里,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江源穿著件淺灰色的襯衫,手里拿著剛畫的分鏡稿,紙頁邊緣還沾著點鉛筆灰。
他把分鏡攤在桌上,指著上面的畫面︰“首期就拍老木匠,從他清晨起床準備工具開始,他會先把嫁接刀磨得 亮,再去院子里選臘梅枝,要選一年生的健壯枝條,芽眼飽滿,沒有病蟲害。”
“然後是嫁接的全過程︰削接穗、切砧木、對齊形成層、纏保溫膜,每個步驟都拍特寫,突出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跟速閱的快節奏形成鮮明對比。”
林曉雨坐在旁邊,手里拿著個平板電腦,上面是她做的視頻風格參考。
“我會用2D手繪風格做片頭和片尾,片頭畫一株臘梅從發芽到開花的過程,片尾加周慧設計的臘梅紋樣水印,背景音樂用古箏和竹笛合奏的《茉莉花》,節奏放慢,營造江南的溫婉氛圍。”
“拍攝時多給老匠人的手特寫,他手上的老繭、握工具的力度、纏保溫膜時的細心,這些細節最能打動人,比拍全景更有沖擊力。”
“就按你們說的來,”甦木點頭,拿起桌上的拍攝計劃,“拍攝設備我已經跟趙宇借好了,4K攝像機、補光燈、收音麥克風都有,明天一早八點去老木匠鋪集合。”
“錦兒和亦舟也會去幫忙,錦兒負責打光、遞工具,順便跟老匠人聊天,收集故事素材;亦舟負責拍攝,他之前學過攝影,知道怎麼抓細節。”
“另外,秦玉明安排個人跟拍,記錄拍攝過程,做成幕後花絮,放在視頻末尾,讓讀者知道我們拍這條視頻花了多少心思。”
拍攝當日,天剛蒙蒙亮,甦木就帶著團隊來到老木匠鋪。
老木匠早已起床,正在院子里磨嫁接刀,磨石是他用了幾十年的青石,表面被磨得光滑如鏡。
“你們來啦,”他放下磨石,用布擦了擦刀刃,笑著說,“我把要嫁接的臘梅枝都選好了,是去年從甦老師家院子里剪的素心梅枝條,耐寒,開花香,嫁接成活率高。”
甦錦和沈亦舟拎著設備箱走進來,沈亦舟穿著件黑色的外套,熟練地架起攝像機,調整參數。
甦錦則穿著件淡藍色的衛衣,手里拿著反光板,蹲在老木匠身邊,仔細听他講解︰“嫁接要選T字形切口,砧木要粗點,直徑至少三厘米,這樣養分足,接穗容易活。削接穗的時候要快,一刀切到底,切面要平滑,不然貼合不緊密,容易感染。”
她時不時提問,把老木匠的話記在筆記本上,還畫了簡單的示意圖,準備後期配解說詞。
攝像機緩緩推進,鏡頭聚焦在老木匠的手上,那雙手布滿皺紋,指關節因為常年用力而顯得粗大,掌心還有不少舊傷口,是年輕時學手藝留下的。
可就是這樣一雙手,握著嫁接刀時卻格外穩,在臘梅枝上精準地劃出45度的斜面,接穗削好後,他還會用手指輕輕摸一下切面,檢查是否平滑。
“你們看,”他舉起接穗,對著晨光,“切面要能看到木質部,這樣才能跟砧木的形成層對齊,就像兩個人握手,得手心貼手心才有力氣。”
沈亦舟調整角度,拍下接穗與砧木貼合的瞬間。
嫩黃的芽苞在晨光下微微顫動,老木匠的手指輕輕按住接穗,另一只手拿起保溫膜,一圈圈仔細纏繞,從下往上,每一圈都拉緊,卻又怕勒壞芽苞,力度拿捏得剛剛好。
甦錦在旁邊遞剪刀、遞標簽,偶爾抓拍老木匠專注的神情?
他皺著眉,嘴唇微微抿著,眼神緊緊盯著接穗,連呼吸都放得很輕,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手里的臘梅枝。
“我十六歲跟著我爹學嫁接,”老木匠休息時,坐在竹椅上跟大家聊天,手里端著杯溫熱的綠茶,“那時候條件苦,沒有保溫膜,就用稻草纏,冬天天寒地凍的,手凍得通紅,握不住刀,就放在懷里捂一會兒再繼續。”
“有一次嫁接失敗了,我爹罵了我一頓,說做手藝要用心,不是用手,後來我才明白,嫁接不是簡單的拼接,是跟植物對話,得知道它喜歡什麼、怕什麼。”
甦錦把這些話都錄了下來,還追問︰“爺爺,您有沒有想過放棄這門手藝?”
老木匠笑了,眼角的皺紋擠在一起︰“想過啊,年輕時有人勸我去城里打工,賺得多,可我爹說老手藝不能斷,斷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現在好了,你們願意拍我做手藝,讓更多人知道嫁接臘梅的學問,我高興還來不及呢。”
下午五點多,拍攝終于結束。團隊收拾設備的時候,老木匠還特意剪下一枝剛嫁接好的臘梅枝,遞給甦錦。
“拿著,回去插在水里,能活一段時間,等開花了,記得給我拍張照片。”
甦錦接過臘梅枝,嫩黃的芽苞看著格外有生命力,她小心翼翼地用紙巾包好,說“肯定給您拍”。
後期剪輯花了三天時間,林曉雨負責調色,把畫面調得偏暖黃,像老照片一樣有質感,沈亦舟負責加字幕,把老木匠的話逐字逐句整理出來,配上可愛的臘梅圖標。
甦錦則寫了解說詞,開頭是“在烏鎮,有這樣一位老木匠,他用雙手,讓臘梅在寒冬里綻放”,結尾是“每一株嫁接的臘梅,都是老匠人對生活的熱愛”。
視頻上線當天,甦木特意在木槿首頁加了輪播推薦位,還在公眾號發了推文,標題是“烏鎮老木匠的臘梅情緣,慢一點,才能開出最美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