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瑩端來一杯剛泡的龍井,茶葉在熱水里緩緩舒展,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她看著甦木認真的側臉,輕聲說︰“你做得對,咱們木槿的故事,就該像這茶,得慢慢品才有味道,急不得。”
甦木接過茶杯,茶香混著臘梅的淡香,在舌尖散開。
他望向窗外,院角的臘梅苗在晚風里輕輕晃動,雖然還小,卻充滿了生命力。
徐佳瑩沒有打擾他,很快又走了,甦木坐在書桌前,指尖劃過卓君發來的分析報告。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碼和圖表,在旁人看來或許枯燥,他卻逐字逐句讀得格外認真。卓君用不同顏色標注出“速閱”推薦算法的核心漏洞。
基于用戶短期瀏覽數據的“信息繭房”機制,會不斷推送相似類型的爽文,比如用戶點擊過“霸總甜寵”,後續頁面就會被同題材內容填滿,看似提升了用戶停留時長,實則在消耗用戶的閱讀耐心。
報告末尾的折線圖清晰顯示︰“三個月內,重復點擊同類型標簽的用戶流失率會上升40%,核心原因是內容同質化導致的審美疲勞。”
他將報告轉發到木槿核心團隊群,附帶一條消息。
“速閱的算法是短期興奮劑,靠強刺激留住用戶,卻留不住人心,咱們要做的是長期的營養劑,用有溫度的內容留住真正愛故事的人。”
“從下周起,加強編輯人工推薦板塊,每個編輯每周至少深度閱讀五本新人作品,重點挖掘最具生活溫度的章節,比如作者描寫的江南小吃做法、老物件使用場景、街坊間的對話細節,這些都是算法抓不到的亮點。”
“推薦欄就叫匠心推薦,周慧已經設計好了臘梅紋樣的樣板,我會讓技術部盡快上線。另外,每個推薦作品都要配編輯手記,寫清楚為什麼推薦這篇。”
“比如這段臘梅嫁接的描寫,作者實地觀察過老木匠的操作,細節真實動人,讓讀者知道我們推薦的不是流水線文字,而是用心打磨的故事。”
消息剛發出去,秦玉明就立刻回復︰“我這就安排編輯團隊培訓,重點教他們如何挖掘作品里的生活細節,比如分辨作者真實經歷的描寫和網絡抄來的套路,避免推薦同質化內容。”
“另外,我會讓運營部做匠心推薦專題頁,把推薦作品按江南美食老手藝民俗故事分類,方便讀者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江源也發來消息︰“漫改團隊可以配合,給匠心推薦的作品畫三幅短漫分鏡,用畫面放大細節,比如作者寫老木匠用稻草纏臘梅枝,我們就畫老木匠布滿老繭的手握著稻草,芽苞在稻草間露出嫩黃,用視覺沖擊力吸引更多讀者點擊。”
甦木看著群里的響應,緊繃的神經稍稍放松。
他想起大學時,卓君總在宿舍里熬夜寫代碼,屏幕亮到凌晨,說“算法再厲害,也抵不過人心的溫度”,如今這句話竟成了應對“速閱”的關鍵。
他撥通卓君的電話,听筒里傳來孩子的笑聲和鍵盤敲擊聲。
卓君去年從互聯網大廠辭職,回老家陪父母,順便做些遠程技術咨詢,日子過得比以前悠閑。
“報告看了?”卓君的聲音帶著笑意,背景里還能听到他閨女喊“爸爸,我要吃臘梅餅干”。
“速閱的算法框架是抄的三年前的開源項目,只改了表面參數,比如把點擊量權重從60%調到70%,本質上沒什麼創新。我已經把漏洞整理成文檔,標注了他們抓取其他平台內容的代碼片段,你們要是起訴,隨時能拿去用。”
“對了,我閨女說喜歡你上次寄的臘梅書簽,非要讓我問你,什麼時候再寄點烏鎮的桂花糕,說比老家的點心好吃。”
“下周就給你寄,”甦木笑著說,滿是感激,“這次還得麻煩你,幫咱們技術部優化下用戶畫像系統。別只看點擊量停留時長這些表面數據,多關注用戶停留超過30秒的段落用戶用熒光筆批注過的細節描寫用戶分享時寫的走心評論這些深度互動數據。”
“幫編輯更好地發現有潛力的作品,比如有的用戶會在主角煮年糕湯的段落批注想起奶奶煮的年糕,這種內容就該重點推薦。”
“沒問題,”卓君爽快答應,“我這兩天整理下方案,寫個數據分析模型,爭取周末前發給趙宇。對了,要是速閱後續搞小動作,比如雇水軍給你們刷差評、惡意舉報作品,隨時找我,我幫你們做反作弊系統,識別異常IP地址和刷評話術,保證讓他們無處遁形。”
掛了電話,甦木起身去院子里透氣。
夜色中的烏鎮格外安靜,只有巷口茶館還亮著暖黃的燈,偶爾傳來幾聲犬吠。
徐佳瑩正坐在廊下,借著燈籠的光縫補甦錦的毛衣。
那是件淡粉色的毛衣,甦錦去年冬天穿的時候勾破了袖口,徐佳瑩一直沒舍得扔,說“補補還能穿”。
她的手指靈活地穿梭在毛線間,針腳細密,指尖偶爾踫到燈籠的暖光,泛著柔和的光暈。
“跟卓君聊完了?”徐佳瑩抬頭笑著問,放下手里的毛衣,拍了拍身邊的石凳,“快坐會兒,我剛跟崔姝說,明天做你愛吃的豬油渣燒麥,用去年的陳糯米,再加點春筍丁,鮮得很。”
“還是你懂我,”甦木走過去坐下,靠在廊柱上,看著院角新栽的臘梅苗,“卓君說速閱的算法漏洞很大,撐不了多久,咱們只要守住內容質量,過段時間用戶自然會回來。”
“對了,我跟江源、林曉雨約了明天開會,想啟動匠人故事短視頻計劃,拍些烏鎮老匠人的日常,老木匠嫁接臘梅、老繡娘繡手帕、老茶師煮龍井,既能給漫改積累素材,又能豐富網站內容,吸引喜歡傳統文化的讀者,你覺得怎麼樣?”
“這個主意好,”徐佳瑩眼楮一亮,重新拿起毛衣,卻沒立刻開始縫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