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掛著紅燈籠和彩色風車,風一吹,風車轉起來,燈籠的穗子輕輕晃,滿是過年的喜慶。
周慧的漢服掛在隔間的衣架上,紅色、青色、粉色交相輝映,像是一片小小的花海,旁邊還放著配套的發簪、腰帶,看著格外精致。
大家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時,楊大爺突然想起什麼,從櫃台里拿出一個布包,布包是深藍色的粗布,上面還繡著一個“茶”字。
“你們等一下,我給你們準備了點東西。”他打開布包,里面是幾小包茶葉,用透明的塑料袋裝著,上面貼著手寫的標簽,寫著“龍井 2023年新茶”。
“這是我自己炒的龍井,今年春天采的,雖然不是什麼好茶,但喝著順口,你們拿回去嘗嘗,感謝你們今天來幫忙。等發布會那天,我再泡上最好的茶,招待來的街坊和游客,讓他們嘗嘗咱們烏鎮的茶。”
甦木接過茶葉,手里沉甸甸的,不僅是茶葉的重量,還有楊大爺的心意。
“謝謝您,楊大爺,您太客氣了。我們明天再過來看看,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再收拾下,您也早點回家休息,別太累了。”
走出茶館時,夕陽已經西沉,把烏鎮的青瓦白牆染成了橘紅色,連屋檐下的燈籠都被照得暖暖的。
甦錦和沈亦舟走在前面,手里拿著風車,時不時互相打鬧,風車轉起來的聲音在巷子里回蕩。
甦木和徐佳瑩走在後面,手里提著楊大爺給的茶葉,偶爾輕聲說幾句話,徐佳瑩靠在甦木肩上,臉上滿是笑意。
周慧和崔姝則並肩走在中間,聊著明天的準備工作,崔姝說要提前把桂花糕的面團發好,周慧說要再檢查下漢服的針腳,確保沒有問題。
青石板路上,他們的影子被夕陽拉得很長,偶爾有晚歸的烏篷船劃過河面,船夫唱著江南小調,歌聲悠揚,和巷子里的笑聲混在一起。
茶館里的燈籠已經亮了起來,暖黃色的光透過木窗,映在路上,像是在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
路過的街坊看到他們,都笑著打招呼︰“甦木,你們這是忙完了?茶館布置得真好看,過年肯定熱鬧!”
甦木笑著回應︰“是啊,多虧了大家幫忙,到時候歡迎您來玩。”
甦錦突然停下腳步,回頭看著亮著燈的茶館,茶館的窗戶里透出暖黃的光,剪紙的影子落在牆上,像是在跳舞。
“爸,媽,你們看,咱們布置的茶館真好看,等發布會那天,肯定會特別熱鬧!到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喜歡李默哥的書,喜歡慧姐的漢服,喜歡咱們烏鎮的年俗。”
徐佳瑩笑著點頭,伸手幫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發,指尖帶著暖意︰“是啊,有這麼多人幫忙,肯定會順利的。咱們回家好好休息,明天繼續加油,把剩下的事情做好,讓發布會辦得熱熱鬧鬧的,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烏鎮的好。”
幾人繼續往家走,腳步聲和笑聲在巷子里回蕩,與遠處傳來的船夫歌聲、茶館里的燈籠光,一起構成了烏鎮臘月里最溫馨的畫面。
每個人的心里都滿是期待,盼著臘月十八那天,能讓更多人看到烏鎮的年俗。
……
轉眼就到了臘月十八。
清晨,楊大爺的“老楊茶館”早早開了門,門框上貼著新換的春聯,紅底黑字透著精氣神,門楣上的紅燈籠掛得整整齊齊,彩色風車在風里嘩啦啦轉。
連木窗上的剪紙都像是活了過來,臘梅的影子隨著晨光輕輕晃。
崔姝不到六點就來了,手里提著兩個沉甸甸的食盒,里面裝著剛炸好的春卷、蒸熱的桂花糕,還有熬了一早上的紅糖姜茶。
她推開茶館門時,楊大爺正拿著抹布擦八仙桌,看到她來,連忙放下手里的活︰“崔姝,這麼早就來了!快歇會兒,我剛把爐子生好,正好能熱你的姜茶。”
“不歇了,”崔姝把食盒放在桌上,打開蓋子,熱氣裹著春卷的油香瞬間散開,“我得趕緊把吃的擺好,等會兒大家來了就能直接吃。你看這春卷,我特意多炸了兩盤,還把肉餡剁得細了些,街坊們牙口不好,吃著也方便。”
她一邊說,一邊從食盒里拿出青花瓷盤,把春卷一個個擺得整齊,桂花糕則放在竹編的小筐里,撒了層桂花碎,看著就甜。
沒過多久,甦木和徐佳瑩也來了,手里抱著李默的《烏鎮年俗記》樣書和宣傳海報。
徐佳瑩穿了件淡粉色的棉襖,領口別著支珍珠梅花簪,走在茶館里,像是把春天帶了進來。
“楊大爺,崔姝,辛苦你們了!”她把海報遞給甦木,“咱們把海報貼在門口和茶館顯眼的位置,讓路過的人都能看到。”
甦木拿著海報,找了個合適的位置,用膠帶仔細固定好。
海報上印著《烏鎮年俗記》的封面,背景是烏鎮的雪景,臘梅樹下,一家人圍在一起貼春聯,旁邊還印著“臘月十八 老楊茶館 新書發布+漢服秀”的字樣,字體喜慶又醒目。
“這樣應該差不多了,等會兒李默和周慧來了,咱們再把樣書擺到桌子上。”
正說著,李默就提著一個布包來了,里面裝著《烏鎮年俗記》的成品書和簽名筆。
他穿著件米白色的羽絨服,臉上滿是興奮,額角還有點汗︰“甦叔,徐阿姨,我來了!書都印好了,你們看看怎麼樣?”
他從布包里拿出一本書,封面是深藍色的布面,上面繡著淺金色的臘梅,翻開扉頁,里面印著他手繪的烏鎮地圖,還有楊大爺、張奶奶等街坊的訪談照片,圖文並茂,滿是煙火氣。
“太好看了!”徐佳瑩接過書,輕輕拂過布面的繡紋,“這封面的臘梅繡得真精致,里面的照片也選得好,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崔姝也湊過來看,拿起一本書翻了翻︰“默默,你這書寫得真好,連咱們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抹門框的習俗都寫進去了,我都想給我老家的親戚寄幾本,讓他們也看看咱們烏鎮的年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