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虎子坐在車里,很快就睡著了,手里還攥著畫本。
陶瑩看著兒子的睡顏,笑著說︰“這孩子,今天玩累了。”
徐佳怡則拿出手機,翻看著下午拍的照片︰“我得把這些照片發給陶哲明,讓他也看看甦州的美景。”
車子駛離甦州時,夜色已經降臨。
路邊的燈籠亮了起來,倒映在河水里,像一串流動的珍珠。
徐佳瑩靠在車窗上,看著窗外的夜景,輕聲說︰“今天真開心,不僅見了姨婆,還看到了劇本手稿,沒想到這麼多年了,還有人記得我寫的劇本。”
甦木握住她的手,笑著說︰“你的劇本寫得好,里面的漢服承載著江南的文化,自然有人記得。”
他頓了頓,又說︰“等以後,咱們可以跟周阿姨合作,把劇本里的漢服做成系列,讓更多人喜歡上江南的傳統文化。”
徐佳瑩眼楮亮了︰“真的嗎?那太好了!我還想在漢服上繡上咱們烏鎮的臘梅,還有救助站的小貓,這樣既好看,又有意義。”
甦木點頭︰“當然可以,咱們回去就跟周阿姨商量,一定能做成。”
回家時,崔姝已經在門口等著了,手里拿著件厚外套︰“外面冷,快穿上。”
她接過徐佳瑩手里的漢服,笑著說︰“這件衣服真好看,下次甦錦回來,讓她也試試。”
徐佳瑩笑著點頭,心里滿是期待。
時光如水流逝。
烏鎮的秋意漸濃時,甦木在院子里收到了一封掛號信。
信封上印著“北京大學”的字樣,字跡娟秀,一看就知道是甦錦寫的。
他剛拆開信封,徐佳瑩就端著剛泡好的菊花茶走過來,看見信紙,立刻湊過來︰“快念念,小錦在信里說什麼了?”
信紙有兩頁,字里行間滿是京大校園的鮮活氣息。
甦錦說她加入了學校的園藝社,第一次活動就跟著社團里的老教授去了未名湖畔的苗圃,教授見她對臘梅特別感興趣,答應幫她培育耐寒的品種。
“教授說這種臘梅能在北方過冬,等明年冬天,咱們烏鎮的院子里和京大的宿舍陽台,就能一起開花了。”
信里還夾著張照片,是甦錦和陳欣欣在博雅塔下的合影,兩個姑娘穿著藏藍色的校服,身後的銀杏葉黃得正好,笑得眉眼彎彎。
“這丫頭,到了京大還惦記著臘梅。”徐佳瑩接過照片,用指尖輕輕踫了踫甦錦的臉,眼里滿是欣慰。
甦木把信紙折好,放進信封︰“等周末她打電話來,咱們跟她說說,崔姐已經在院子里給臘梅苗留好位置了。”
正說著,崔姝從廚房出來,手里拿著剛烤好的核桃酥︰“我听你們說小錦的信,特意烤了她愛吃的核桃酥,等下次寄東西的時候一起寄過去。”
她把核桃酥放進保鮮盒,又想起什麼,轉身去儲物間拿了個小陶罐︰“這里面是我泡的梅子酒,給小錦帶去,天冷的時候能暖暖身子,不過得跟她說,少喝點。”
沒過兩天,簡一一的電話打了過來。
她的聲音里滿是興奮︰“甦叔叔,學校要辦校園文化節,想邀請您來做講座,同學們都知道您是大梧桐樹,都盼著听您講創作故事呢!”
甦木愣了愣,下意識想拒絕。
他一直沒對外公開“大梧桐樹”的身份,怕露馬甲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徐佳瑩在旁邊听見了,拍了拍他的胳膊︰“去吧,你不是總說,好故事要跟人分享嗎?小錦和一一也在,正好讓她們听听你是怎麼寫故事的。”
甦木看著徐佳瑩期待的眼神,又想起甦錦信里說“同學們都很喜歡您的書”,終于點了點頭︰“好,我去。”
掛了電話,甦木就開始準備講座的內容。
他翻出自己早年的創作筆記,里面記著寫每本書時的靈感來源。
有在江城街頭看到的流浪貓,有萍鄉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樹,還有徐佳瑩坐在燈下看劇本的樣子。
“這些都是最真實的生活,”甦木對徐佳瑩說,“我想跟同學們聊聊,怎麼從日常里找創作的靈感。”
講座定在周六下午,甦木特意提前一天去了京大。
甦錦和陳欣欣早就在校門口等著了,看見他下車,立刻跑過來︰“爸!你終于來了!”
甦錦拉著他的手,往校園里走,一邊走一邊介紹︰“我們園藝社的臘梅苗已經發芽了,教授說長得特別好,周末我帶您去看看。”
陳欣欣在旁邊補充︰“還有文化節的展廳,我們班出的展板就是關于您的書,上面還貼了您的手稿照片。”
京大的禮堂里坐滿了人,連過道上都站著學生。
甦木剛走進禮堂,就听見熱烈的掌聲,簡一一站在台上,笑著介紹︰“這位就是我們今天的嘉賓,著名作家大梧桐樹,也是我的長輩,甦木先生!”
台下立刻響起歡呼聲,甦錦和陳欣欣坐在第一排,舉著寫有“甦老師加油”的牌子,格外顯眼。
講座開始後,甦木沒有講復雜的創作理論,而是拿出甦錦的養花日記︰“我女兒的日記里,會記今天給臘梅澆了多少水,貓窩換了新墊子,甚至會記路邊的小狗搖了幾次尾巴。這些看似小眾的日常,其實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也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
他翻出自己寫的《巷尾舊事》手稿,指著里面的一段劇情︰“比如這段主角喂流浪貓的情節,就是我當年在江城看到一只橘貓蹲在便利店門口,店主每天都會給它留一根火腿腸,我把這個細節寫進書里,沒想到成了讀者最喜歡的片段。”
提問環節,有個戴眼鏡的女生站起來問︰“甦老師,您為什麼總寫小眾題材的故事,不寫更熱門的玄幻或者言情呢?”
甦木笑著說︰“熱門題材就像商場里的流行款,好看卻容易過時,而小眾題材就像老家里的舊家具,雖然不顯眼,卻藏著很多人的回憶。我想寫的,就是能讓人記住的故事,哪怕只有少數人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