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船陡然加速,‘轟!’一聲巨響,生鐵撞頭狠狠撞在前面的小船上,強大的撞力使小船攔腰被撞斷成兩截,十名稽查士兵全部落水。
六艘戰船開始加快速度,龍游水軍也跟著加快速度追趕,他奮力劃槳,順流而行,速度並不必車船慢。
一口氣駛出五六里,但後面的上百艘敵船依舊窮追不舍,為首主船是一艘一千石的戰船,船上有士兵數十人。
施孝真見對方窮追不舍,便喝令減速,其余五艘戰船疾速南下,他的戰船卻放慢速度。
“弩 準備!”
船上的弩 調轉方向,對準了後方,士兵放進一顆五十斤的鐵火雷,開始瞄準後面的主船。
追趕的船只越來越近,已經進入五十步內了,施孝真喝令道︰“點火!”
內衛水師雖然訓練過鐵火雷射擊,但這還是他們用于實戰。
士兵點燃了火繩,火繩嗤嗤燃燒,漸漸到了紅線,紅線距離鐵殼只剩下一寸,這就保證鐵火雷落地或者落水後,火繩是在鐵殼內燃燒,不會影響正常爆炸。
“發射!”
“ !”一聲悶響,鐵火雷被彈射出去,‘咚!’一聲巨響,鐵火雷精準地擊中了對方的指揮艙,艙板被砸開一個大洞,鐵火雷射進了船艙內。
只片刻,一聲驚天動地爆炸,“轟隆!”火光迸射,戰船中段被炸的粉碎,濃煙、木屑和血肉伴隨著濃煙騰空而起。
千石戰船只剩下一頭一尾,在水面上起伏,中間段消失得無影無蹤,船上的三十余名士兵和主將苗安信都被炸得粉身碎骨。
後面的戰船紛紛停下來,船上士兵驚恐望這一幕,隋軍船只加快速度遠走了,再沒有一艘船敢繼續追趕。
雖然還有一種更好的選擇是大隱隱于市,比如把十九名官員藏在某個郡的某個縣內,宇文化及也根本找不到,等宇文化及被滅了,所有人就安全了。
這個辦法對官員們是好主意,可對江南道卻是隱患,辛辛苦苦把他們藏好,一轉頭就給李淵做了嫁衣,這幫官員轉頭效忠李淵了。
所以還是把他們全部運回江南道才是上策。
就在六艘內衛戰船離開巴蜀三天後,李孝恭的十萬大軍便殺到了劍門關。
中午時分,一名三十余歲男子來到了主將官署,他叫豆盧青,是魏文通的老部下,跟隨魏文通近十年,深得魏文通信任,但魏文通不知道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關隴貴族豆盧家族的子弟。
這就是關隴貴族在隋朝的強大之處,雖然他們家主等頭面人物都脫離了朝廷,但他們的子弟、家將和外戚卻遍布隋軍,根本防不勝防。
比如這位豆盧青,他在軍中的名字叫竇文青,他自己不說,誰又知道他是豆盧家族子弟?
魏文通听說竇文青有重要之事找自己,便吩咐道︰“請他進來!”
不多時,竇文青走進房間,躬身行禮,“卑職參見大帥!”
“你有什麼事?”
“有人托卑職給大帥送一封信。”
竇文青從懷中取出一封信呈給魏文通,魏文通疑惑道︰“誰寫的信?”
“大帥一看便知!”
魏文通接過信看了一眼,驚得他差點跳起來。
‘大隋唐王、內史令宰相、天下兵馬大元帥李淵致大隋故將魏文通將軍’
竟然是李淵寫給自己的親筆信,他打開信看了一遍,果然是勸自己投降。
魏文通驚詫望著竇文青道︰“你究竟是何人?”
竇文青笑了笑道︰“我的真名叫豆盧青,是豆盧家族的子弟。”
魏文通瞪大眼楮,伸手抓住了寶劍。
豆盧青淡淡道︰“卑職跟隨大帥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大帥還不相信我嗎?”
魏文通慢慢放下了寶劍,點點頭道︰“太突然了,我沒有準備!”
豆盧青一擺手笑道︰“大帥請繼續看信!”
魏文通又將信從頭看起,第二遍看信,感覺就不一樣了,李淵在信中明確承諾他,如果他獻關投降,李淵將封他為國公、大將軍、食邑千戶。
雖然現在他也是大將軍、齊國公,但這是宇文化及所封,沒有半點含金量,魏文通自己都嫌棄。
豆盧青又道︰“大帥經常告訴我們,人生的機會就這麼兩三次,一旦機會來了,必須要抓住,大帥忘記了嗎?”
魏文通心中早降了,只是有點放不下面子,他沉默半晌嘆口氣道︰“我寫一封信,你去交給李孝恭吧!”
次日上午,李孝恭率領數萬大軍兵臨關下,劍門關開啟了,魏文通率領大軍出來迎接李孝恭大軍。
事情就是這麼諷刺,當初魏文通也是接受了對方的投降,兵不血刃拿下劍門關,時隔半年不到,他如法炮制,兵不血刃地將劍門關交給了另一支軍隊。
劍門關最重要的防御從來不是地勢,而是人心。
李孝恭大軍進關,隨即任命魏文通為先鋒,率領本部三萬大軍一路向成都殺去。
大軍勢如破竹,沿途郡縣軍隊紛紛投降,短短十天後,李孝恭大軍抵達成都,兵臨城下。
就在李孝恭拿下劍門關的同一時刻,三峽道上,一支三萬人大軍正浩浩蕩蕩向西而行,這是南郡刺史周法明率領的三萬隋軍,在他們腳下的長江內,還有天鯨郎將沈光率領的五十艘戰船和三千水軍,背後還有幾百艘貨船,這是隋軍的補給船。
三萬大軍輕裝而行,下午時分,大軍抵達了巫山縣,事實上,他們就是巴東郡境內行軍,再向前走五十里,就是巴東郡郡治人復縣,也就是奉節縣。
巫山縣城內有三千駐軍,不過有趣的是,這支軍隊並不是宇文化及的軍隊,也不是前朝廷西隋的軍隊,由大將張顏統領。
張顏是巴東郡豪強,是三國巴郡豪強張任的後人,他父親張鏡山就是巴東郡刺史,他們不臣服任何人,實際上是一個獨立軍閥。
不過受人口的地形的限制,這支獨立軍閥的實力不強,只有三千軍,已經是巴東郡能承受軍隊的頂點了。
張顏當然知道他的縣城守不住三萬大軍進攻,他其實已經不斷後撤,最初他的軍隊在秭歸縣,听說三萬隋軍殺來,他率軍從秭歸縣撤退到巴東縣,又從巴東縣撤退到巫山縣了,再向後撤就是張家老巢人復縣了。
退無可退,張顏只得率軍出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