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夏點點頭又問道︰“家主信說,能助我拿到襄陽郡,怎麼做得到?”
“襄陽郡通守趙優是元家的女婿,可以通過招募軍隊的方式,將晉王軍加入襄陽軍中。”
“趙優也是關隴貴族吧!”
元敏點點頭,“他是八柱國之一趙貴的子孫,但他是家族庶子,從小不受重視,是元家把他培養出來。”
蕭夏眉頭微皺,“偽朝成立時,他為什麼沒有被朝廷清洗?”
元敏微微笑道︰“朝廷並沒有清洗關隴貴族,都是主動辭職的,但基本上都是朝廷官員辭職,地方官員沒有辭職。”
“也就是說,地方上還有不少關隴貴族子弟?”
“正是!”
雖然元孝矩是好心,但他的方案蕭夏不能接受,把自己的軍隊交給趙優統領,怎麼可能?
蕭夏笑了笑便道︰“你們家主的好意我心領了,襄陽我暫時不考慮,現在當務之急就是把江淮六郡收回,和荊襄連為一片。”
元敏一怔,連忙道︰“殿下若還有什麼顧慮,可以直接說。”
“沒有什麼顧慮,拿下襄陽郡雖然是我的既定方針,但水滿必溢,留一個缺口給朝廷未必是壞事。”
元敏立刻明白了蕭夏的意思,他不想過早引來朝廷的關注。
元敏笑道︰“我過江時,在京口碼頭看見很多大象,個個體型龐大,殿下現在就是一只體型龐大的大象了,不管殿下怎麼低調,都不可能躲過朝廷的關注,我個人覺得,與其低調躲避,不如強大到別人不敢關注。”
好心可以有,可好心管得太寬,那就讓人反感了。
蕭夏淡淡道︰“元兄的好意我心領了,先安頓下來吧!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慢慢聊。”
剛打發走了元敏,陸邈便在門口稟報,“殿下,張通判緊急求見!”
“讓他進來!”
片刻,張亮急匆匆走進來,躬身行禮道︰“殿下,剛剛接到梁郡的飛鴿傳信,陳稜統領五萬大軍已經抵達虞城縣,正向彭城縣方向疾速推進,另外,濟陰郡的孟海公也率兩萬軍隊駐扎在單父縣一帶,一旦戰爭爆發,戰場很可能會是留縣。”
蕭夏連忙走到一旁的沙盤前細看,他用三支紅旗分布插在彭城縣、虞城縣和單父縣上,形成了一個三角,而這個三角的中心正好是留縣。
而留縣就是他們的煤田所在地。
蕭夏臉色格外凝重,他擔心的不是煤田,而是給煤田干活的民夫,戰爭對青壯的需求是無底線的,大軍所過,青壯男子都會一掃而空。
唯一的辦法就是守住留縣,江南軍在留縣也有一千駐軍,但一千士兵遠遠不夠,必須立刻支援。
蕭夏毫不猶豫道︰“立刻令尤俊達來見我!”
尤俊達雖然個人武藝一般,但他的組織很強,善于守城,韌性十足,在關鍵的地方要用關鍵的人,蕭夏想到的就是尤俊達。
很快,尤俊達匆匆趕來,行一禮道︰“參見殿下!”
蕭夏取一面金牌和一支令箭給他,對他道︰“你立刻率五千騎兵趕往留縣,把煤田的民夫都保護好,守住留縣,不被戰爭摧毀,你就立下大功了。”
“卑職遵令!”
蕭夏又叮囑道︰“你帶上二十枚鐵火雷用作威懾,另外,留縣城內有糧草儲備,情況緊急,你最好立刻就出發!”
一個時辰後,尤俊達率領五千騎兵,疾速向彭城郡方向駛去。
戰爭的陰雲籠罩著彭城縣一帶,首先是李子通的軍隊佔領了彭城縣,盡管李子通嚴令不許騷擾江南煤田,但煤田還是受到了影響。
采煤是一個體系,從民夫組織,到碼頭的裝卸,船隊運輸,以及各種錢糧物資保證等等,只要其中一環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煤田的運行。
雖然李子通的軍隊不敢去騷擾煤田,但依舊會在其他環節影響到煤田,最簡單就是往來船隊運輸,船只同樣是江淮地區的硬通貨,任何船只從泗水經過,都要被李子通的軍隊攔截,運煤船隊也不例外,雖然運煤船隊最後能被放行,但至少要被扣留十天以上,這就嚴重影響到了煤炭運輸效率。
但運輸效率降低還是小問題,真正麻煩的是戰爭到來,大管事鄭榮已經提前接到總管府的通知,讓他把商行轉移到留縣。
事實上,鄭榮早就轉移了,在李子通大軍殺來之前,他就搶先一步把五萬石糧食和二十萬擔草料全部轉移到了留縣倉庫,否則李子通大軍到來後,肯定會把這些糧草沒收。
煤田有一千駐軍,剛開始是五百名武士,漸漸變成一千名武士,後來發現朝廷根本不在意,一千名武士就恢復了本相,變成了一千駐軍。
一千軍隊的軍營在留縣,目前開采的煤田也在留縣旁邊,留縣一大半的青壯勞力都被煤田聘用,可以說,留縣基本上就被江南道的煤田養活了。
就連留縣縣令也是由江南道推薦,在某種程度上,留縣已經是江南道的一塊飛地。
一千駐軍的主將叫李金陽,是一名鷹揚郎將,這天中午,他率領一支軍隊在煤田四周巡邏,一名騎兵騎馬疾奔而至,抱拳行禮道︰“李將軍,鄭總管有急事找你!”
李金陽點點頭,喝令道︰“我們回城!”
他帶著三百士兵返回了留縣,剛進城門,大管事鄭榮迎上來道︰“剛接到江南消息,朝廷軍隊已過了虞城縣,正向彭城縣殺來,晉王已派五千騎兵支援我們,要求我們切實保護好煤田青壯。”
李陽金當然知道爆發戰爭的後果,糧草和青壯都會被搶掠一空。
“大管事有什麼方案嗎?”
鄭榮連忙道︰“現在庫存煤炭足夠多了,我建議暫時停工,把所有青壯撤回城內,並配上弓箭和刀矛武裝起來,我是擔心李子通會來搶糧。”
李陽金想想也對,李子通已經幾次派人來借糧了,戰爭爆發前夕還真要當心他。
“這就收工回城!”
煤田上當即敲響了收工大鐘,“咚!咚!咚!咚!”
六千多名采煤青壯從四面八方向留縣撤退。
果然不出鄭榮所料,下午時分,一名李子通的采糧官率領一千多名士兵來到了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