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國家的年輕作家相比,他的獲獎經歷會不會單薄了點?听說日本那邊又有20幾歲的年輕作家拿到芥川獎了。”
“他拿了幾個獎來著?”
“呃,好像就一個莊重文獎。華語傳媒大獎的潛力新人……他不是和‘南方系’鬧掰了嗎?就沒給他。”
“胡鬧。不是听說他還領了個日本的什麼獎?”
“嗨,那個獎獎金高,但是不上台面。”
“多高?”
“听說有30萬?日元兌換我算不過來,大概就這些。”
“ 哦,不上台面都30萬?那上台面得多少?”
“中篇獎呢?還有一些雜志社獎呢?一個也沒有?”
“他就寫過一個中篇,還是發在《花城》上。後來他就自己辦雜志了,稿子也不外流。散文倒是在《美文》上有幾篇,但是不夠分量啊。”
“有些獎項,要不就是停辦了;要不就是在雜志社自己的作者圈子里選拔;要不影響力太小,你頒給他他也未必願意去領。”
“難辦,難辦啊!”
燕京,作協辦公室內,煙霧裊繞,主席鐵寧和一眾副主席們正在開會。
“咱們的青年文學獎項太少了,確實是個問題。”副主席劉衡說道,接著又道︰“已經影響了我們文壇的新陳代謝了。”
姜子龍聞言笑道︰“你可別提‘文壇’兩字,去年以後大家都不好意思提了。”
劉衡無所謂道︰“哎呀,那是他們有些人不地道,問心有愧。咱和小張什麼關系?”
章抗抗皺眉道︰“你們先少抽點煙,你看人小張就從來不抽煙!你們也不好好和人家年輕人學學。”
高紅波問道︰“不抽煙,腦子轉不過來——誒,這一屆的茅獎是怎麼個章程,出來了嗎?”
茅獎,自然指的是茅盾文學獎。
鐵寧既是作協主席,也是茅盾文學獎的評委會主任,聞言答道︰“這一屆是評的是2003年到2006年的作品,按照慣例評委會下半年才會籌建,年底開始征集作品,評出來要到2008年年底了。”
茅盾文學獎4年左右一評,偶有5年的。每一屆的作品之所以要放到次年的年底才開始征集,是為了讓那些卡在末期(例如2006年年底)的作品,有時間可以發酵口碑和銷量,避免錯過佳作。
又因為是頒給長篇的獎項,每屆各大出版社報送的作品加起來至少上百部,評委要想做到盡量公平、公正,光看完這些作品都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
所以才會出現2008年年底才給2003年2006年的作品頒獎的情況。
雖然坊間對茅盾文學獎評獎口味單調多有詬病,但是哪個文學獎沒有自己的調性?茅獎已經算是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的了。
李存保猶疑道︰“現在他談茅獎,未免太年輕了點吧?阿來拿獎也過了40了吧。”
劉衡看了一眼李存保道︰“我啥時候說他這屆就要獲獎?我的意思是,咱們總得考慮一下像他這種特殊情況,應該怎麼好好鼓勵一下吧?
還記得上次開會——就小張也在那次——人領導怎麼說的?‘要大力發展青年作家隊伍,不斷為鞏固文化陣地,堅持對外文化輸出,為國家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
話都說到這份上,咱們總該有點行動才是。”
听到劉衡的話,大家都沉默了。張潮上次參加作協的會議,雖然只是“列席”,但是受到的關注卻是最多的。甚至有種說法,上級部委之所以召開這個會議,主要是因為張潮近年來在海外引發的巨大而正面的影響力。
所以哪怕張潮現在只有22歲,哪怕張潮沒有一官半職,甚至連作協都沒有正式加入,但是至少在短期內,他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許多有心人的目光。
鐵寧眉頭緊鎖,身為作協主席,她當然知道領導這句話的分量,尤其是開完會以後,張潮就蹦 到鷺島去了。說是去廈大做交流訪問,但是從廈大傳回來的他的講座內容,一次比一次勁爆。
一開始張潮還只是談一談自己的創作歷程和親身體驗,漸漸地他就開始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水平頗有意見了,尤其是認為中國當代沒有產生像帕慕克一樣有能力為後來者掃清障礙的大師。
帕慕克是剛剛獲得諾獎的“當紅炸子雞”,這口氣也就忍了。
但是再往後,張潮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意見”就越來越尖銳,尤其是在談到許多國家作家學習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等世界先進潮流不加節制時,更是毫不客氣,甚至捎帶著把自己老師于華、默言都有所批評。
而讓這次作協會議,專門要拿出一個章程來討論文學獎項一事,正是張潮近期在鷺島的一次公開課,主題是——《文學獎項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文學價值觀》。
張潮在這堂公開課上,針對國內外不同文學獎項,對本國以及世界文學潮流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演講全文在當天晚上就被熱心的學生整理出來,放在網絡上了。
張潮在公開課中,發表了一些頗為敏感的觀點︰
「文學獎項往往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關,它們不僅反映了國家意志,而且在權力場內文學場的建構與配置中佔據主導地位。」
「文學獎項的設立和評選過程體現了特定的文學價值觀,這可能導致文學創作的單一化,使得文學作品趨向于符合評獎標準的風格和主題,抑制了文學多樣性和創新性的發展。」
「權力結構通過獎項的設立和評選機制,對文學創作和評價施加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學場的權力關系和資本分配。」
「我們國內的文學獎項缺乏國際影響力,不僅是因為過去我們的國力不強,更因為價值觀的單一,和對商業運作的排斥。」
「我們過分地重視文學獎所謂的“公平性”,實際上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個由人投票產生的獎項是沒有爭議的。害怕有爭議是一種病!」
……
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出爐了——《不滿國內文學獎潛規則,張潮或將退出獎項評選》。
這層窗戶紙不捅破還好,捅破了大家才發覺︰嘿,張潮出道3年多了,有影響力的作品一部接著一部,竟然就拿了一個“莊重文文學獎”!
這個“莊重文文學獎”在業內的分量還挺重的,屬于中青年作家夢寐以求的獎項,但是普通讀者不認啊!莊重文是誰?哪個大作家嗎?有魯迅、茅盾、老舍出名嗎?
一時間,輿論沸沸揚揚。
遠在燕京的作協諸位看到以後人都麻了。
這邊領導剛開完會,張潮那邊就鬧這出——這是高級版的“會哭的娃娃有奶吃”嗎?
但作協諸位也苦啊,因為掰著指頭算國內的有分量的文學獎,張潮是四六不靠︰
茅盾文學獎,4年一屆,頒獎要要再等2年,而且張潮的年齡顯然不太合適,和不太可能獲獎。
魯迅文學獎,2年一屆單獎,4年一屆大獎,設有中篇獎,張潮倒是合適,但也得等到年底。
老舍文學獎,2到3年一屆,但是只獎勵給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燕京出版、發表的優秀作品,張潮顯然不符合條件。
人民文學獎,1年一屆,只頒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過的作品,張潮倒是發過一個長中篇《懸崖》,卻是和權勇先合作的,權勇先的名字更在張潮前面。
本來前幾年有個「馮牧文學獎」,設有青年批評家、文學新人和軍旅文學三個獎項,張潮評上「文學新人」獎肯定夠條件。
但是「馮牧文學獎」在2000、2001、2002連續舉辦三屆以後就停辦了。
至于其他由雜志或者地方文聯、作協舉辦的文學獎項,更是因為文學的衰落,經常頒了獎連一篇像樣的報道都找不到。
“青黃不接啊,青黃不接啊!”副主席陳建工感嘆道。
大家在這里“肆無忌憚”地以張潮為焦點,討論適合青年作家的、有分量的文學獎項,卻絲毫沒有私相授受之感。
只因為從“青年作家”或者“文學新人”標準出發,張潮獲得任何一個與之沾邊的獎項,估計都不會有任何爭議。
唯一有爭議的,恐怕是這個獎項,配不配得上張潮這幾年的成就。
相比大陸,不要說日本、美國、歐洲,這樣文學市場高度繁榮、成熟的地方,就連香港、台灣兩個地區在獎勵青年作家方面,也做的很不錯。
以香港為例,自1972年起就設立了青年文學獎,透過舉辦一年一度的文學比賽及將得獎作品結集成書,為熱愛創作人士免費提供發表作品的途徑,從而鼓勵文學創作。
自該獎舉辦以來,香港幾乎所有知名作家,都是從中走出來的。與「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作獎」並稱香港文學三大獎。
相較而言,2007年的大陸,此方面確實缺乏適合頒發給青年作家的獎項。讓這些年輕人混在關系錯綜復雜、老登橫行的傳統獎項評選里競爭,顯然是不公平的。
鐵寧看爭論了半天沒有結果,最後還是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如果要從頭開始設立一個專門頒給青年作家的獎項,那從申請、批復、宣傳再到實際運作,至少要1到2年時間……”
姜子龍眼楮一轉,抓住了重點,道︰“你的意思是,不從頭新設?那是直接從現有的獎項里新增?”
鐵寧點頭道︰“是的。”
高紅波也回過味兒來了,原來今天的戲肉在這里,連忙道︰“那不是也得等上一兩年?”
鐵寧道︰“雖然是新增獎項,不等于要和主獎項一起頒發啊!”
大家一愣,顯然沒有想過這件事。
鐵寧暗嘆一口氣,接著解釋道︰“從原來的文學獎里,增設一個青年作家或者文學新人獎,但是早于主獎項進行單獨頒獎。
這樣獎項的分量有了,關注度也有了,對國內的優秀青年作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鼓勵。”
鐵寧話說完,會議室里響起了一陣嗡嗡的討論聲。
過了十幾分鐘,一直沒有怎麼發言的陳忠實說話了︰“我覺得這個提議沒毛病。我們這些老頭子,沒有本事搬石頭,給娃娃們讓條路總還是行的嘛!”
陳忠實是在場除了姜子龍以外,年紀最大的老資格副主席了,平時一般都呆在西安,這次是剛好有事來燕京,恰逢其會。他說話還是非常有分量的。
姜子龍也同意道︰“是要設一個有分量的文學新人獎,而且單獨頒獎,不要讓人搶他們的風頭!”
姜子龍是目前作協里除了主席鐵寧以外,唯一的“三朝元老”,他對這個提議投了贊成票,就代表這個提議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那用哪個文學獎來增設這個新人獎?”
鐵寧環視一下會議室,堅定地道︰“當然是茅盾文學獎!只有茅獎有這個影響力,讓全國人民都知道、都認可。”
會議室里再次陷入了“嗡嗡”聲中。
這可是茅盾文學獎,不管它有多少爭議,但始終是中國文學的最高獎!
任何在這個獎項上進行的動作,都要考慮到背後深遠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大家討論了半天,最後還是高紅波代表其他副主席向鐵寧提出了疑問︰“您這麼說,肯定是有預案了,大概是什麼樣的,能和大家說說看嗎?”
鐵寧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就溫言詳細介紹起來︰“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在文化傳播上與先進地區的差距,除了茅盾文學獎,我們並沒有其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獎項。”
這點倒是沒有什麼人反對,要不是這是正式的工作會議,所有人的發言都要寫進會議紀要,甚至可以直接說“茅盾文學獎”也沒有什麼國際影響力。”
但是坐在這個屋里的,很多都是茅獎得主,所以也要彼此留面子。
見沒有人有異議,鐵寧才接著說道︰“所以既然要做,就要一次到位。要是畏首畏尾,到時候放個啞炮,再想著亡羊補牢,那就太晚了。
我的建議就是,在茅盾文學獎下,新設一個「茅盾文學新人獎」,評獎周期為2年一屆,主要褒獎過去2~3年表現突出的文學新人。
如果第一屆就在今年頒獎,那麼就是頒給2004年到2006年出現在文壇上的新人的。提名方面,可以由文聯、作協,還有各大文學雜志共同組成提名委員會和評審委員會。
至于具體的評選細則、獲獎人數這些,我們可以等委員會成立以後,再細細商量。”
鐵寧說完,立刻就有人問道︰“那具體是2年,還是3年?”
鐵寧大大方方道︰“考慮到首屆設獎的特殊性,所以範圍放寬點,先3年吧,這樣能把盡量多的文學新人考慮進來。
下一屆開始,既然已經餃接上了,那就2年一屆!”
立刻就有人暗笑,這哪是“首屆設獎的特殊性”,明明是“張潮參評的特殊性”。張潮是2004年出的第一本書,到2005年影響力就已經很大了。
不過還有一個疑問︰“這個文學新人獎,要不要和一年後頒發的主獎項設置回避機制?比如獲得了新人獎的,原則上不參與茅獎的評選了?”
這個問題原本可以說是荒謬。茅盾文學獎還沒有誕生過40歲以下的獲獎者,“文學新人”怎麼看都和這個獎項無關。
但是因為大家默認張潮肯定是要獲得新人獎的,而且也肯定是會提名茅獎的主獎項的,所以有此一問。
鐵寧道︰“「茅盾文學新人獎」是頒給作家的,「茅盾文學獎」是頒給作品的,兩者不沖突,當然不用回避。”
既然身為作協主席和茅獎評委會主任的鐵寧都這麼說了,那大家自然沒有什麼別的意見,張潮連獲兩獎的概率不是沒有,但實在是太低了。
鐵寧最後總結道︰“設立「茅盾文學新人獎」,目的就是為了扶植青年文學新人、構建新時代文學良性生態,讓有發展潛力、有影響力、年紀輕的年輕作家,獲得更多展示的舞台。”
接著又語重心長地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麼想的。他可能不需要這個獎項,但是其他年輕作家肯定需要,不是人人都有他的讀者基礎和媒體曝光度的。
‘一枝獨秀不是春’,我們設立「茅盾文學新人獎」的初衷,也許是因為某一個年輕作家。但是這個獎項成功運作起來,受益的卻是所有的年輕作家!”
一句話,給這件事定了性,大家也就沒有話說,在簡單的舉手表決以後,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隨後再商討了幾件常規事務以後,這次作協會議就算是圓滿結束了。
此時已經夜里,就在大家要散場的時候,秘書小楊忽然進來給鐵寧報告了一個消息︰張潮獲文學獎了,而且還是大獎!
這一下,會議室里的主席、副主席們,全都不淡定了——這不是打臉嗎,還是啪啪作響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