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獨行文壇

第341章 退堂鼓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長夜風過 本章︰第341章 退堂鼓

    初秋的BJ已經褪去了盛夏的熾熱,尤其是早晨和夜里,坐在樹蔭下頗為涼爽。張潮給大家準備的也是舒適、寬大的靠背藤椅,可以半窩著看書。

    加上院子里隨處擺放的小茶幾上的菊花茶、北冰洋汽水和水果、零食,如果不是帶著任務來的,編輯們簡直以為是在度假。

    張潮自己則拉了一張竹躺椅,老大爺似的靠在上面,一手搖著蒲扇,一手捧著一本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優哉游哉地閑看著。

    編輯們一開始還相互耳語,但是沒過多久,都就都安靜下來,院子里除了風吹樹葉、蟬鳴枝間的細密聲響,就只有他們翻閱書稿時發出的聲。

    既然是“試讀會”,那和過往的出版合同談判就都不一樣,編輯們說不得要講一些對《原鄉》這部的看法,入得張潮耳朵的才有可能進一步聊。

    《原鄉》在一開始就給他們帶來了難題。

    張潮說這是一部“科幻”,並且在的一開頭就拋出了大量科幻設定和描寫,但內核仍然是純文學的。尤其是記憶碎片化敘事造成閱讀門檻,對于專業編輯來說,都有一定的挑戰,何況普通讀者。

    其次就是移民題材在國內缺乏集體記憶共鳴。中國人雖然有著漫長的遷徙歷史,但並不意味著國內讀者能共情海外華人,因為普遍缺乏對海外華人社群的認知基礎。

    這些在編輯的眼中,都是關系著銷量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對銷量的擔憂拋開,《原鄉》對他們來說,又是一部十分迷人的。

    職業的文學編輯的閱讀量都極大,這世界上能帶給他們驚喜和新鮮感的並不多,《原鄉》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寫美國華人、華工以及《唐人街》的作品他們並不是沒有讀過,林語堂早在1936年就出版過一本名為《唐人街》的,以唐人街為背景,講述了華人在美國的生活和奮斗故事,展現了華人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

    後來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在80年代寫了一本英文《中國佬》,通過講述華裔男性的故事,展現了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承問題,後來也在國內得以翻譯出版。

    可以說寫華人、華工、唐人街題材,是許多美國華裔作家或者留學美國的中國作家,想要踏入美國文壇的必經之路。

    但無一例外,這些題材都將筆墨集中在華人在遭受外部壓迫時,被壓榨出的那種痛苦情態上,試圖展現一種“困難之美”。

    換句話說,這些雖然也關注到了「中國人」這一族裔身份,在歧視、壓迫、誤解、抗爭……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來的文化特質,但仍然是在西方,或者說是白人文化視角的觀照下的特定景觀。

    張潮的《原鄉》則完全不同。

    作為一個精神上的“闖入者”,他並沒有把白人社會對華人和唐人街的生存擠壓作為矛盾的錨點,也沒有刻意把「中國人的精神」作為某種終極救贖的憑依。

    他巧妙地用“林小海”這個從未去過美國、卻因為父親而與美國有了千絲萬縷聯系的特殊的“移民二代”作為敘事的焦點,徹底解構了籠罩在移民敘事上的某種表達範式。

    通過顧峰、林小海、林榮生三代人視角的交錯敘述,構建出一種連通中西、貫穿時空的精神內核,並且用文學化的語言回答了幾乎從未有人觸及的終極問題——

    故鄉,到底是什麼?

    正因為有對“鄉”的執念,所以即使每次出走都成為一種流亡,卻還要在異鄉為故鄉招魂,甚至要在異鄉安葬下故鄉的“尸體”,並在上面蓋起華麗的陵寢。

    所以除了敘事結構的突破和對常見的移民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外,的這些文學特質也如同眼前這座老四合院的雕花門楣上的細節,在編輯們專業的審視目光下漸次浮現。

    當朱妍玲讀到顧峰一次次地進入林小海的記憶當中去尋找可以編輯、保留的瞬間時,她仿佛在A4紙的油墨味里嗅到了海風的咸腥——她意識到,這是任何類型標簽都無法框定的文學時刻。

    陸金波則震驚于張潮筆下未來商品社會對傳統倫理的破壞力——就連死者的情緒都能進行拍賣,只為讓受盡乏味折磨的人類可以感受一遍強烈的情緒沖擊,這種想象力讓他顫栗不已。

    不知不覺,樹枝間的蟬鳴忽然換了調門,變得淒厲起來,像誰把金屬薄片撕成了兩半。遠處牌樓的陰影縮到馬路牙子底下,穿堂風掠過垂花門的微微開裂窗欞,捎來了胡同里不知誰家飄出的炸醬面蔥香。

    編輯們都看完了,但同樣沒有說話,要麼相互用眼神交流,要麼翻回前面的哪一頁在確認些什麼,要麼看向躺在竹椅上姿態慵懶的張潮。

    這個年輕人,再次用敘事的潮汐將所有人卷入文學深海,自己卻似乎渾然不覺給大家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困擾。

    在這座飄著石榴清香的院子里,《原鄉》完成了一次危險的文學穿越——它證明真正的創新從不僅是在題材或技巧上的標新立異,還在于對人類復雜內心和群體文化的極致探索。

    但是這樣一部應該給張潮開個什麼“價碼”呢?

    編輯不是文學批評家,可以只站在學術的角度大肆贊美一部作家。某種程度上,他們也必須是精明的商販,需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好和作家討價還價。

    尤其是張潮這樣的暢銷書作家,一個百分點可能就意味著上百萬的收益或者虧損。

    從題材來說,科幻,屬于通俗的範疇,這幾年在國內市場的銷量越來越高,尤其是去年《青春派•大觀》推出的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結集出版後,銷量突破了30萬部。

    劉慈欣對比張潮,妥妥是“小眾作家”,他的成績都這麼好了,何況張潮?

    但從敘事角度考慮,這部《原鄉》妥妥的純文學,閱讀難度可能僅次于張潮去年的技巧集大成之作《刑警榮耀》,與完整版的《逐星者》差不多。

    內容上更不討喜,與張潮之前的大相徑庭——可能只有他老家福海的讀者能產生共鳴吧?

    這些因素迭加,就要對銷量預期打一個折扣了——賣光首印問題不大,但出版社對張潮的期待可遠遠不止“賣光首印”這麼簡單,否則怎麼會給他超出20%的天價版稅?

    一時間大家面面相覷,誰也不好第一個開口。

    反倒是張潮把《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就這麼攤開著倒扣在茶幾上,氣沉丹田,一個馬步從躺椅上挺了起來,對眾人道︰“11點多了,大家餓了吧?一塊吃午飯吧,邊吃邊聊。”

    編輯們點點頭,這就沒什麼可推脫的了。

    張潮就領著大家進了四合院的正房大廳,這里已經擺下了兩桌酒菜,還有幾個服務人員伺候著。

    這些都是邢有天在燕京城里長期雇佣的招待團隊。他在燕京的幾個四合院、大套房,多數都置辦成了會所,本地有來燕京出差的關系戶不願意住招待所的,都喜歡往他的這些會所里鑽,所以一年到頭都有宴請。

    誰也不能得罪,誰都得給伺候好了,他索性就在各處常年雇佣著幾個廚子、服務員,省得每次都要臨時請人。

    張潮買下這套四合院以後就想把人辭退了,但是邢有天說不能讓人家快年底了失業了,怎麼也得等到過年,張潮也只好把人留下來。

    這下派上了用場。

    不過編輯們不知內情,還以為這就是張潮雇佣的人,一個個眼里都冒著金光,心想這小子平時裝得那麼低調,沒想到啊沒想到,也開始驕奢淫逸了……

    張潮大概也明白他們的想法,但懶得解釋,反正明年「潮汐文化」搬過來辦公以後就不攻自破了。

    這座四合院的廚子是個川菜師傅,給置辦了一桌鮮香熱辣、惠而不貴的大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紅燒牛肉、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

    又豐盛、又下飯,吃得眾人腦門冒汗、直呼爽快!

    菜過五味,張潮這才開口問道︰“大家對《原鄉》是不是有些疑慮?現在都說出來吧,我一一作答。”

    朱妍玲和張潮相熟,沒有那麼多客氣,第一個問道︰“這部更像是寫給海外市場的——比如那些華人。”

    張潮點點頭道︰“是的,《原鄉》的靈感本來就來自于我前段時間在美國的經歷,里面的很多細節,可能只有唐人街的華人才能看懂。

    其實你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美國蘭登書屋和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編輯也在讀。不過他們比大家辛苦多了,不僅要熬夜,而且沒人請他們吃飯。”

    大廳里響起了一陣輕笑聲。

    不過張潮這句話給編輯們打開了一個思路——這本書在國內的銷量不好預測,但是從寫法、內容來看,在美國市場的表現應該會很搶眼。

    加上美國書評界近年來對張潮的重視,所以《原鄉》未來獲得什麼文學大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且這部恐怕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文學研究的熱門書目。

    要知道,圖書銷量的終端不僅僅有一個個的讀者,還有一所所的大學、一座座的圖書館。一本有價值的好書,圖書館往往不會只買一本,而且借閱破損嚴重以後還會更新。

    這些都有利于圖書的長期銷售,也能夠為出版社增光添彩。

    大家對《原鄉》的銷量又樂觀起來。

    接著是「21世紀社」的王喬山提問了——這也算是老朋友,張潮出版第一部《少年如你》的時候,他就去過長福三中——他問道︰“這部的宣傳地位不好做啊,你自己有沒有什麼想法?”

    這句問題問到編輯們的心坎里了,張潮對自己作品的運營能力有目共睹,任何出版社拿到了他書的版權,都要尊重他的意見。

    雖然《原鄉》從理論上說,想像《少年如你》《你的名字》或者《蝸居》那樣賣上幾百萬冊很難,甚至達到《刑警榮耀》100萬的銷量都不容易,但張潮說不定有什麼“起死回生”的騷操作呢?

    編輯們的眼神變得熱烈起來。

    張潮沒有著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把勺子里的麻婆豆腐一口吞下,然後用紙巾擦了擦了嘴角的紅油,這才道︰“想法嘛……說沒有就太假了,但我想還是和最後‘成交’的出版社談比較合適吧?

    而且我其實對《原鄉》怎麼賣也沒底,否則也不會讓大家來試讀了。”

    編輯們有些失望地收回了目光,各自和身邊的同伴竊竊私語起來。

    緊接著陸金波開口了——作為這幾年出版市場的風雲人物,他與張潮的“特殊關系”,讓他立刻就成為了大家的焦點——“我覺得這部在國內的銷量應該還是百萬打底,上限未知。

    首先的質量沒話說,其次張潮這幾年對國內讀者的‘文學教育’也很到位,所以純文學作品在青少年當中的銷量一直穩步增長……

    反正我們果邁文化,有信心把《原鄉》賣出好銷量。”

    眾編輯心里紛紛冷笑︰“對張潮拍這種馬屁,有用嗎?”

    不過陸金波既然都發言了,其他出版社當然也不甘示弱,紛紛提問、討論,終于在下午1點鐘,熱熱鬧鬧地結束了這場“試讀會”。

    緊接著就是“投標”環節了。這個張潮在他的第一部《少年如你》時就玩過,大家駕輕就熟,在和各自的領導充分商量以後,在下午3點前,各自把“報價”用短信發到了張潮的手機上。

    張潮翻閱著短信,每一條都代表著不同出版社對他的“信任程度”。

    花城社︰100萬首印,18%的基礎版稅,超過100萬,每10萬冊增加1%,25%封頂。

    21世紀社︰100萬首印,20%的版稅,一口價。

    文藝春風社︰100萬首印,20%的基礎版稅,超過100萬,直接上調到22%封頂。

    果邁文化︰150萬首印,25%的版稅,一口價。

    ……

    這些算比較有“誠意”的,還有一些出版社,則明顯打了退堂鼓,給出的報價甚至低于張潮的平均行情,顯然是不想參與競爭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張潮對《原鄉》的營銷規劃,有著所有人無法想象的狂野……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2004︰獨行文壇》,方便以後閱讀重生2004︰獨行文壇第341章 退堂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2004︰獨行文壇第341章 退堂鼓並對重生2004︰獨行文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