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初照,燕豐與顏山帶著疲憊與凝重,踏入京城。
京城的街道在晨光的輕撫下漸漸甦醒,
青石板路泛著淡淡的光暈,街邊的早點鋪子已升起裊裊炊煙,
蒸籠里冒出的熱氣彌漫在空氣中,混著食物的香氣。
早起的小販們推著裝滿貨物的小車,
沿著街道的兩旁緩緩前行,嘴里不時吆喝著售賣的物品。
然而,這一切的市井煙火氣,
都無法驅散籠罩在燕豐與顏山心頭的陰霾。
燕豐直接進宮面聖,
顏山則率隊押送著被俘之人以及部分從地窖收繳來的軍械樣本前往錦衣衛衙門。
皇宮內,御書房中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前的寧靜。
皇帝坐在龍椅上,面色冷峻,目光如炬。
燕豐進入御書房,行過大禮後,
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稟報,
尤其是關于秦王謀逆之事,他不敢有絲毫隱瞞。
光漢皇帝臉色凝重到了極點,沉默良久,緩緩開口︰
“知道了。”
燕豐低著頭,不敢接話。
光漢皇帝站起身來,在書房內踱步︰
“此事不可聲張,你且說說,那批軍械之事可有後續安排?”
燕豐回道︰“陛下,臣已派人將地窖中的軍械看管,
臣建議秘密將其轉移至京城衛戍營,加強看守,以防秦王黨羽狗急跳牆,妄圖搶奪。”
光漢皇帝微微點頭︰“準奏。
還有那些與秦王勾結之人,務必盡快查明,一個都不能放過。”
“遵旨。”燕豐領命後,又道,
“陛下,此次臣等能發現秦王陰謀,顏山功不可沒,還望陛下嘉獎。”
光漢皇帝神色稍緩︰“顏山之功,朕自會記在心中。
退下吧,全力查辦此事,朕靜候佳音。”
燕豐退出御書房,長舒一口氣。
隨著他離開,整個“御書房”陷入了一片死寂,光漢皇帝站在窗邊,透過稀薄的窗戶,看向外面...
眼神空洞,只覺得一股山一般的壓力滾滾襲來。
“朕早該料到,那些藩王不會就此安分。
秦王,朕念及手足之情,對他多有寬容,沒想到他竟包藏禍心。”
光漢皇帝的聲音在御書房內回蕩!
于他而言,只要知道了其中一人,就能根據其人探查到他的目的以及合作之人,眼前的迷霧已經掀開了少許。
但不知為何,光漢皇帝卻高興不起來。
他寧願是一些朝廷重臣以及世家大族密謀,也不願相信身為皇室宗親參與其中。
一旁身穿緋袍的黃俊臉色有些沉寂,眼中彌漫著哀傷!
他知道,陛下的父母已逝,對于在宗人府記錄在冊的皇親國戚們尤為看重,
尤其是一眾兄弟,就算是宮中少一些銀錢,逢年過節都要送去一些銀錢以及物件,以表天家之關心。
雖然各地藩王要比天家富裕得多,但皇帝覺得,總歸是一份心意。
如今,京城亂象中居然有秦王參與其中...
此等打擊,或許只有黃俊能夠知道。
輕嘆一口氣,黃俊沉聲開口︰
“陛下,切莫哀傷,秦王此等行事,必然少不了雍黨的攛掇...
或許,他只是被奸人迷惑。”
光漢皇帝擺了擺手,面露煩悶,
伸出手用力捏了捏眉心,頃刻之間眉心就出現了一抹紫黑。
黃俊見狀心中發出微微嘆息,
稍稍上前一步,涌動氣力,來幫助皇帝疏通氣血,消弭心中火氣。
“黃俊啊,那些大臣官員對朕陽奉陰違也就罷了,
可為何皇親國戚也是如此?朕明明待他們不薄啊。”
黃俊抿了抿,輕聲回答︰
“陛下,這世上最難滿足的就是人心,
給了一些還想要的更多,
只要無法滿足他們心中欲望,他們就會成為亂臣賊子。”
光漢皇帝陷入沉默,輕輕邁動步子,
慢慢走到了御案後坐下,看著桌上堆積的茫茫奏疏,
他忽然有些恍惚,有些想不明白,
自己如此辛苦地批閱奏疏,到底值不值得。
頓了許久,光漢皇帝才慢慢緩了過來,沉聲開口︰
“黃俊,這些軍械兵器你覺得是從哪來的?”
黃俊眼楮中有精芒閃爍,他走近了一些,極力壓低聲音︰
“陛下,宮尚書今日送來了一些文書,其上直言,
工部的丘尚書這些日子時常出沒于工坊,不知道在忙些什麼,
或許,奴婢可以從這里查起,
只要派一些人進入工坊,
或者抓一些工匠,就能有所收獲。”
“丘法成?”
光漢皇帝眼楮微眯,渾身上下充斥著危險氣息,
像是一頭被惹怒了的獅子。
若是他沒記錯,丘法成在將要開始的京察中,
是六部尚書中德行最甚者,
平日里不鋪張浪費,也不奢靡享受,
甚至,就連家中也只有一個糟糠之妻,沒有什麼年輕小妾。
但現在,光漢皇帝不重新看向這位工部尚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或許在他此等面容下,隱藏的是亂臣賊子。
深吸了一口氣,光漢皇帝沉聲開口︰
“去查一查吧,另外陳黨的一些人也要查,
查出他們拿這些軍械來做什麼,準備對誰不利。”
說到這,光漢皇帝眼窩深邃,表情有些陰寒︰
“是對朕不利,還是對朝廷中的誰不利....”
黃俊抿了抿嘴,壓低腦袋,拱手稱是。
“還請陛下放心,奴婢定然會查明真相,還京城一個朗朗乾坤。”
光漢皇帝擺了擺手,轉而從桌上拿起了一封奏疏,長嘆了一口氣,縱使心中千般不願,也繼續批閱起來。
而黃俊則躬了躬身,慢慢退出了“御書房”。
.......
御書房內的氣氛徹底安靜下來,漸漸變得只有奏折翻動的響聲。
時間一點點流逝,不知過了多久,
光漢皇帝拿過了戶部上疏的一封奏折,
仔細看過後,他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如今外有強敵,內有逆黨,民間還有災情匪患,
如今整個大乾乃是四處漏風。
戶部準備再過些日子舉行大祭,
為南方諸多干旱的行省求雨,希望因此而得到上蒼庇佑。
光漢皇帝對于求雨之事並不反對,
但他不是那麼贊同花費如此多的銀兩來舉行大祭。
雖然一眾流程儀式已經省之又省,最後還是要花上那麼一萬多兩銀子。
這對如今就不充盈的國庫來說,毫無疑問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但左思右想,光漢皇帝覺得,
還是需要祭拜一二,以此來安定天下民心。
想明白了這一點,光漢皇帝朱筆揮下,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同意了此事。
喜歡武神伐仙請大家收藏︰()武神伐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