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第223章 士人寧死不做大明官,鄭克元獻計千金買馬骨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縱橫小秦王 本章︰第223章 士人寧死不做大明官,鄭克元獻計千金買馬骨

    後世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換句話說只要你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績,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典範。

    然而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古代卻不是這樣,古人的思想是只有當官手里有了權力,這才叫真正的成功。

    譬如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金榜題名”就可以看出,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這件事。

    另外古人都是用這些詞來描述成功人士的,比如光宗耀祖、狀元及第、光耀門楣。

    從這些詞也可以看出,古人並不把個人的成功看作成功。

    他們普遍認為,成功並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還關系到整個家族和後代。

    最為重要的是,古代將各個行業的人劃分了等級,分別是士、農、工、商。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曾寫道︰“坐而論道,謂之王工。

    坐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這個士大夫就是指的讀書人,簡而言之讀書就是為了“仕”,為了能夠做官。

    另外古人熱衷于當官的原因還有很多,經過朱�的總結,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八點。

     名利雙收,當官可以帶來名聲和利益。

    從名聲方面來講,官員可以為社會服務,從而贏得鮮花和掌聲。

    只要社會地位高了,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受到尊敬。

    從利益方面來講,官員掌控著社會財富的分配。

    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資料,至少能夠確保自己和家人衣食無憂。

     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文化強調封妻蔭子,很多人都把它作為奮斗方向和人生理想。

     家族與家庭的期望

    為個人與家族謀利成為很多人的終生目標,為這個既定目標,古人可以做到出生入死。

     可以滿足個人對于名利的追求

    人生成敗在于對社會財富佔有的多少,當官這條路正好符合人的圖財思想。

    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擔任官職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提升。

    古代官員不僅可以擁有尊貴的身份,而且享有許多特權。

    例如在社會活動中被優先考慮,在社會禮儀中被尊重,以及享有高薪酬和優厚待遇等隱藏福利。

     官職提供了豐厚的經濟收入。

    除了明朝之外,古代官員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都是相當豐厚的。

    此外一些古代官員還會通過,權力濫用、貪污受賄等手段,獲取額外的財富。

     古代從倫理上規定了當官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在古代最重要的倫理,就是“三綱五常”。

    其中“君臣之道”,指的就是官場。

    也就是說,在古代“官場”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而不是“農場”或“商場”。

     功名追求。

    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認為只有讀書考取功名做了官,才能成為受到別人尊敬的人上人。

    當初太子朱標宣布,剝奪浙東及其周邊地區的科舉資格,便險些引發一場民變。

    如果不是後來采取了補救措施,建立應天府學堂收納大明百姓之子入學。

    再加上鼓勵軍中將領從政,並對其開放國子監的入學名額,恐怕後果會不堪設想。

    如今朱�也同樣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陸風拿著戴罪立功名單去找那些犯官。

    誰知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大多少被選中的囚徒都拒絕為晉王效力。

    甚至還有兩名性格比較剛烈的犯官,當著陸風的面,咬斷了自己的手指。

    “依老臣愚見,不如將此事交由陛下定奪。”

    對于商𤊄捈e齙惱飧黿ㄒ椋 嬍y加思索之後便搖頭說道︰“對于讀書人來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既是終身的夢想,也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期盼。

    然而父皇的天子堂,既是富貴鄉,也是修羅場。

    稍有不慎,就會身首分離,落個橫死的下場。

    據孤王所知,前元翰林李征臣,抵死不肯做官。

    結果全家被殺,自己也被發配寧夏充軍。

    貴溪士人夏伯啟叔佷,自斷左手拇指,誓言絕不做官。

    因此獲罪被殺,家產被籍沒。

    如今那些犯官都已經是身陷囹圄,即便傳到父皇那里,恐怕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

    根據《皇明開國臣傳》記載︰文士陶凱隱居不出,朝廷難覓其蹤跡。

    朱元璋大怒,下喻︰“陶凱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級來。”

    陶凱的族親們嚇壞了,四處尋找陶凱,很快便將他找到並送往京城。

    甚至為了震懾和懲罰拒絕入仕的現象,朱元璋還頒布了“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

    他曾詔喻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簡而言之就是說,天下士大夫若不接受君王的征召,那就是自絕于朝廷。

    即便他們被殺頭抄家,也不算是什麼過分的事情。

    事實上“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的頒布,除了在後世為明黑粉提供談資之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況且朱�一直以來都不希望,老朱成為像歷史上那樣的“獨夫”。

    在這種情況下,他寧願把問題放到自己這里解決,也不想轉交給朱元璋再造殺孽。

    好在鄭克元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采取‘千金買馬骨’的計策,方克勤這樣名聲在外的能臣干吏獲得重用。

    只要充分發揮出榜樣的作用,一定可以讓一部分人產生動搖。”

    朱�不動聲色的說道︰“正所謂舉賢不避親,你和方克勤曾擁有著類似的境遇。

    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孤王可以理解。

    只是你必須說出方克勤有哪些可取之處,否則孤王不介意治你個‘徇私枉法’的罪名。”

    鄭克元面色凝重的回憶道︰“那一年率水軍前往北平的永嘉候朱亮祖,想要征召五千農夫疏通河道。

    聞訊而來的方克勤極力勸阻,卻始終都沒有什麼結果,他只能立于江畔痛哭。

    也許這哭聲直入雲霄,多日晴空萬里的天驟然風起雲涌,隨即便下了一場暴雨。

    干涸數月的河道,因為這場雨翻起了洪流,從而載起了朱亮祖的舟船。

    不僅為悲痛欲絕的方克勤解了圍,而且也免除了那五千戶農家的徭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方便以後閱讀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第223章 士人寧死不做大明官,鄭克元獻計千金買馬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第223章 士人寧死不做大明官,鄭克元獻計千金買馬骨並對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