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

第550章 侃侃而論 論人才論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我才是傳奇 本章︰第550章 侃侃而論 論人才論

    “嗷……主公,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啊!

    就這還簡單,這可比吸收靈氣成仙得道難太多倍了吧!”

    白虎神君的直率和勇敢是他的天性,與生俱來。

    其他五位神人皆是佩服地看了白虎神君一眼,心道

    有你這個虎神做朋友,我們真的很幸福,因為有些話我們礙于性格真的不好意思說出口,也就你敢說吧。

    “嗯,本尊承認這些個技術問題其實我也是搞不懂的,只所以給你們講上一講,就是希望你們能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認識到神族一脈也並非是萬能的。

    通過修煉成仙也好、先天條件不錯成神也好、一人得道雞犬生天也好……人無完人、神仙也同樣是有局限性的。

    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求同存異,要學習和吸收宇宙高等級文明的優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但,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無情的!

    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多少種族還生活在戰爭的陰霾之下!

    廝殺、饑餓、貧困、奸淫、販毒、賭博、擄掠奴役、販賣人口及器官……總之,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依然存在。

    其實你以為很是陽光的國度,也許到了夜晚就會暴露出他那罪惡的一面。

    唉,現在的宇宙之所以一團糟,就是因為缺少如本尊這樣有著大局觀且非常優秀的領袖之存在!

    但本尊只是一個人,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管這些費力不討好,不,是沒有精力去管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哦,又錯了,是沒有精力去維護這些生物的尊嚴與宇宙的正義與秩序。

    怎麼辦,吸收全宇宙的精英人才為我所用,不,是為了宇宙的正義和公平,將全宇宙的有識之士;全宇宙以天下為己任的英杰人物;全宇宙的賢臣猛將匯聚于本尊的時空神殿委以重任。

    廣聚天下英才,識才用才,舉賢任能,治理天下之要在人才。

    這也是歷史證明過的古人的智慧之結晶。

    昔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把賢才喻為‘國之寶’,墨子亦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明代內閣首輔高拱在《本語》中直言‘要得天下治,只在用人。’

    這些都無一例外地說明人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極其之重要。

    宋代進士李九齡《讀三國志》後,曾寫如下心得體會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三國鼎立,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主要得益于天時;

    孫吳佔據富庶的江南,主要得益于地利;

    劉蜀桃園三結義,主要得益于人和。

    吳蜀兩國相繼失去周瑜和諸葛亮後,很快就被曹魏兼並統一。

    詩人以史為鑒,說明一個國家的興廢與交替並不是天意的循環,而是在于‘得賢’。

    正如清•袁枚所言‘江山也要偉人扶’。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興廢大都取決于有沒有人才,這是一條定律,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清人張鵬在《經史法戒詩》中曰‘人才與國相終始,千古興亡鑒青史。’

    可見人才關乎國運,國運倚靠人才。

    龍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盛和衰亡都能從是否重用倚靠人才這個問題上總結出經驗教訓。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寫道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全詩主題鮮明,層層遞進,指出只有變革才能使國家煥發生機,並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才,唯此國家才有希望。

    詩中‘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一些氣勢不凡的詞語,極具力度和分量。

    用才慎勿多苛求。用人所長是古今領導者一條基本的用人方略,也是成就事業之道。

    漢劉邦在總結自己成功經驗的那一段話發人深省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才有其長處,亦有其短處。

    用人就是要揚其長,避其短。

    正如清朝詩人顧嗣協在一首《雜興》中寫的那樣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舍長以就短,智高難為謀;

    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宋代著名詞人黃庭堅在《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一詞中曰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

    九方皋是《列子•說符》一書中記載的一位善于識別馬優劣與否的人士。

    這兩句詞告訴我們,世上從來都不缺人才,關鍵是要有善于發現人才的伯樂,否則千里馬再多,也終將會被埋沒。

    正如大詩人韓愈所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一個賢才就好比是一個資源富礦,關鍵是開采者會不會開采,會開采則寶藏源源而來;

    不會開采無疑浪費了人才資源。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曰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佣。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這首詠史詩借伊呂兩位古代賢臣的際遇和名垂史冊的功績,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尤其說明,正是因為有了英明的賢者,才造就、成就了人才,否則英雄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一方面,要善于識才、用才;

    另一方面,真正優秀的人才也需要去扶持,去引領。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用現在的話說,選人和用人之間不是單向取舍,而是一種雙向選擇。

    人才成長需培養。人才的成長,一方面靠內因,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外因的作用。

    這個外因,即扶持培育人才成長的外部條件。

    比喻育才的詩句首推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經典名詩。

    詩句描寫的是秋花凋零之後紛紛揚揚地灑落根底,不遠去、不離棄,回歸大地,化身成泥,哺育花枝生命之樹常青。

    詩句巧妙形象地贊喻培育人才需要育才者具有無私付出和奉獻的崇高精神。

    鄭板橋的《新竹》一詩以‘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了人才需要培養以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

    大詩人杜甫在《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一詩中有兩句也很值得品味。

    詩曰‘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詩人對‘新松’傾注了熱烈的愛,希望快快長大、早日成才。

    而對那隨處亂生、侵蔓庭院的‘惡竹’則欲除之而後快。

    這兩句詩的深層含義絕非限于松竹,而是借物表達了詩人扶助君子和人才,貶抑小人的思想內涵。

    古人還認識到,人才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漸進和積累的長期過程,正所謂‘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詩中以‘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的比喻,說明人才培養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日積月累地長期做工作。

    不僅如此,有遠見的古代政治家還主張在艱苦復雜動蕩的環境中識別、培育人才。

    唐太宗在《賜蕭》中提出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思想。

    這兩句詩的含義與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的‘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基本相似,都主張要在危急艱險的環境中識才、辨才。

    江山社稷,人才為本。治國理政,用才為先。

    只有不斷地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培養人才,我們的事業才能出現如清•趙翼《論詩》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那樣一種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局面。”

    少年劉昊背負雙手,面朝陽光侃侃而論。

    喜歡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方便以後閱讀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第550章 侃侃而論 論人才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第550章 侃侃而論 論人才論並對星戰傳說之幻夢奇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