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稍縱即逝地浮現一抹微笑,隨即迅速隱去恢復嚴肅。
“就這麼區區半個城牆就想打發我?”
他故意板著臉,“給朕加碼,三分之二如何?”
沈萬三立刻應承︰“遵命!遵命!小人願修築三分之二的城牆!”
見其態度恭敬順從,朱元璋心中頗為滿意。
這一回威懾已夠,可以收手了。
于是他又補充警示數句,“暫且就饒過你這次。”
“但若再犯,朕絕不會再手下留情。”
“是,是,小人再也不敢逾越半步。
今後無論陛下差遣何事,必定照辦無誤,並斷絕不涉及海上貿易!”
沈萬三畢恭畢敬答道。
待到走出皇宮大門,他偷偷擦拭額頭冒出的汗水,慶幸剛才及時收起了犒賞三軍那份心意。
按照女婿建議謹慎行事果然明智之舉。
按部就班遵旨行事的結果就是順利脫困。
朱元璋揮退他,但很快又覺些許怪異。
這廝未免太過乖順吧?
“且慢!”
他召回正要離去的沈萬三試探性追問︰“你說……”
“沈萬三,最近你是不是招了個女婿?”
沈萬三老老實實地答道︰“回陛下,小人確實新近招了個女婿,名叫葉軒。”
“好了,你退下吧。”
朱元璋揮了揮手。
沈萬三隨即退出大殿,快步離開了皇宮。
他心里暗松一口氣,心想總算有驚無險。
剛被朱元璋叫住時,他還嚇了一跳,以為是對方反悔不再放過自己,結果只是問了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就讓自己離開。
看著沈萬三急匆匆離去的背影,朱元璋的眼神略微變得銳利。
“毛驤。”
“在。”
一邊的人應聲而立。
“讓人盯緊沈萬三,若是發現他有任何逾矩之舉,立刻來報。”
“屬下遵命!”
毛驤點頭答應,轉身安排手下人手。
大殿中依舊華麗奪目,身著繡金團龍紅袍的朱標此刻從一側屏風後走了出來,面上難掩喜悅︰“父皇,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怎麼?”
朱元璋抬眼看他。
“那沈萬三願意出資修建京城城牆的三分之二,這樣一來國庫就可以節約一大筆開支,也解了築城缺錢的燃眉之急。”
大明初建之時,戰亂之後雖然漸趨穩定,但國家財政捉襟見肘。
盡管京城城牆不能不修,卻沒有足夠經費支付。
經過權衡,朱元璋想盡辦法逼那些有錢的豪商掏錢。
正好沈萬三露出破綻,于是他就用這個機會給對方一個教訓,同時提出條件︰以資助修建城牆換取自己的罪名得以豁免。
這表面上看是一次雙方互利的合作。
但如果沈萬三不願出這筆錢,想必也會有另一種更為殘酷的結果等著他。
只是剛剛見面時,沈萬三的態度異常謙卑和謹慎,這讓朱元璋感到有些異樣。
平日里那個敢作敢為的大商人,怎麼忽然這般低調?
“難道他背後有人指點?”
這個念頭在朱元璋腦海閃過。
隨後他對身旁的兒子說道︰“標兒,你難道沒覺得這次沈萬三太過分小心了嗎?”
“什麼?”
朱標皺著眉回應,“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嗎?”
朱元璋瞅了兒子一眼,心想這家伙還真是單純的很,完全看不出來其中的端倪︰“最近,沈家千金沈蓉嫁了人。”
“這個孩兒知道啊。”
朱標一臉迷惑地說︰“我還親自前往慶賀了。
但不知為何提這件事……”
“嗯?”
朱元璋輕哼一聲,滿臉恨鐵不成鋼的模樣,“既然沈蓉已經嫁給葉軒,而後沈萬三就這般乖巧听話起來,你就一點猜想都沒有嗎?”
經過提示後,朱標似乎明白了幾分,頓時震驚不已,“父皇,您是說這中間與葉軒有關?是葉軒幫沈萬三出了主意,所以才讓他如此恭順麼?”
“沒錯,不過這些現在都可以放在一旁,等到城牆修建完成後我們再清算賬本也不遲。”
朱元璋緩緩開口,眼中帶著一絲深沉︰“目前國庫匱乏,正可以借沈萬三這只大肥羊填補缺口,或許對緩解局勢有很大作用。”
朱標听了這話,眉頭鎖得更緊了。
他心性善良,自然不願意看到有人因此蒙受禍端。
“父皇,這麼做恐怕不合適吧,毫無理由加害沈家會引來世人指責。”
朱元璋听罷沉默片刻,並未回答,只是眼神愈發幽邃。
朱元璋沉思片刻,心中隱約認同這個看法。
如果無緣無故動沈家,那麼整個大明的商賈很有可能聯合起來反抗他。
這讓他感覺事情變得更加棘手。
在以往的歷史里,沈萬三曾經提出犒勞大軍的想法,正好給了朱元璋借題發揮的機會,將此事作為把柄懲罰沈萬三,並把他流放外地,再將沈家龐大的財富悉數納入國庫。
然而這次,在葉軒提醒之後,沈萬三明智地沒有再次提及犒賞之事,讓朱元璋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
他的目光微微閃爍,意識到唯有另尋借口才能夠對沈家采取行動。
實際上,朱元璋覬覦的目標僅僅是沈萬三那足以抗衡朝廷的巨大財寶,並無意致其于死地。
即便在歷史上,沈萬三做出那樣冒失的行為,他也不過是選擇了流放這樣的處罰罷了。
\"標兒,試官的工作進度如何?”
朱元璋轉移了話題。
處理掉沈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眼下最重要的任務無疑是\"試官\"制度。
當葉軒最初提出\"試官\"構想時,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此制度確實合理可行。
于是正式實施推廣開來。
與此同時,為了加強監督效果,他特地委任給太子朱標來主導這項計劃。
\"目前為止整體進程順利。
\"朱標回答道︰\"此次科舉中榜的士子都已經分配至各地方出任職務。”
朱元璋撫須點頭表示贊許。
他認為這是對“試官”
系統的一種測試運行,絕不能掉以輕心。
“若試驗效果明顯,則可擴大規模依據葉軒所建議,讓全民都有機會為官從中發掘真正具備治理國家才能的人才。”
如此一來大明就不怕缺乏能干的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