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建築中,見心齋有原圖。
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
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環境幽雅。
但是,規模和格局都太小了,這個需要重新策劃。
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乾隆四十五年為紀念班禪六世來京朝覲而修建的,兼有漢族和藏族的建築風格,有原圖。
就整體建築風格而論,此廟以藏族碉房式為主,以漢式為輔。
主體呈方形碉式,白色條石為基,紅色牆身,高厚堅固。
牆體上方四周,間隔設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飾以漢式單斜面遮檐。
西藏建築色彩濃厚,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廟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廟重要組成部分。
琉璃牌坊在廟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黃綠兩色琉璃磚裝飾,飛檐式琉璃瓦頂,莊嚴華美。
牌坊上部正中、兩面有題額,均為漢藏滿蒙四體文,東額為“法源演慶”,西額曰“慧照騰輝”。
石碑在昭廟內院,碑文為昭廟六韻,即三首五言詩,詩中夾注,均為乾隆御筆,亦系漢藏滿蒙四體碑文。
昭廟殿頂的瓦是魚鱗瓦,貼金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異常的壯麗。
裙房,藏傳佛教建築的特有形式,並不鮮見,但西藏和承德等地的寺廟內的裙房都是分散的,只有香山昭廟的裙房是圍在一起的。
琉璃窗是漢藏宗教文化的融合,窗的形式是藏式的,但加了漢式的琉璃。
殿內的澡頂,漢式寺廟多為圖案,而昭廟采用了藏式的六字真言;還有殿頂的檐獸,彩繪的內容等等都是漢藏文化融合的表現。
瑪尼桿,昭廟修繕時采用的四根瑪尼桿是長16米的獨木制成,氣勢宏大。
但是,子慕覺得既然要修繕,就建設的更加完美一點兒好了,他決定參考扎什倫布寺和園昭廟的結構,重新布局設計。
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政教中心,其建築融合了藏區傳統建築特色和佛教的特點,將宗教特點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整個寺院佔地15萬平方米,僧侶房舍57間,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間,房舍鱗次櫛比。
扎什倫布寺依山勢而建,在其四周築有宮牆,蜿蜒曲折的宮牆與其莊嚴的廟宇,一同構成扎什倫布寺的神聖之源。
整個寺院坐北朝南,佛教殿宇隨山勢次第餃接,主體隨從錯落有致,于不經意間體現和諧對稱。
扎什倫布寺的殿堂建築在突出宗教與民族特色的同時,更凸顯文化底蘊。
在扎什倫布寺中,大經堂是與寺廟共生的最早建築之一,是整個寺院僧人打坐誦經的主要場所。
整個大殿面積達到600多平方米,大經堂內壁四周,在牆壁上密密麻麻地掏鑿出上千壁龕,內部供奉如來佛祖,天王羅漢、各種飛天神女、菩薩造像。
整座大殿內部矗立著48根紅木圓柱,托舉著巨大的房梁,房梁上垂掛著道道經幡,在室內隨著窗外吹進的涼風徐徐飄動。
大殿正中供奉著班禪在此講經解惑時的寶座,數百年間一直在此停留。
在大經堂左側,有一大佛堂。
走進殿中,一尊11米高的彌勒佛像坐臥其中,成為大佛殿最醒目的室內陳設。
在大佛殿右側供奉著兩米多高銅制白度母佛像。
大佛堂內部地面以雪山特有的片岩鋪就。
大經堂與大佛殿屋頂以傳統藏式宮殿形式設計,從中摻雜了中原宮殿飛檐斗拱特征,屋頂瓦片以閃亮的金黃色鎏金覆蓋。
在扎什倫布寺內有一座專門供奉清朝皇帝賞賜物品的殿堂,甲納拉康佛堂,其譯注為漢佛堂。
整座大殿內陳設考究,內部珍藏著歷代皇帝向班禪贈送的各種佛教器物,經書手諭,冊封官印和珠寶玉器。
與漢佛堂緊緊相連的是一座規模較小的偏殿,明清時期朝廷對班禪進行冊封時,朝廷使臣與班禪進行秘密會晤就在此殿中進行。
殿中現保存許多皇帝手諭和大幅畫像。
在正面牆上,懸掛著乾隆身穿袈裟,收轉法輪的畫像,下面是皇帝冊封時供奉的牌位。
強巴佛殿,是扎什倫布寺里比較宏大的殿宇建築,因殿內有一尊高近30米的強巴大銅佛而著稱。
強巴佛殿上下分為蓮花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層,從大殿攀登到頂層,共有木梯105階。
整個建築牆體以條石壘砌而成,條石之間搭配協調縫隙緊密,底部面積862米,隨著層數而逐漸收攏。
底下兩層樓面內有回廊環繞,每層的四角各鑄有銅獅一尊,整體碩大,威武雄壯有力。
強巴佛自底層起,直至五層,面南背北,以端莊姿態俯視整個殿宇,其高26.2米,肩寬11.5米,耳長2.2米,僅眉宇間瓖飾的大小鑽石就有32顆,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有1400多顆。
整體結構和諧自然,造型優美生動,是巨型雕塑中難得的精品。此尊大佛耗時四年,共耗費黃金6700兩,銅23萬多斤,佛像面部以各種珍貴寶石瓖嵌,因強巴佛為掌管未來生死之佛,所以在藏區,強巴佛在藏民心中地位尊貴。
釋頌南捷大殿總面積為1933平方米,高度為35.25米。
這座大殿建築格局與其他靈塔殿不同,所采用的建築材料為鋼筋水泥框架結構,用花崗石砌成,殿牆厚度達1.83米,能防御八級地震。
整體以藏族宗教風格為主題,借鑒各個歷史時期建築特色,大殿主體以紅色棕色組成,塔頂以藏族屋頂與宗教佛塔形式組合而成,上面鎏金鍍銀。
整個靈塔高11.55米,整體表面瓖金包銀,靈塔共有三層結構,下層擺放著藏區農牧產品和各種珍貴玉器寶石。
中層擺放著藏傳佛教格魯派佛經著作,以及歷代班禪學法心得體會筆記。
歷史傳承的古代貝葉經,金字經書。
最上層供奉著傳世佛像,正中央為十世班禪法體真身,周圍安放著各種宗教祭品。
十世班禪大師靈塔面積為253平方米,塔身高11.55米,以金皮包裹,遍瓖珠寶。
共用寶石868個,珠寶24種6794顆,還有大隕石1個、金制護身符13個,琥珀445個。
五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殿“扎什南捷”,是整個扎什倫布寺規模最大的建築,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
大殿內供奉著五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殿“扎什南捷”,大殿整體規模宏偉壯觀,底部一、二層為藏式回廊結構,在中部隆起高塔建築。大殿整體仍然采用藏式傳統建築表現,以紅牆白窗為主體結構,藏式回廊以磚石砌成,映襯出所拱衛靈塔殿的高貴。
靈塔殿內建有高達33.17米靈塔,周身以鎏金白銀包裹,上面瓖嵌著無數珠寶,在靈塔上雕刻出眾多佛像,靈塔內安放著五具檀香木匣,里面裝載著五至九世班禪遺骸,整個大殿面積廣大,四周牆壁繪滿了描寫著幾位班禪生平業績的壁畫。
度母殿又稱強巴康,以供奉藏族佛教菩薩度母為主。
整體建築仍以藏族民族特色為主,大殿結構緊湊高聳,屋頂以佛家曼陀羅鎏金,大殿內有佛塔。
曲康夏為四世班禪靈塔殿,因扎什倫布寺為四世班禪親自監工建造,所以他的靈塔殿級別高。
靈塔殿整體建築融合了漢藏宮殿建築特點。
在其基礎及殿堂牆壁是以傳統藏式結構築造,朱紅色的牆面與白色門窗點綴,窗下是用白色緞帶進行點綴,風吹裙動,煞是美麗。
整個大唐民族特點鮮明。
大殿屋頂以中原傳統殿堂屋頂結構建築,飛檐斗拱襯托大殿的高貴大氣。
房頂正中聳立著藏族塔尖造型,整個屋頂以金色覆蓋。
四世班禪的靈塔殿,在扎什倫布寺建成之時,面積較小,僅僅只有一層建築,後來班禪對這座靈塔不斷擴建修繕,逐漸增加到四層建築。
建築規模的擴大,使信徒對四世班禪更加崇敬,捐獻的寶物絡繹不絕。
在靈塔大殿內,有高達11米的供奉靈塔,上面綴滿了金銀珠寶,色彩繽紛。
大殿內抬頭仰望,顯得整個大殿空曠,數道經幡從上空垂掛,牆壁四周佛像林立,酥油燈點綴其中,使得整個大殿燈光輝映珍寶,殿堂氣氛莊重。
措欽大殿位于全寺的中心地帶,面闊九間,進深七間,有四十八根柱子,是全寺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
正中為釋迦牟尼佛殿,供奉著釋迦牟尼鍍金佛像。
甲納拉康意為漢佛堂,這在西藏其它寺院是沒有的。
它位于四世班禪靈塔殿西側,是七世班禪丹必尼瑪在乾隆年間所建。
殿內專設一室供奉乾隆皇帝畫像原作,像前有一“道光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牌位。
漢佛堂內的偏殿是清朝駐藏大臣同班禪會晤時的客廳。
據說過去每逢皇帝傳下聖旨,便由駐藏大臣在此佛堂宣讀,班禪接旨後,再同駐藏大臣到會晤廳敘談。
在陳列廳還珍藏著清朝皇室賜給歷世班禪的金冊金印、玉冊玉印等珍品,以及各種禮品,如隋唐時期的古佛、唐朝的9尊青銅佛像、元朝的赤身女度母像、明朝的永樂古瓷,以及罕見的貝葉經、玉石如意、元明織品等等。
對于藏傳佛教的知識,子慕是了解的,而且他也親自雕刻過不少佛像,並且在雕刻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
六世班禪一直到十世班禪,在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方面所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政府對他們都褒獎有加,這也就是重修昭廟的意義。
那麼這次重新修繕,將扎什倫布寺搬出來的意義十分重大,而且,不僅要修,要修的更好。
全部雕像、建築結構子慕都準備用珍貴木材,卯榫結構來完成。金絲楠、紫檀、黃花梨、陰沉木......等材料均一應供之。
簡單的一句話,全部木材,整個廟宇不用一絲一毫金屬、不用只磚片瓦。
子慕心里已經想好了,將這個工程交給姑父和魏寧他們來完成。
其它的就是綠化和路面了。
綠化以黃櫨、五角楓等紅葉植物為主,點綴翠柏青松,路面、台階全用青石條鋪成。
這些事情說起來長,實際大家在一起討論也沒用多長時間。
最後,子慕開始發言。
“大家辛苦了,這個方案設置的很好,既接續傳承,又貼近現實,可行性也很高。
不過我個人認為,我們要做,尤其是在首都做那就一定要按最頂級的水平來做,做到極致。
因此,個人提出以下建議,供項目組參考......”
于是,子慕將自己的想法從頭到尾地說了一遍,並且做了十分詳細的描述,就這樣大家都驚呆了,包括尹玲、姑父都驚呆了。
這是要作死的征兆,這樣做下來得多少錢,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工藝能不能保證,物資有沒有?
喜歡七爺的世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