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孔子學院、歷史學院、黨史學院、見心齋、昭廟五處建築,需要確定。
其中,孔子學院,子慕決定參考四大書院,以及孔廟的結構優化建造。
最後,決定以嵩陽書院為藍本建造。
嵩陽書院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
先聖殿內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道統祠內有周公、大禹、堯帝像。
藏書樓原為存放儒家經典的書房。
在講堂之後有泮池,為儒家弟子中舉之後回來繞行懷念宗師孔子的地方。
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築26座108間。
嵩陽書院中軸線上五進代表性建築以外,還有博約齋、敬義齋、三益齋、四勿齋、考場、蔣公井等。
建築古樸大方,雅致不俗,青磚灰瓦,除道統祠為卷棚歇山頂外,其他建築均為卷棚硬山頂。
嵩陽書院由南向北,主要建築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有配房相連。
大門亦稱山門,雙獅門墩、板門、隔牆上部的木隔扇。
一座三開間卷棚式硬山建築。
檐下原掛有“高山仰止”“曲徑通幽”匾額,門額橫匾書“孔子書院”四個大字。
黑底金字,樸素大方,原匾為宋代大書法家甦東坡的墨寶,現為當代書法家宋書範書。
大門兩側前檐柱上懸掛著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的對聯。聯語簡要說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陽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勝,進大門後是一座凸形院,構成二門,是為書院的前奏部分。
儀門為牌坊式建築,上書“高山仰止”四字,設置儀門旨在提醒學子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失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于《詩經•小雅•車下 》。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為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先聖殿在二門之後,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開間建築。
殿門額橫匾“先聖殿”三個金字。
門聯為︰“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範垂人間”。
殿內中央供奉聖先師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線刻圖像。
西牆為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東山牆有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的介紹。
此殿是學生拜謁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講堂為一座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
門額橫匾書“講堂”二字。
門聯是︰“滿園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內設教案、課桌、課椅等教具。
殿內東山牆上繪有“二程”講學圖,西山牆介紹宋代在嵩陽書院任教人員名單和傳略,書院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學制演變情況等。
嵩陽書院是“程門立雪”典故的發生地。
古代儒家倡導有道統就有治統,因為“治統得道統而盛,道統賴治統而光。”
祭祀道統三聖人,是嵩陽書院的傳統,在中國古代書院中,唯有嵩陽書院保存此種祭祀形式。
楹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所作︰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道統祠是座面闊三間、欞門檻窗、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建築。門額橫匾上書“道統祠”三字。
殿內供奉帝堯、夏禹、周公石膏頭像,後壁懸掛帝堯、夏禹、周公當年在嵩山地區巡狩、治水、測影等活動情況的大型圖案。
泮池位于道統祠前,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
在拱橋的兩側分別刻有“泮池橋”三個字。
古制學宮得引水闢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
後世築池形如半月,跨池構橋。
書院作為一種古代學校,也多建泮池、泮橋。
古代當地風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學位的,都要舉行繞池三周儀式,以示永效老師之法,安邦治國益于天下。
相傳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
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里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師之意。
古代嵩陽書院凡科舉考中的學子,都要在這里舉行繞池三周儀式,表示不忘先師教導、永效先師博學品德,安邦治國益于天下。
藏書樓是嵩陽書院現存最後一進建築,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卷坡硬山頂閣樓式建築,是古代書院貯藏書籍的地方。
清初學者耿介主持倡興嵩陽書院,循孔子杏壇講學,在書院除地為壇。
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