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許多清真寺,殿堂不施彩畫,樸素簡潔,高雅明快,別具風韻。
這一類寺的裝飾,多以雕刻精美的小木作和磚作見長。
也有的寺,殿內不僅有精美動人的雕刻,而且在殿內金柱上懸掛著一對對長大的木雕金地阿拉伯堆體經文的對聯,使深沉的殿堂金光閃爍,顯現出尊嚴華貴的氣氛。
以洪水泉清真寺為例。該寺的磚雕藝術非常精妙,大殿前卷棚左右筒子牆、八字牆及照壁等處的磚雕,是國內少見的精品。
寺門左右八字牆上布滿的雕花,呈現出優美的質感,尤其是迎門那座青磚照壁,正面全部用六角形繡球式的花瓣雕成,如百花齊放。
在陽光的照射下,花卉瓣紋形成一種柔和的韻律,使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這些青磚磨雕的美麗紋樣,正是中國穆斯林多少世紀以來積累的智慧和技藝成果。
寺內的小木作裝飾也極精美可觀,如邦克樓的六角形網狀窗欞、大殿的格門雕刻,全是佳作。
後窯殿內部壁面尤其精致,壁面全為木瓖,做兩部分處理。
上部作天宮樓閣式,由平坐欄桿、格門、斗秢} 銑刑旎ㄔ寰 br />
下部為格門式屏風,格心雕有各種山水花卉,裙板雕刻壽字。
最下面是須彌座,也雕滿各式博古紋樣。
聖龕邊緣,雕有卷草花紋;龕頂尖拱上部雕一碩大傘形圖案,圖案內滿雕卷草花卉,與龕邊緣花紋相連。
聖龕的左右及上部,則為極光平的木板牆,全無雕飾,襯托出花紋的豐富和美麗。
這些精美的木雕,絕不使用一絲一毫的油彩,均露出淡黃褐色木面,古色古香,淡雅清麗,樸素大方,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中國清真寺的石工裝飾亦足有道者。
如山東濟寧清真東大寺,抱鼓石、蟠龍柱、盤花柱、石柱礎上面的雕飾,全是少見的精品。
寺內照壁上的二龍戲珠、麒麟走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八字牆上的琉璃、六角形的磨磚,均屬上乘之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座康熙三十九年季春所建的石刻日月坊。
它立于全寺第一道木柵門及大門之間,3門4柱,寬厚安穩,氣勢威嚴。
中門額枋上雕有“敦化”二字,筆法渾厚,刀法有力。
坊上雕刻獅、羊、麒麟及山水、花卉、雲朵,大小額枋上全刻卷草。
正中頂端有一石刻寶瓶,兩旁各飛一團石雲,雲上分別托著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
令人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宇宙蒼穹盡在眼底。
石坊通體潔白,與後面大門八字牆的綠色琉璃交相輝映,別具風采。
伊斯蘭教建築裝飾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用動物形紋,最常使用的花紋是卷草花卉等物,即使是正脊、大吻等,也全部以植物葉睫形式塑成,然後進行燒制。
彩繪、木雕、磚雕、石雕一般也均如此。
這種裝飾手法,突破了中國古建築使用龍鳳及各種走獸的制度,豐富了中國古建築裝飾內容。
但是也須承認,由于中國傳統裝飾已經根深蒂固地滲入到清真寺的建築細部,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一些獸形題材的裝飾。
如泊頭市清真寺屋脊的吻獸,北京東四清真寺門前抱鼓石的獅子,濟寧清真東大寺的跑龍脊,石柱上的蟠龍,石坊上的麒麟和羊,照壁上的二龍戲珠和麒麟,石碑下的玄武等。
盡管總的數量不多,但這種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裝飾確有存在。一般群眾喜聞樂見的這些吉祥物,被用于清真寺的建築裝飾,也是別具一格的。
中國清真寺大多具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中國穆斯林不避世厭俗、注重現實的生活態度。
他們在寺院內遍植花草樹木,設置香爐、魚缸,立碑懸匾,堆石疊翠,掘地架橋,大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味。
試想,人們在完成嚴肅的宗教功課之余,漫步庭院,觀賞那裊裊香煙、吐芳花木,站在小橋听流水潺潺、賞金魚游嬉,內心該是何等欣慰。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的庭院布置可謂中國清真寺的佼佼者。
在其第四進南北庭院中央,建鳳凰亭一座。主亭六角形,兩座邊亭為三角形,承襲中國傳統木牌樓手法,三亭相連,有如鳳凰展翅,風格輕巧,極富庭園趣味,與那宏偉壯觀的禮拜大殿及月台的嚴肅宗教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極佳。
亭西有登月台之甬道,長約10米。
兩側置石欄板,欄板外有海棠形魚池,池深約2米。
池底砌盆座,疊石成峰,高約4米,南峰曰“招雲”,北峰曰“邀月”。
通道下有石拱涵洞,貫通魚池,意境若橋,兩峰頂端,泉石涓滴,時聞水聲淙淙。
分明一塵不染之佳境,暗隱園林畫意之靜幽。
無論其如何花樣繁多,也無論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國傳統建築手法,中國清真寺都必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築的一些基本原則,具備伊斯蘭教建築的某些特點。
從主要建築設置上看,中國清真寺一般都有禮拜大殿、邦克樓或望月樓、沐浴室,大殿的內部有聖龕及其右側的宣教台。
從方向上看,無論寺址位于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其禮拜大殿一律建在坐西朝東的方向,聖龕均背向西面。
這是因為位于中國西方的麥加克爾白是伊斯蘭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禮拜時都必須面向它。
湖北原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門面向東北。
所以大殿建為六角形的六方重檐周圍廊式,殿門雖與寺門一樣面向東北,但聖龕恰在正西,符合伊斯蘭教的朝向要求。
這種既堅持教規原則又因地制宜靈活施建的處理手法,確實是富于創造精神的。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中國清真寺大殿,無論其華麗還是淡雅,無論飾以彩畫還是素雕,大都是以美化的古蘭經文作為裝飾,從而使殿內清新爽目。
在中國,以阿拉伯建築風格為主的清真寺也不少。
唐宋時期是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時期,也是伊斯蘭教建築在中國出現時期,有人亦稱之為伊斯蘭教建築的移植時期。
從工程用料上看,多為磚石結構。
清淨寺大門及大殿石牆的砌法很獨特,系長石條及正方形丁頭交替使用法,使石牆外觀每隔一層即是一方塊形物,殿面極富裝飾趣味。
有種磚砌邦克樓雙蹬道的建築技術,不僅塔身上下全用磚石砌成,塔內盤旋而上的兩條蹬道也皆為磚砌,對中國磚砌佛塔的建築技術產生過明顯的影響。
從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對稱式,不甚注意中軸線。
邦克樓或望月樓,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
清淨寺大門開在寺南牆東側,進門有甬道,沿著甬道向左轉彎即為禮拜大殿,平面布置非左右對稱式,用小天井而非四合院式,獨具特色。
從外觀造型上看,基本是阿拉伯情調。
廣州懷聖寺光塔,其型制與中國佛塔當顯然不同。
整座建築恰如一支兀立蒼穹的巨大蠟燭,凡兩層,下層如燭身,上層如燭心。
塔為雙層磚壁筒式結構,內壁之中用土填實,成為塔心柱。
雙壁間砌蹬道兩條,相對盤旋而上,從底至頂各為154級磚階。每上數階,即設一窗口以采光線。
塔身內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潔古樸,“望之如銀筆”。
塔頂有一金雞,可隨風轉,以測風向。
從細部處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風格。
如還門外有門的門樓建築,尖拱大門的發券做法,蜂巢狀的小尖拱雕飾,氣勢雄偉壯麗,正是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建築特色之一。
中國早期清真寺采用磚石結構,平面布置、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樣,是以阿拉伯建築風格為主的建築物。
但盡管當時受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影響很少,這種影響也並非絕無。
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為中國古代建築增添了新法式,新內容。
另一方面也為伊斯蘭教建築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進行了某些嘗試。
到元代,這種嘗試更加趨于大膽,除一般外觀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後窯殿用磚砌圓拱頂做法之外,已開始吸取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布局和木結構體系,出現了從阿拉伯式建築向中國建築的過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
以獨特的無梁殿結構以及精美的伊斯蘭教石雕,豐富了中國古建築文化的藝術寶庫。
在葫蘆不停地講述中,給子慕一種啟示,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即使是相互在排斥中,也無時無刻不在互相學習、互相影響著,建築的融合就是十分明顯的例證。一切想隔斷歷史,或者斷絕交流的想法都是愚昧的。
那麼在阿拉伯建築方面選什麼類型,就十分明確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