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妍的蛻變

第26章 拜年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懵石 本章︰第26章 拜年

    除夕吃餃子是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元運)之意,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是一年交好運。

    初一早上,韻清蒸了一大鍋餃子,都沒夠吃,又熱上了粘豆包,饅頭……

    吃過早飯,小夢妍穿上自己的新花棉襖,子豐,子強穿上自己的“綠軍裝”神氣得不得了,子桉,子勛穿上自己的學生裝也帥氣得不行,只有迎迎穿的是韻清媽媽舊衣改裝縫制的,雖然沒哥哥們,妹妹的衣服新,心里有點小失落,但還是很喜歡韻清媽媽給做改制的衣服,因為衣服有媽媽的愛,有媽媽的溫度……

    孩子們穿上新衣時,發現每人衣兜里都有個個小紅紙包,打開一看驚喜的發現是一角的“壓歲錢”。夢妍高興的說“哇,這下我能買四支鉛筆了!”

    展羽家的孩子們各個的穿戴整齊後,先去張大娘家拜年。

    拜年時,男人或男孩子給長輩拜年要磕頭,女人或女孩子給長輩拜年要行點頭禮。

    “張大娘,過年好!祝張大娘,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小夢妍在哥哥們行磕頭禮,姐姐行點頭禮後,也走上前給張大娘一邊行點頭禮一邊說拜年的話。

    “小夢妍今天穿得好漂亮啊!來,大娘給糖吃。”張大娘邊把糖塊放到小夢妍的手里邊說。小夢妍上前接過糖說“謝謝大娘!”

    張大娘給每個拜年的孩子一人一把糖塊,一人給個裝著“壓歲錢”的紅紙包,孩子們接過紅包和糖道了謝後,把糖塊揣到衣兜里。走到無人處偷偷數自己得到了幾塊糖和紅包里的幾分錢。接著又興高采烈的去下一家去拜年了。

    孩子們如此,樂此不疲的一家挨一家拜年。

    回到家時,一個個的小衣兜都揣得鼓鼓的,每人分別把自己在給各家長輩拜年時得到的糖塊,花生,柿子……和紅包里的“壓歲錢”,都拿出來一堆堆的,每人認真數著自己的拜年成果,看誰的拜年收獲最多,比完後,都舍不得吃,找塊紅紙或手絹包好放起來,等到那天特別感覺饞了的時候,再拿吧出來,吃一塊……紅包里的“壓歲錢”大多是幾分錢,只有宋二姑給的紅包是一角錢。

    拜年的習俗在我國流傳已久。相傳在遠古時候,有個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殘食人類,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里不敢出門,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相互祝賀未被年獸吃掉。秦漢以後,拜年的習俗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到宋代,拜年不僅是民間普通百姓祝賀新年、交流思想,增強家族團結的一種形式,也是上層社會聯絡感情,擴大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

    陸容(明朝)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正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拜年一詞由此得來。而拜年習俗也是從明朝京都開始流行的,然後延續至今。

    宋代文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曾寫過北宋汴京人過年時的情景“正月初一年節,開封府放關捕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據宋代文人周輝的《清波雜志》記載,當時的士大夫為了拜年時節省時間,那些關系不太密切的朋友就不用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給對方送去一份“拜年貼”,這跟現在的“賀年片”有些相似。當時的“拜年帖”,多是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寫上自己的姓名及地址和一些恭賀新年的話,在正月初一這天送達。受賀者同樣回贈“拜年帖”,就算拜年了。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不再是單人之間的禮節拜訪形式,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代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拜年應知告知主家,約定好拜年的時間,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選擇上午,但也不要太早,最好是趕在午飯前。

    拜年期間走訪親戚,衣著應保持得體,能穿新衣最好是穿新衣,在長輩最好要穿得過于張揚個性,因為長輩思想都比較傳統,以免惹得長輩不高興。

    走親戚,要保持禮貌,要對在場的人一一打招呼,該叫到的人應叫到。拜年的交流多說好話、贊美的話,開玩笑調侃要掌握好度。

    不要在主人家逗留時間太長,吃完飯之後休息一會兒就和主人打招呼離開,以免耽誤主人其它活動安排。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拜年時最高興的事兒于收到長輩的壓歲錢。“壓歲錢”大都是嫡親的家里長輩給晚輩的。因此,在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的一段諧趣的童謠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地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頭兒就走。那麼為什麼春節要送給孩子們壓歲錢呢?

    傳說古代有個叫“小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三十夜里,他都會來,專門摸熟睡的小孩的腦門。小孩子被摸過之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小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覺,就叫“守祟”。後來,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非常寵愛。在年三十的晚上,為了防止“祟”來侵擾摸孩子。老夫妻倆一直逗孩子玩。小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拆,拆了包。小孩子在玩累了之後,困得不行了,還是睡著了。但在他睡覺之前時,他很隨意地將紅紙包的八枚銅錢放在枕頭邊。半夜里,一陣陰風吹來,“祟”來了,“祟”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腦門時,突然孩子的枕邊迸發出一道金光,“祟”慘叫著逃跑了。這件事情傳開之後,人們紛紛效仿,大年夜里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枕頭底下,“祟”就再也不敢前來摸孩子腦門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時久天長,就被稱作為“壓歲錢”了。當然,這只是人們賦予“壓歲錢”神秘法力的一種傳說。

    我國民間最早“壓歲錢”是出現在漢代,又叫“壓勝錢”。最初的“壓歲錢”並非真錢,而是形同錢幣的一種裝飾物,或銅的制或鐵制;形狀或圓形方孔或鏟形。上面鑄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祝福語,或鑄二十生肖圖、八卦圖等吉祥紋飾。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已經變成真錢!大多數是用紅繩系著。長輩可在晚輩拜年時賞給他(她),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清人吳曼雲在《壓歲錢》詩中寫道“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天香得嬌兒一夜忙。”由此可見,“壓歲錢”是孩子們新年最 快樂的收獲。他們用壓歲錢買自己平時喜歡的東西。

    民國以後,給孩子的“壓歲錢”已演變為用紅紙包100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則用紅紙包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鈔票之後,長輩喜歡以號碼相連的新鈔賜給孩子們,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高升”“連連發財”。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壓歲錢”的風俗,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也是長輩送給孩子們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喜歡夢妍的蛻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夢妍的蛻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夢妍的蛻變》,方便以後閱讀夢妍的蛻變第26章 拜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夢妍的蛻變第26章 拜年並對夢妍的蛻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