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眾人沉浸在發現洞穴奇觀的興奮和震撼之中時,李恨水的強光手電筒,突然掃到大廳西北角一處凹陷的石龕上。
里面隱約露出一方嵌在岩壁中的青石匣,匣蓋上雕刻的纏枝紋已經斑駁。
石龕距離地面約有兩米多高。
杰克自告奮勇地攀爬上去,用棍子小心撬動石匣縫隙。
石匣緩緩打開,一股混合著泥土與松脂氣息的陳舊氣息撲面而來。
匣內放著裹著素絹的卷軸,絹布邊緣的雲紋已經褪色。
打開一看,卷首用朱砂寫著《經行記》三個字,末尾落款處,“杜環”二字雖已褪色,卻依舊蒼勁有力。
“真的是失傳已久的《經行記》!”李恨水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李恨水小心翼翼地翻閱,害怕珍寶受到哪怕一點點損壞。
卷首繪著一幅簡略的洞穴地形圖,與此刻身處的大廳分毫不差。
“寶應元年仲秋,余隨賈舶至拉拉尼島,偶入此洞。方見穹頂垂乳,若銀河倒懸;地聳石筍,似玉柱擎天。”
看到這段文字時,李恨水興奮不已︰“果然是杜環的《經行記》原本!”
萬曉雅說︰“華夏歷史上,很多珍貴的書籍失傳,但有些在考古時失而復得。
我看過一篇文章,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漢簡中,同時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一萬一千余字,共錄簡文三十篇。
《孫臏兵法》出土,不僅僅讓這部經典著作重見天日,還終結了很多爭論。
比如,之前有專家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還有專家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
考古發現,孫臏和孫武並非同一個人,既有《孫子兵法》,也有《孫臏兵法》。
如果在這洞穴里能夠發現《紅樓夢》後四十回原本,那就太好了。”
李恨水說︰“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曹雪芹是清朝人,從這洞穴看,至少幾百年沒有人來過。”
李恨水繼續翻閱《經行記》,有一段是杜環對洞穴地質的見解︰
“此洞肇于太古,經億載而成。石之生長,日不過毫厘,月累年積,終成奇觀。世人皆嘆造化神奇,殊不知光陰亦能雕石琢玉。”
其中一段關于洞穴奇觀的文字記載︰
“洞內有石筍如柱,石乳垂懸,狀若冰晶玉樹。穹頂高不可測,石花五色交輝,夜則熒光自生。”
還有對石珊瑚的描寫︰
“其石如珊瑚叢生,中有竅孔,每至子時,水汽自孔中出,遇冷成珠,落地有聲。”
再翻閱,發現一段文字,正是杜佑在《通典》中摘引的一千五百字部分︰
“其苫國有五節度,有兵馬一萬以上,北接可薩突厥。可薩北又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啖人肉。”
翻譯起來就是︰苫國有五個節度使,擁有超過一萬名兵馬,北部與可薩突厥接壤。可薩的北部還有突厥人,他們的腳像牛蹄,喜歡吃人肉。
萬曉雅說︰“這是什麼國度?腳像牛蹄,還愛好吃人肉?可怕。”
李恨水說︰“《經行記》里的苫國是當今的敘利亞。也許是遇到災荒吧。”
當讀到“歸途遇劫,暫藏此卷。願後世君子,護此洞天,莫作斧斤之禍”時,發現字跡變得潦草。
卷軸末端附著一幅簡略的星圖,標注著“出洞秘徑”,圖中用朱砂圈出的方位,正指向大廳西側那片看似普通的石筍群。
不過,這對于裝備齊全的探險隊來說,意義不大。
一路上,都撒著石灰,並在岩壁上涂上油漆標記,目的就是防止迷路。
到目前為止,洞穴只有一條路,這些標記可有可無。
但在大廳處,洞口陡然增多,肉眼可見的就有三個洞口。
一旦洞口增多,洞中有洞時,標記就顯得很有必要。
因為如果不標記,很可能就找不著回去的路。
當然,如果現在原路返回,自然不用擔心什麼。
但探險隊不可能半途而廢。
凱莉是事實上的領隊,她大聲招呼探險隊全體成員︰“大伙兒休息一下,補充能量,等會再出發。”
清點人數,一個不少。
眾人席地而坐。
後勤保障隊分發食物。
這次探險,是按照一周左右的食物和飲用水量準備的。
事實上,除非遇到極端情況,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在洞穴內待上一周時間。
食物有壓縮餅干、自熱飯菜、堅果、牛肉干等,飲用水和牛奶也一應俱全。
凱莉坐在李恨水對面,就著牛奶吃壓縮餅干,微笑著問道︰“李省長,感覺如何?”
李恨水就著礦泉水吃牛肉干︰“太值得了!發現了《經行記》原本,這足足可以讓華夏考古界興奮好一陣子。”
補充能量後,凱莉和三位專家商量探險路線。
杰克說︰“星圖上顯示,大廳西側石筍群是出口,但其他幾個洞口呢?是不是就無路可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的想法是,先進入其他洞口,實在無路可走時,就折返回來,要麼走西側石筍群出口,要麼原路返回。”
漢斯說︰“我沒意見,但總共三個洞口,除了西側石筍群洞口外,還有兩個洞口,我們要不要兵分兩路?這樣也許更高效。”
崔藝真說︰“我不太贊同兵分兩路,這會分散力量,增加風險。”
凱莉問李恨水︰“李省長,你認為是集體行動,還是兵分兩路好?”
李恨水微笑道︰“探險你們是專家,我是外行。我覺得安全第一,大家一起行動,互相有個照料。”
凱莉說︰“那就听李省長的,集體行動,一個也不能少。”
眾人整理行裝後,選擇中間的洞口。
如果沒有手電筒的話,這里一片黑暗。
李恨水不禁想︰古人是如何進入山洞的?用火把照明?還是用蠟燭或者油燈照明?
和之前陡峭上坡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是陡峭的下坡路。
下坡路台階也明顯看出人工開鑿的痕跡。
台階雖然陡峭,但並不濕滑。
要不然,摔下去可不好受。
但盡管如此,下坡路非常艱難。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
最艱難的其實是安保隊員。
他們每個人都背負著裝有物資的背包。
走過一段台階後,就能隱約听到水聲。
眾人沿著陡峭的台階下行,若隱若現的水聲愈發清晰,最終在轉過一處彎道後,一條寬闊的地下河出現在眾人眼前。
喜歡職場風流請大家收藏︰()職場風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