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的助攻還是有用的,讓玉米小夫獲知了慈父的最新身體情況。
中風之後徹底倒下了,畢竟是70來歲的人了,哪里扛得住。
接下來要在左膀右臂上做文章了。
貝利手握情報組織,又是頭號心腹,一旦老頭兒不行了,他的權力會非常大。
左膀右臂並非是一條心。
完全可以拉攏馬科夫,搞定貝利。
前提是能夠獲得軍隊的支持,孤立情報組織。
論繼位的順序,前邊已經分析過了,他玉米小夫的順位排序很低。
低有低的好處,大家都不會把他作為假想敵,反而會想辦法拉攏。
一號位的貝利,看似機會最大,但同時也要承受所有人共同對付的壓力。
二號位是馬科夫,三號位是布加爾代表的軍方,四號位是莫洛托夫等主席團的實權,五號位才是他玉米小夫。
現在要做的事情是聯絡軍方,聯合馬科夫,先把一號位給搞定了。
先把大家共同的對手給干趴下,剩下的再各憑本事。
等待是那麼漫長。
丁偉所能做的是持續的在地方拱火,幫忙制造一些政局上的動蕩。
亂對玉米小夫有幫助。
心心念念的慈父已經倒在了病床上,難以執掌大權。
很多事情需要貝利等人商量著來。
大家都想坐在這個位置上,除了自身的本領外,也需要拉攏強援。
龍國在半島打出了赫赫威名,無疑是最好的強援。
有關于工業援助的批條,就成了拉攏盟友的手段。
貝利這個人還是挺有能力的,元帥軍餃,又是掌握了情報組織的特務頭子。
偏偏還是一位擅長軍工,工作能力強,業務能力強的人。
二戰時期曾經負責軍需,掌握經濟運轉以及物資調動的大權。
他最大的問題是見不得光的事情太多,名不正言不順。
歷史上從沒有干髒事兒的人上位。
類似于我們這邊的東廠、西廠,乃至錦衣衛等組織。他們的權利很大,但本質屬于依附性質。
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也沒有特別合適的政治面貌。
對于他們這個級別的人而言,政治面貌的定位非常重要,決定了你能不能上位。
不是獨裁的時期了,需要獲得支持,獲得選票,才能成功上位。
貝利權力足夠,但政治身份上存在較大的缺陷。
如果有龍國給他站隊,認可他本人,還是能拉動不少選票的。
這倒是丁偉沒有考慮到的一環,貝利竟然也對我們表現出熱情。
早就商定的91項重要的工業援助,在之前就已經達成了協議,始終拖著沒有交付。
近期的幾件事情,也把雙方的關系搞得有點緊張。
貝利趁著大權在手,慈父一動不能動的時候,開始率先推動工業援助,緩和雙方的局面。
這91項屬于重要的工業援助,屬于工業建設的骨干部分。
如果按照領域劃分的話,包括煤炭25項、石油2項、化工7項、電力25項、鋼鐵7項、有色金屬5項、機械18項、醫藥2項,總計91項。
這是生產線+技術+技術指導一起落實,其中光滿洲就落實40余項,其他華北、華中地區落實51項。
這才是正兒八經的輸血。
等了很久,竟然以這種方式給實現了。
玉米小夫跟貝利爭來爭去,無所謂,只要援助的工業到手,丁偉舉雙手支持。
文件簽訂之後,第一批援助的設備就通過鐵路運輸到了滿洲。
果斷動員了最高級別的物流能力,務必用最短的時間,將設備運輸到場地。
規劃的工廠、發電廠、機械廠輪番接收設備。早就提前在建設廠房,設備拉過來後,直接往廠房內安裝。
鐘志成喜笑顏開,頗有點老樹開花的味道。
電話直接打到了丁偉的辦公室。
“老丁,拿到了,拿到設備了。全是嶄新的設備,整個生產線都搬過來了。”
“老鐘同志,速速安排人員接手,安排稱職的廠長給我接管起來。要用最短的時間,把設備安裝好,讓生產線跑起來。”
工業的味道,機械油的味道,真讓人陶醉啊。
白得的好東西,又是整套生產線。拉過來後簡單的調試就能生產。
丁偉目前最缺的就是電力,發電站的建設供不上消耗。蘑菇的研究需要持續的消耗大量的電力,離心機、生產、研究都需要持續耗電。
其他的工廠也需要耗費大量電能。
北方發電的主力只能是火力發電,或者天然氣發電。
水能條件差一些。
南方水能條件好,這次援助的25個發電廠項目,其中10個在滿洲,另外15個在華北跟南方。
水電站成本更低,發電量比較持久,還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大型的水輪機運輸過來後,解決了建設最核心的問題。
什麼叫輸血,就是不需要你耗費任何精力,耗費任何錢財,直接把饅頭嚼碎了喂到你的嘴巴里。
連嚼都不用嚼了,直接往肚子里咽就行了。
優先提升鐵路運力是有先見之明的,工業水平提升上來後,勢必需要更龐大的運輸能力。
火車要提速,建設要提速。
以前車馬遠,南北如天塹,走出去就是一輩子。
貫通鐵路以後,從南到北,半個月一個月總歸是足夠的。
丁偉穿越之前,享受慣了高速列車,享受到了幾百公里每小時的動車組,對鐵路的執著也是很深的。
鐘志成從滿洲各個廠子抽調骨干,配合毛熊的專家人員,再帶一批新的技術工人,殺到新工廠。
條幅跟口號一拉,甩開膀子開干就好了。
石油跟化工的援助,則直接擴充了滿洲化工產能。
化工產品、日用品、石油制品等等都需要化工廠,直接擴建幾個分廠。
這玩意才是工業的基礎,化工廠的機器一開,利潤就跟真金白銀一樣滾滾的流進來。
但有一點,這東西對環境的污染很大。
家鄉曾經有個小廠子,廠長吹牛的時候說過,一個月只要開三天,他就能賺錢。
要是一個月連軸開,指不定盈利多少錢呢。
毛熊在援助這一點上,確實當了一回人。
盡管對方提供的技術跟生產線大多是三四十年代的東西,卻足以解決我們從無到有的問題。
從無到有這一步解決了,培養了工業的底座後,彎道超車的難度直線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