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漫無目的一世中,莫道大多數時間都是平淡度過的。
沒有主動去思考什麼東西,也沒有怎麼主動去做什麼事情。
在他不斷重來而漫長的人生中,
本來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去做的,也沒有任何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東西能夠對他真正產生約束。
所做的一切,本質上還是‘我願意’。
我願意,就花費一生時間,將一個掙扎于輪回,廢墟中的小國,脫離泥潭,掌握自已的命運。
我願意,就花費一生時間,投入在一個艱難的問題上,比如可控核聚變,用一生的時間去回答一個問題。
而這一世,莫道什麼都不願意做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一定的人生目標存在。
更深層次的,這些世唯一的驅動力,可能就是看一看此前未曾看到過的世界。
因為他能夠從每一世唯一帶走的,就是記憶。
而人總是容易厭倦重復的,
逐漸的,整個地面上一切財富,對于莫道來說,可能還沒有一個從未看到世界的景象來的有價值。
……
縱觀人類歷史,整個人類族群都是在進行著一個逐漸擴張的歷史,
從某條母親河畔,到遍及身邊一切能夠觸及到的土地。
在細微一些的層面,分子的活動也總是朝著更大範圍擴散,
在整個宇宙中,熵增也是客觀現在。
這樣類似的規律,放在莫道這個已經度過了漫長時間的個體身上,似乎也同樣適用,
在一個宏大的時間尺度下,從地球這個‘小地方’腳步擴張到一個‘大地方’,擴張到宇宙中一個更加大的空間。
仰望星空,試圖走向星空,似乎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
24年,因為在天體物理領域的幾篇杰出論文和成果。
莫道從副教授晉升到了正教授。
雖然莫道沒有太主動去做這方面的研究,
但表現出的知識,以及偶爾拿出的成果,還是讓莫道獲得了對于旁人來說,相當夸張的晉升速度。
不過,
這對于莫道來說,也沒有什麼太大影響。
只是照常在首都大學天文學專業任職,
偶爾帶幾個研究生,不時也給本科生上上課,
再之外的大部分時間,要不就是在他自已出資建造的那台大口徑天文望遠鏡前,
要麼就是同他的秦懷詩姑娘,一起度過著平淡的日子。
甚至莫道任職的首都大學天文學專業內,
也同樣一直都很平靜。
作為一個理學中的基礎學科,
即和大多數人所期待的切實利益沒有什麼聯系,
研究過程也是相當枯燥而單調的。
除了帶帶學生,將這門學科延續下去,
許久才進一兩個新人教授,講師,
天文學專業內部,不管是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可能幾年,十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幾位教授,也都是一如既往的,進行著手里的研究,
思考著對于現實世界,可能沒有什麼太大價值,但又不得不有人去思考的一些問題。
……
“這顆恆星距離太陽系,大概在312光年。處于一顆恆星的‘中年時期’……”
在莫道在這座超大口徑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前,做一些天文探測工作時,
偶爾有些閑暇,沒有從事自已研究工作的秦懷詩,也會坐到了莫道身側。
莫道情緒平和的,簡單說了下,此刻正顯示出的,圖像經過處理後,那顆橘紅色輪廓的恆星。
隔行如隔山,秦懷詩對于莫道說得更具體的一些數據,並沒有太多概念。
不過,還是平靜的傾听者。
就如同莫道也會靜靜听她說完她在生物領域的研究中,偶爾所遇到的一些苦惱問題。
順著莫道的目光,秦懷詩姑娘望著那顆橘紅色恆星,一時也有些出神。
對于312光年這個距離,她還是有些認知的。
現在看到的畫面,幾乎就是唯一一個能夠跨越三百多光年,看到這個三百多光年以外世界的途徑。
“……從天文學上來說,這只是一顆很普通的恆星。”
莫道轉過頭,對著秦懷詩笑著說了句。
秦懷詩轉回頭,看著莫道也笑了笑,
雖然這顆恆星普通,但莫道望著這顆模糊的恆星輪廓,也停留了不少時間。
兩人互相倚靠著,在旁邊坐了一陣,在看著這顆也看不出什麼的恆星圖像,停留了一陣。
就如同莫道同秦懷詩說得那樣,
這顆恆星,沒有任何特別。
莫道這一世,單純從此時此刻這個時代來考慮,
在天文上做得大部分工作,都沒有什麼意義。
對于500光年內,觀測到的每個恆星以及行星系,
莫道都比較‘珍惜’。
憑借著廣泛的知識基礎和超前的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知識,
以及夸張的思維能力。
莫道對于他自已觀測到每一顆恆星,都做了相當詳盡的計算,
幾乎踩著觀測數據的極限,對這每顆他親自觀測到的恆星以及行星系,都做了具體的數值描述,
對這些行星能夠獲取到的面貌,進行了如實的記錄。
一顆顆恆星記錄下來,
逐漸形成了一個莫道的,一千光年內已知恆星和行星系的信息庫。
但要說這個信息庫,有什麼作用。
好像也確實沒有什麼作用,
除了能夠讓人們對這些行星系進行暢想時,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畫面之外,
這記錄下來的每一顆恆星和行星系,都不是現在人類能夠抵達的地方。
而這些普通,乃至尋常的恆星數據,行星系,
就像是宇宙觀測中的背景,宇宙之中到處都是。
對于天體物理,對于宇宙學的研究,也同樣帶不來什麼特別的啟發。
不過,是否有用,是否有利,對于莫道來說,也不是特別需要在意的事情。
對于莫道來說,這其實就只是他觀測地外沒有看到過世界時,
進行的順手計算和記錄。
……
30年。
這一年,莫道三十六歲。
在余教授的強烈建議下,
莫道對外發布一部書。
名字就叫做《一百光年內的世界》。
書中,詳細記載了,莫道這些年觀測到的一千顆恆星以及其所在行星系。
通過計算,詳細描述了其中每一個行星系基本情況,
甚至貼心的,配上了一幅到數幅該行星系的概念圖。
同時,也附錄了計算這些數據,所使用到的數學,天體物理等領域的方法,
其中不少,對于這個時代來說,都是具有開創性的。
在這部作品正式刊發前,
可能是天文學領域實在是不大,
不少業界大牛,都自薦為這部書,寫了序,導語和評價。
華國內,
天文學領域的院士在評價中寫道,
“……這是一部很怪的作品。”
“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和歷史來說,都毋庸置疑是一部瑰寶。”
“它前所未有的詳盡數據,清晰描述了一千個太陽系之外的世界。”
“但它,對于這個時代,又的確沒有什麼用。”
“就像是我們所從事的,總是為未來準備的天文學研究工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