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分別在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發布在核心期刊上的兩篇理論物理方向的論文。
在第四年的末尾,莫道再以一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作為了他在英才班的畢業論文。
三篇核心期刊,讓不少理論物理方面的學者,都注意到了這位新起之秀,
對莫道這個名字,有了些熟悉感。
至少這時候,莫道以自己的名字作為通訊作者,投一些大刊物時,不會被看一眼就直接打回來。
特別是對于直接看過莫道這三篇論文的學者來說,
莫道在論文中展現出的,如同天馬行空,羚羊掛角般巧思的同時,嚴謹邏密的論證過程,
讓人印象深刻。
另外,同樣讓人格印象深刻的是,莫道的三篇論文的研究方向,極具跳躍性。
三篇論文就三個方向。
愣是讓人感慨莫道知識面的廣闊同時,看不明白,莫道主要是從事哪個領域的研究。
某種程度上,莫道其實自己也不知道。
除了第一篇論文作為首次課題研究的嘗試,
其他兩篇論文都是盡可能朝著可控核聚變研究獲得用得上的理論方面,摸索著理論邊界的一些探索。
但具體應該朝著那個方向走,莫道也不知道,
目前整個世界估計也沒有人知道。
此外,英才班其他人,對于莫道大學三篇核心期刊的反應,則是沒有啥特別大的反應。
對于英才班的其他二十來個人來說,已經有些麻了。
從第一學年後半段開始,在互相較勁的時候就已經自覺將莫道排除在外。
一直在英才班斷檔第一梯隊的莫道,發三篇核心怎麼了。
對于此刻的他們來說,莫道做出啥來好像都不奇怪了。
……
大學本科階段,莫道算是比較完整的度過了。
對于這個時候,還能夠堅持留在英才班的學生,畢業答辯基本就是走個過場。
對于莫道來說,更是如此。
幾位本校的加外校的老教授,笑呵呵地關心了幾句莫道最近的生活,
然後就算提問結束了。
在本科階段結束過後。
這一屆英才班二十余人,基本全員選擇了繼續升學。
只不過,部分選擇了留學,部分依舊選擇留在本校。
莫道當時是和首都大學簽了直博。
自然是在首都大學,繼續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另一邊,
秦懷詩同樣保研本校,將在首都大學繼續生物領域的研究學習。
……
“莫道,你先前涉及到不少研究領域,都和我手里的項目沒有什麼交叉。”
“後面,你還是就像之前那樣,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
莫道選擇的研究生導師,自然就是洪教授。
這時候,莫道先前兩位博士師兄,都已經畢業。
這一年,洪教授也就收了莫道這一個研究生。
“老實講,我感覺我好像也沒啥還能夠教你的地方。你學習和接受知識的速度真得很快……嗯,在科研上也相當有天賦。”
辦公室里,洪教授對著莫道,是滿臉笑容,笑呵呵地說道。
沒辦法不笑啊。
每次在外邊提起他這個學生,他都覺得臉上有光。
有時候睡覺,想著自己收了這麼個有天賦的學生,都想要笑醒。
“在我的研究領域外,我也很難幫到你。”
“教授你謬贊了,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向你學習。”
“咱搞科研的,沒必要這麼謙虛,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莫道你就是為人這方面,都是難得的沉穩,這方面我都沒啥能夠教你的。”
洪教授笑著擺手,也有些感慨,
“唯一可能,能夠對你有些幫助的就是,如果你現在依舊是對可控核聚變研究感興趣,讀研期間,我可以多帶你去幾趟east那邊,讓你實際參與一下這方面的研究實驗工作,接觸到一些實際數據。”
“謝謝洪教授,我還是對可控核聚變很感興趣。”
“嗯。雖然我覺得你的天賦,或許搞基礎理論更好。在理論物理中,還有許多疑問需要解答。你很有開創性的思維,繼續深入下去,或許能夠在拓展基礎理論的邊界上,做出相當大的貢獻。”
“這不沖突。在做核聚變的研究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解決。”
“哈哈,說得也對。這不沖突。”
嚴格來說,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更偏向于應用物理的研究。
一個極具天賦的學生堅持想要從事應用物理方面的工作,
有時候還是有些讓人遺憾的。
不過,莫道的話,還是讓洪教授笑了起來。
笑完了過後,洪教授再長吐了一口氣。
“那祝願你,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出開拓性的成果。”
“謝謝洪教授。”
……
2016年,下半年。
在正式進入到研究生階段過後,
正如最開始洪教授向莫道所說的那樣,
在研究生階段,洪教授給了莫道相當大的自由權。
對于莫道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一概不干涉。
莫道需要什麼申請什麼項目,就直接大手一揮,直接簽字。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對于莫道來說,和之前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可能也是因為這一世莫道幾乎是本科階段的學習模式就已經差不多是讀研的狀態。
唯一和本科階段有些區別的,
就是莫道開始以洪教授的研究生的身份,參與到east的實驗工作。
由于先前的三篇核心期刊,east這邊也沒有完全將莫道只作為一個普通研究生看。
不過開始的半年,莫道更多的,只是熟悉east這邊的工作,
也給east同組的其他研究員,熟悉他的時間。
而伴隨著時間推移,
莫道對east的工作,也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
大致來說,就是試錯。
在湍流理論沒辦法找到一個精準的通用公式,
去控制托卡馬克內的等離子體運動狀態的情況下,
east的研究人員們,想要通過數據積累,找到一個托卡馬克裝置中流體規律的一個近似公式,或者說近似模型。
就是,先不管最精準的通用公式和原理是啥,
反正能用就行。
這也是許多應用學科中都會出現的狀態。
落實到最具體的研究工作中,就是,
托卡馬克運行一次,然後停機,
再根據這一次,和過往所有次運行時檢測到的數據,
再對托卡馬克裝置包括運行程序,提供約束和加壓磁場的線圈等各方面進行細微調整。
以期下一次的運行時間能夠更長一些。
當然,這只是一種概括,實際上每次重新運行,都會做出大量調整,
從材料,到整體姿態,也有各實驗組和研究團隊,在想辦法做出突破。
直到,找到一個能夠穩定持續運行下去的狀態。
莫道跟著洪教授,就在其中的理論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