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

103.第 103 章 白月光回國!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金玉滿庭 本章︰103.第 103 章 白月光回國!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 !

    以郡代州, 其實從實際意義來看也就只是換了個名字,天下的各個州變成郡,刺史變成太守, 除了名字變了其他什麼都沒變。

    但是要真的是什麼都不變,那朝廷大費周章改名字干什麼呢一個人要改名字尚且會帶來許多麻煩, 何況天下每一個州都改名字呢。

    州郡之間的區別這個還得追溯到漢朝, 她們大唐是出了名的喜歡唐承漢制, 李長安覺得李隆基要把州改成郡應該也有效仿漢朝的意思。

    漢又承秦制,所以一開始漢朝實行的制度是郡縣制, 朝廷郡縣這樣的制度,在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度。

    可後來漢朝北擊匈奴,土地多了,郡就多了,這時候皇帝就管不過來這麼多郡了,所以就在郡之上再置州, 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度,數個郡屬于一州, 州設置州牧, 皇帝只需要管州牧, 然後州牧再去管郡守。

    而大唐目前實行的是朝廷州縣制度, 也就是在地方上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可大唐又比漢朝更喜歡對外擴張, 所以目前大唐有三百五十八個州, 是漢朝郡數的兩倍有余, 漢朝郡太多都管不過來,更別提唐朝了。

    所以大唐有學有樣,太宗將天下劃分為十道, 李隆基有在前幾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各道設置監察使監督各州刺史。

    這次改州為郡,就是正式將州縣兩級制度改成了道郡縣三級制度,據李長安所知,朝廷也的確要在各個道設置穩定的監察使,而不是像先前一般監察使兩三年一換了。

    而監察使,就是節度使的前身,監察使只要能獲得朝廷給予的“節”,就能升級成節度使。

    李隆基在政治上是個天才,李長安一直相信這一點。

    比如這回改州為郡,就切實解決了現在大唐的許多問題。

    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以後各道區域的中小型工程建設就不用再上奏朝廷了,比如往後要是荊州再想要大興水利也不用再上奏朝廷,等朝廷再統一順便撥一筆錢了,荊州太守可以直接告訴監察使一聲,然後就能動工了,朝廷也不必再撥一筆錢了。

    還能讓各個地方遇到事情反應更快,比如邊關想要發動小型戰爭不必再稟告朝廷當然在邊關不用從監察使往上升,而是直接設置了十節度使制度,給邊鎮節度使的自主權更大。

    先前洛陽水災,想要開倉賑災就需要上報長安城,朝廷同意後才能開倉放糧,改州為郡後,洛陽要是再發生水災可以告知都畿道監察使,監察使同意後就能直接開倉放糧了。

    改州為郡,將地方兩級制度變成地方三級制度,既能減少朝廷財政開支,還能讓各地根據自己轄區內情況靈活治理自己轄區。

    看上去很完美。

    可惜在大唐只實行了十六年,天寶元年改州為郡,至德元年,也就是李亨一登基就又改郡為州了。

    這麼好的制度怎麼就不用了呢

    當然是因為到那時候大唐的公卿王侯們才發現東漢滅亡群雄割據不僅僅是因為王朝末路、帝王昏庸無道了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自主性太強了,時間一長,地方割據,朝廷根本管不了地方了。

    李長安覺得大唐的王侯公卿們真是會裝傻啊,安史之亂發生之前,租庸調合適,節度使合適,改州為郡各道監察使權力增大也合適,就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也合適,滿朝文武無一人反對。安史之亂一發生,兩稅法瞬間就代替了租庸調,郡又改回了州,也知道安祿山是反賊了,甚至還開始想方設法削弱節度使權力了,雖說最後一點想做也沒能做成吧。

    似乎安史之亂後,滿朝公卿就瞬間從瞎子變成了賢才。

    不過顯然滿朝公卿不會是瞎子,瞎子可當不了官,為什麼那麼多聰明人,就沒有一個想要在大廈傾倒之前修一修大唐這座屋子呢

    李長安歪歪頭,心想也不是沒有人想修屋子,只是那些“不識時務的蠢人”都被李林甫和楊國忠陷害了。

    就跟顏真卿一樣,安史之亂前被楊國忠排擠貶官沒人替他說話,說顏真卿是個人才他說得對,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顏真卿一家子抗敵死沒了,他自己也組織人手救唐抗安了,皇帝太子和公卿們才發現原來大唐還有顏真卿這麼個忠臣啊。

    也不能說是李林甫和楊國忠的問題,畢竟任用這兩位奸相的人是她英明神武的父皇李隆基。李楊只是從犯,主犯是李隆基。

    不過這些事情如今和李長安也沒有關系,她就算是湊到李隆基面前勸諫他不要實行這些政策,李隆基也不會搭理她一下。

    既然改變不了帝王的決定,那就只能利用這些事情為自己牟利。

    李長安將詔令放到一側,從另一側拿出了大唐行政區劃分圖。

    “山南東道,主要是漢水流域的江漢地區,治所在襄州”李長安指尖在地圖上停在了襄州和荊州之間,襄州和荊州挨著。

    而且襄州就是從荊州分出來的州。

    李長安想要山南東道,江漢地區水系發達,雖然不如河南道河北道地形那麼平坦,也不像淮南江南地區那麼適合產糧,可總體上來說,也屬于主要產糧地。

    而且山南東道北邊緊挨著都畿道,都畿道就是洛陽所在的道,治所在洛陽。

    一旦發生戰事,山南東道就可以源源不斷通過漕運給洛陽將士和糧草。

    如今已經改州為郡,監察官員就從監察職位變成行政官員,也就是從監察使變成了節度使。

    永王就是憑借他擔任的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造反,史稱“永王之亂”。當然永王之亂最有名氣的一件事不是他造反而是永王邀請了李白,平亂後李白被他連累,李白被赦免後寫了一首早發白帝城

    可是既然有例子,那就說明這一件事完全可以圖謀。

    “山南東道這麼大一塊地,上面有這麼多的大唐百姓,與其讓沒用的大唐官員管理,倒不如讓我管。”李長安嘀咕道。

    她有信心能在五年內指揮裴素老師推廣安素稻和各種更科學的種植方法與種植工具,讓山南東道整個糧食產量增加五成,要是裴素和陳國生能把合成氨點出來那產量還能再往上翻幾番。

    哪怕合成氨五年十年弄不出來,就憑借稻種改進和推廣科學種植,山南東道糧食產量增加五成,那也足夠養活所有山南東道的大唐百姓還能再余出許多糧食支援其他地區發展了。

    而且山南東道水系發達,荊襄地區又富饒,還能直接連通洛陽,再由洛陽連通長安,多大的一片消費市場啊。

    只要能拿下山南東道,李長安就可以狠狠建工廠,工業致富,讓每一個山南東道的大唐百姓都有工作,有吃不完的胡餅喝不盡的熱湯。

    就連能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的人選,李長安都想好了。

    那就是她至親至愛的老師張九齡

    張九齡已經當了五年的荊州刺史了,政績斐然,要是換一個人早就該升職加薪,提拔為六部尚書了。

    可惜張九齡有前科,作為被貶的前宰相,無論是李林甫還是李隆基,都不願意在朝堂上看見張九齡,所以張九齡一直沒有往上升遷。

    不過張九齡當不了六部尚書,當一個不在朝廷礙眼的山南東道監察使,甚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圖謀一番應當還能得到這個職位。

    李長安提筆寫信,一封信從壽安公主府直奔荊州太守府而去。

    只是張九齡還需要來長安一趟,親自見李隆基一面才行。

    十五道監察使,這些官職就和邊鎮節度使與六部尚書一樣由李隆基直接任命,不經過吏部,就連李林甫說了也不算,唯一說了算的人只有李隆基。

    數日後,太守府。

    張九齡听到是李長安送過來的信後,詫異了一下,隨後放下了自己懷中的小孫女,領著信使來到了書房。

    張九齡精神抖擻,盡管年紀已經不算小了,可既能享受天倫之樂也能看著荊州在自己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還找到了新明主輔佐的張九齡精神卻比前兩年更好,在裴芸的食膳藥膳調理下身體都變得更好了。

    至少還能給李長安再鞍前馬後干十年的活。

    看完了李長安送來的信,張九齡坐在書桌前,沉默了許久。

    其實他不太願意再回到長安那個傷心地,那里埋葬了他大半輩子的政治理想。

    還有聖人張九齡輕輕嘆了口氣。

    沉思了許久,張九齡還是拿起一封嶄新的奏折,提筆寫下了奏章。

    〔臣張九齡,請往長安述職〕

    其實作為一州刺史,五年都沒有到長安城見帝王述職,本就不合適,可李隆基和張九齡兩人都默契不提此事,本該監察百官的李林甫更是恨不得張九齡立刻死在長安城外,更不會派人催促張九齡到長安城述職了。

    張九齡寫奏折的時候很平靜,他已經有了如朝陽般出生的新明主,面對夕陽西下,越發昏庸的舊主,張九齡在短暫的感慨後就只剩下了平靜。請牢記收藏,網址 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方便以後閱讀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103.第 103 章 白月光回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103.第 103 章 白月光回國!並對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