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穿成商戶女擺爛,竟然還要逃難! !
時下,村人也用苧麻紡織,但卻沒有多少人掌握這種細麻的手藝,大部分都是織成粗麻布,就算是粗麻,也是舍不得自家人裁剪做衣服的,大部分都賣掉補貼家用。
所以,幾個兒媳看到那匹細麻布,心里都很雀躍。
這細麻布一看就不便宜,因為不是本來的黃色,而是深藍色,染過色的麻布價值更高。
連帶著剛才心疼那棵棗樹的老二媳婦,都對何家少了些抱怨,只她心里怎麼想,就沒人知道了。
“菜婆,這事兒原是我家丫鬟的不對,也是我管教不嚴之過,給您老添麻煩了!”杜蘭月誠心道歉,姿態自然是放的低低的。
“�砥@閼て 鈾凳裁茨兀課彝 閆牌挪皇僑鮮讀艘渙教熗耍 菜閫對擔 獾愣 露 恢檔鋇氖裁矗 偎嫡庋就飯蘭埔膊蝗鮮對媸鰲N依掀拋幽畝 芨 蟊慘話慵 叮俊鄙焓植淮蛐α橙耍 似乓殘ψ諾饋 br />
“是啊,嬸子、二郎媳婦,你們都別這麼客氣,那棗樹八成是能活的,五叔不也看過了嗎?至于小翠姑娘,也不能怪她,誰叫那棗樹不爭氣呢!”說話的是菜婆的大兒子,何松。
當時,小翠力拔棗樹的時候,他也是在場的。
雖說是自家的棗樹,可也沒想到竟然能真的被拔出來!這就離了大譜了!對于實力比自己強的,他心中只有佩服。
跟在最後頭的何三郎,差點兒沒崩住笑。
杜蘭月悵然,之前何大郎給自己說了幾個能用的人,這何松算是一個,看起來有點兒傻。
“何松大哥,你是不是擅長趕車?”
突然轉了個談話方向,何松只能機械地點點頭,他確實擅長這個。
“這個我會,以前隔壁村上的錢員外家里,就是干的這個活兒,不論是牛車還是驢車,我都趕得好。”
杜蘭月點點頭,這人憨厚,應該不會說謊,再說何大郎說了他行,那麼便可以試試。村路難行,會趕車的農人也很少。
都沒摸過車,怎麼能會?
“不知道何松大哥有沒有興趣來我家幫忙,活兒倒也不重,就是去縣里送貨,一天十五個銅子兒,當然若是次數多的話,工錢還可以加,一般只佔用半天的時間就可以。”
剛听到二郎媳婦詢問,菜婆心里便有了預感,沒想到好事兒真的能落到自家頭上,她就知道,那棵棗樹是自家的福樹!
阿彌陀佛,這是在天上的老頭子顯靈了!
何松激動地點點頭,雙手搓了又搓,“那感情好!我肯定能給你干好!”
家里的男人多,少他一個也不差什麼!但卻能給家里帶來好大一筆收入!不激動才怪 !
他是長子,理應給弟弟們做好榜樣!再說只耽誤一上午,下晌還是可以干活的。
“既然如此,那這事兒就這麼定了。何松大哥若是方便,後日便開始上工吧。”
“哎,好好。”何松憨厚的笑著,臉上憋的通紅。
最後也不知道怎麼送走劉氏婆媳的,家里人都恍恍惚惚,何松的媳婦差點兒被門檻兒給絆倒。饒是這般,依然笑嘻嘻的,簡直不敢相信,事情竟然峰回路轉,還讓男人得了個這麼個賺錢的活計。
老何家的瓜子買賣,火爆程度自是不必說,可還沒瞧著要請人,竟然先找了自家大兒。
菜婆心里得意,面上兒也展現了幾分,對著二兒媳一陣白眼兒,撇嘴道,“做人呀!還是要寬厚,可別學那些心眼子比針鼻兒還小的,丟了西瓜撿芝麻!既然有些人不稀罕,那就不必用人家送來的細麻布了!”
老二媳婦一陣心疼,心道,我哪兒知道會這樣呀?說完求救似的看向自家男人,只漢子矃c慫 謊郟 劾 南悠 家 緋隼戳恕 br />
阿娘說的不錯,他媳婦真是個頭發長見識短的,成天給家里拖後腿!
第三天,何松就高興地來上工了,何大郎跟他走了一趟,熟悉熟悉采買的管事,到時候便由他來接手這活兒了!
至于他們?還要倒出手來,繼續去外村收瓜子。
如今,何家焦糖瓜子已經打出了名號,不少茶樓、戲館都上趕著找到他們,如此一來,家里的存貨都不夠了!
眼下,正是丈菊收獲的季節,何老爹拍板,抓緊時間收購,不行就去遠點兒的村子。
方氏的兩個兄弟,如今也去到更遠的山民那里收購了,她娘家靠著瓜子的差價兒,掙來了白花花的銀子!她阿娘如今對著這閨女,那是言听計從!
兒媳什麼的?哪兒有閨女給力!這可是親的!
現在,何家人才真正感受到,二郎媳婦真是個有遠見的,看,這馬車便正好派上用場了!若不然,瓜子又要少收不少。
馬車力氣大耐力好,拉的貨也多,一次就能頂驢車兩次,還能輻射更遠的範圍,收獲更多的瓜子。
為此,杜蘭月又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去收瓜子的時候,花一文錢雇了些小娃兒,跑到臨近的村子去宣傳,如此便有更多的農人知曉這個消息,雖說村落和村落之間不遠,但也輕易傳不過去。因為有些村子的村民,還一直處于閉塞狀態呢!
這也不難理解,走路靠腿,交流靠吼的時代,想要消息傳播快,必然需要人力播散,這些半大的娃兒們,便成了他們最好的傳聲筒。
何三郎拿了糖塊兒跟銅子兒來跟他們交換,每領過來一個村民來賣瓜子,就可以獲得一文錢或者是兩塊糖。
這對一文錢都沒見過的娃兒們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反正他們也不擔心會上當受騙,跑跑腿不費勁兒,不試試怎麼知道是真是假?
以固定的村子為中心,娃兒們結伴而行,很快就輻射到了附近的幾個村子。
雖說有人不相信這事兒,但閑著也是閑著,去看看又不必花錢!有那些願意試試的村民,背了一筐兩筐的過來瞧。
這一瞧不打緊,還真是來收瓜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