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被俘的宋人歸家的時候,滿城的百姓都等在大街兩側,殷切盼望,似乎想從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人。
許多人舉家團圓,喜極而泣,也有許多人只看到了親人的尸骨,悲聲痛哭。
人們的眼淚似乎要淹沒整個開封城,這注定是悲喜交加的一天。
妃嬪公主們被好生護送回宮,如何安置她們,成了一道難題,因為二聖已經死了。
原本二聖還有好幾年可以活,怎麼突然就死了呢?出使金國的大臣們也嚇了一跳,二聖死了,這麼大的事,他們怎麼沒有得到消息?
喬貴妃抹著眼淚,說道;“我們听說可以南歸後,欣喜不已,誰能想到二聖卻……”
據她所說,宋金兩國交換俘虜的消息傳來後,二聖大哭一場,直呼上天佑我皇宋,還說當今官家是明君,岳飛也是一等一的忠臣。
雖然對宋朝的勝利很是欣喜,但二聖心里一直深懷愧疚,因為大宋是被他們父子二人禍害成這樣的,實在沒有臉面回去見故國的臣民。
于是,二聖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屏退所有人,自縊而死,還留下一封血書,道是自己昏庸,無顏見天下人,以死謝罪。
等到妃子們發現的時候,二聖的尸體已經涼透了。
說完,喬貴妃大哭,一邊哭,一邊說道君皇帝怎麼不把她也帶了去!
韋賢妃摟住她輕聲安慰,眼眶也是發紅,嘆道︰“就是這樣了,我們也不曾想到二聖竟然如此決絕,這都是我們的罪過,還不如一並去了。”
其他妃嬪們也只是哭,崔貴妃哭得最大聲,將宮妃形象拋至腦後。
大臣們心道我們也沒想到二聖竟然還有這樣的骨氣啊!見妃嬪們大有輕生之念,忙勸道︰“娘子們這就是糊涂了,官家盼著你們南歸,好生奉養呢!”
他們把妃子們勸下,心存疑慮,便去看了看道君皇帝的尸身,這麼一看,頓時愣住了。
只見道君皇帝面色紫紅,脖子上一道深深的痕跡,淵聖皇帝的死狀也是一樣。
一位年輕大臣小聲道︰“我瞧著,這不像是吊死的,倒像是……”
旁邊的大臣立刻給了他一巴掌,呵斥道︰“什麼不像是吊死的,不是吊死的,還能是怎麼死的?!”
其他人也使勁給他使眼色,年輕大臣頓時明白過來,當即閉口不言了,心里一片驚濤駭浪。
上吊自殺的人通常臉色煞白,舌頭吐出也有不吐的),大小便失禁,縊痕呈八字狀。
二聖卻不一樣,臉色紫紅,脖子上也有八字狀的痕跡,卻與尋常自縊不太一樣,也沒有失禁。
這看著不像是自縊,倒像是被人為勒死後,再偽裝成上吊。
這麼一想,大臣們心里有數了,回去將此事秘密報告給官家,對外則宣稱二聖是羞愧自盡。
韋賢妃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不動聲色地拍了拍崔貴妃的後背,低聲道︰“他們走了。”
崔貴妃一抹眼淚,臉色變得很平靜,甚至是冷漠,其余妃嬪們也紛紛圍了上來。
喬貴妃低聲道︰“你說,官家會不會……”
崔貴妃道︰“官家會不會懲治我們?怎麼會呢,你們可別忘了,官家為何不願北伐,還不是怕二聖回去搶了他的皇位?”
“若二聖回去,少不得又要升起一片波折,那二人是什麼貨色,你我姐妹們還不知道麼?如今我們幫官家除掉了一個大麻煩,他只會感謝我們。”
她攤開手掌,掌心一片傷痕,這是用繩索勒死人時留下的擦傷。
她淚光朦朧的眼底是濃烈到極致的恨意。
崔貴妃一生有一子五女,長子和兩個年紀最大的女兒在靖康之變前去世,活下來的三個女兒受盡苦楚。
仁福帝姬被金人活活凌辱而死,永福和寧福二位帝姬雖然還活著,卻也是身心受創。
金人是加害者,二聖卻是罪魁禍首,她怎麼能不恨?!
還有鄭皇後生的安德帝姬,劉皇後生的茂德帝姬,王貴妃生的順德帝姬、賢福帝姬,韓修容生的保福帝姬……
這些女子都死在了金人的營寨中,還有些好些皇妃命婦……這麼一大筆累累血債,她們怎能不恨?
有些人的兒女好端端地活著,可二聖人品低劣,若是回了開封,誰知道會不會嫌棄她們丟臉呢?
因為仇恨,因為利益,二聖的妃嬪們聯手策劃了一個驚天的陰謀。
二聖恐怕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會死在從前自己視為附屬品的女人手里。
此事傳回國內,趙官家皺起眉,不可思議道︰“死了,我可還沒——”
楊沂中輕咳兩聲,趙官家馬上閉了嘴。
好嘛,這種話不能亂說,他知道的。
趙官家轉而道︰“二聖死得不太對勁,這事兒想想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楊沂中道︰“官家想如何處置太妃們?”
趙官家笑吟吟地說︰“怎麼能叫處置呢?太妃們又沒做錯什麼事,二聖是羞愧自盡的,與她們何干?”
楊沂中淡淡地說;“官家說得是。”
趙官家道︰“爹爹和兄長死了,他們的妃嬪兒女,我自然是要好生照顧的。”
他說話算話,把妃子公主們接回來後,好生奉養,安頓好了就要考慮她們的去處了。
二聖的妃子們本該為二聖守寡,但官家表示,要是有人想要改嫁,沒問題,不想改嫁,他也會找地方奉養她們終老。
道君皇帝修建的宮殿,足夠她們居住了。
一部分年輕的妃子選擇了再嫁,其他人則歇了婚嫁的心思,以年長妃嬪居多。
一方面,她們年紀大了,沒有這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放心不下兒女,還有人要為死去的兒女祈福。
帝姬們則簡單得多,已婚的大多選擇了和離,未婚的也沒有了出嫁的心思,有的去做了女冠,有的拿出家財賑濟窮人,還有些入宮為女官,甚至有辦學堂的。
不是沒有人反對過,但都被趙官家壓下去了。
這樣的處置,給天下人開了一個好頭,官家都不嫌棄南歸的妃嬪帝姬,其他人怎麼好意思嫌棄?
也算是為靖康之恥後的社會風氣起到了良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