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道︰“以日本人的卑劣,說不定真的能做出這種事。”
日本人燒殺搶掠,什麼干不出來,謀殺一個女子,簡直是手到擒來。
劉詢神情森然,輕聲道︰“平君不就是這麼死的嗎?”
霍光的妻子霍顯為了讓她的女兒霍成君做皇後,買通女醫殺害了皇後,他的愛妻。
日本人比霍顯殘忍數倍,難道還會顧忌一個女子嗎?
霍光正在讀書,突然心有所感,身旁的霍去病顯然也想到了什麼。
如果譚玉玲真的是被日本人謀害的,那麼這不就是毒殺皇後事件的翻版嗎?
他注視著尚且年幼,滿眼清澈的弟弟,很難想象他日後會做出那樣的事情。
哦,不是他做的,是他的妻子,可是他也為妻子隱瞞了一切,不是嗎?
【譚玉玲死後,又有一位女子進入了溥儀的後宮,她的名字叫李玉琴。與溥儀的其他女人不同,李玉琴並非出生于滿洲貴族家庭,她只是長春市的一個漢族平民姑娘,在1942年考入女子學校。說平民有點夸張了,李玉琴的家境甚至算不上平民,她的曾祖父于光緒年間逃荒到了吉林,這就是以前的闖關東,他以做長春地主的佃戶為生,而李萬財的父親則是在餐館工作,有了一些錢,全家也跟著遷居到了長春的貧民窟。進入城市的李玉琴不僅生活得到了改善,還有了讀書的機會。】
【她在附近的教堂跟隨修女唱詩和認字,又在“民眾講習班”學習過兩個學期,這是不收錢的,後來還進入公立東盛路小學讀書,並考入偽滿新京南嶺女子優級學校。1942年秋天,譚玉玲去世,溥儀悲痛萬分,前面提及的吉岡中將為了討好溥儀,也為了監視他,便給他許多日本女子的照片,讓溥儀挑選一個做妃子。溥儀對此十分厭煩,他厭惡日本人對他的操控,也對日本熱的用意心知肚明,他絕不會娶一個日本女人。1943年,吉岡中將又從學校挑選了六十多名女學生,拍攝照片後請溥儀過目,溥儀這次終于有了合心意的人選,那就是十五歲的李玉琴。】
李清照神色一變,眼中盛滿了厭惡︰“可惜了一個鐘靈毓秀的小娘子。”
日本人可真是煞費苦心,不惜把一個正在讀書的十五歲少女送給溥儀。
這樣的事,從古至今其實都不少見,很多女子嫁人的時候也只有十幾歲。
長孫皇後十三歲嫁給李世民,武則天十四歲成為才人,馬太後十三歲就成了太子寵妃,比李玉琴還小。
可看了傅玉芳離婚的事情,她下意識覺得,那個時代是不同的。
可還是這樣,一個好不容易有了讀書機會的女孩子,就這樣倒霉地被溥儀選中了。
乾隆皇帝面露愁容︰“什麼時候,還選妃呢……”
他已經顧不上溥儀娶了一個漢族平民這件事了,他最關心的還是華夏怎麼樣了,日本人又藏了什麼壞水。
【一個十五歲的中學女生,根本沒有社會經驗,也不懂人情往來,更不知道要怎麼做一個妃子。她一點點學習宮中禮儀,溥儀還為她制定了二十一條規矩,命她全部遵守,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這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李玉琴作為一個妃子的本分,她要以夫為天。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就這樣被從學校拉入了虛假的宮廷,還要寫下字據,甚至有日本關東軍司令官親自對她做出指示,最後,溥儀將其封為福貴人,她的時間仿佛停留在了滿清宮廷,不知是福是禍。】
就連班昭都忍不住吐槽了︰“這是造孽啊!”
李玉琴根本不懂皇室禮儀,也沒有接受過傳統的女子教育,讓她做妃子,這不是糟蹋人嗎?
大多作為妃子候選人的少女都會經歷專門的教育,教導她們如何做一個賢惠的女子,可李玉琴顯然不在其列。
康熙皇帝煩不勝煩︰“溥儀納一個妃子,還要日本人訓話,他們干脆趴床底下听著算了。”
大清皇帝的妃子,有你日本人算怎麼回事?
生氣歸生氣,他什麼也改變不了,只能干生氣。
【李玉琴的貴人生活並不像外人想象得那樣美好,她每年都要花費三個小時在書房里讀書寫字,然後才有自由時間,但自由也有限,不外乎做女工,打麻將,打乒乓球或是彈琴唱歌。為了將李玉琴培養成一位傳統賢淑的女子,溥儀曾經想過要為她請一位老師,但又怕節外生枝,便親自上陣,教授譬如三綱五常之類的知識,他將李玉琴一點點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李玉琴本人是否願意,他並不在乎。十五歲正是三觀養成的重要時候,李玉琴在這樣的年紀被灌輸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思想,即使願意,又是真的願意嗎?】
李清照嗤笑道︰“一個女子接觸到的都是婦德教育,便會視常理之外的事情為離經叛道。”
李玉琴接受妃嬪教育,那麼她便會打心底里,溥儀說的都是對的,女德是女子的必修課。
人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與常人不同的終究是少數,她們被稱為離經叛道。
馬皇後受不了了︰“既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就不能教她新的事物嗎?”
比如教她外界是什麼樣子的,不要讓皇帝的妃子連外國有沒有皇帝都不知道。
溥儀教的那些,很明顯已經過時了。
【943年後,由于日軍的節節敗退,溥儀開始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神佛上,以此來麻痹自己,還帶著李玉琴一起誦經念佛,在溥儀的忽悠、啊不是,勸解中,李玉琴也開始沉浸在佛教的世界中。1945年8月,日本就要投降了,溥儀見勢不好,帶著李玉琴離開長春,逃到了臨江縣大栗子溝,並宣布退位詔書,偽滿洲國就此終結,李玉琴也失去了福貴人身份。幾日後,溥儀逃往沈陽,把李玉琴留在了大栗子溝,在這時將李玉琴留下,相當于放棄了她,但如今看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