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聞言干笑兩聲,不住抹汗,表示這事就不要提他了。
他那麼做也不是無奈之舉,皇帝不是好糊弄的,他不好為了太子去得罪皇帝。
他雖然是內閣首輔,可仕途如何也要看皇帝的心意,不好對著干的。
萬歷嗤笑一聲,說道︰“想要兩面討好,最後只能兩面都不好。”
申時行打得什麼主意,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若沒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就要面對事敗後朝臣的指責。
首尾兩端,即使是內閣首輔,也扛不住大臣們的憤怒。
朱祁鈺不知該說什麼好,他也曾為太子之事與大臣們吵架,但那是親子和佷子之間的區別,明神宗卻是長子和愛子的區別。
立自己喜愛的孩子為儲,這是人之常情,可國儲之事並非用愛就可以解決的。
嬴政道︰“在皇子資質不明的情況下,還是立長子比較妥當。”
長子可能不是很優秀,但勝在穩妥,何況這福王又不是什麼正經人。
朱元璋嘲諷道︰“明實亡于萬歷,都到這個地步了,立誰為太子還有什麼區別嗎?”
除非福王或者皇長子之間有一個是明君轉世,否則也沒什麼大用。
【與此同時,鄭貴妃也一直沒有放棄為兒子福王造勢。萬歷二十年三月,鄭貴妃特地在東岳廟立碑祈福,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王錫爵為其撰寫碑文,然而其中卻出現了皇三太子一稱。明朝並沒有大太子、二太子和三太子這類稱謂,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太子,獨一無二,皇三太子一稱說的便是福王。早在萬歷十七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這三年間,鄭貴妃便讓人在泰山三陽觀立碑,也是在萬歷二十二年和萬歷二十四年均出現了太子一詞。】
【此時太子之位尚未確立,說的也肯定不是朱常洛而是朱常洵,畢竟朱常洵排行第三。萬歷二十三年的《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碑文中也提起了所謂的皇三太子。如此敏感的詞匯,肯定不是筆誤,而是有意為之,當時正處于國本之爭時期,鄭貴妃的一舉一動都分外敏感,而她卻在泰山這個象征正統的地方為兒子冠以“皇三太子”之名,用心昭然若揭,她想通過某種迷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求讓兒子登上太子之位。】
李治笑吟吟地說︰“皇三太子,這用心昭然若揭了。”
皇帝和大臣為了國本吵得要死要活,鄭貴妃卻搞出來一個皇三太子,說是筆誤,誰信?
究竟要什麼樣的筆誤,才能把皇三子寫成皇三太子?
朱棣哼道︰“東岳泰山象征著天下正統,秦皇漢武都曾在泰山封禪,特地在泰山弄這麼一個碑文,不就是想為兒子造勢嗎?”
“若沒有宋真宗那一遭,我或許也會去泰山封禪,屆時意義更不一樣了。”
本朝太宗曾往泰山封禪,那鄭貴妃的行為就更加不同尋常了。
萬歷年間,本來因太子事定後暫且平靜的朝堂再次洶涌起來,群情激憤。
鄭貴妃立碑時並未大張旗鼓,畢竟不好觸踫大臣們敏感的神經,如此此事被天幕爆出來,可想而知大臣們會是什麼反應。
鄭貴妃居然還搞過這種小動作!
【萬歷二十四年,乾清宮、坤寧宮意外失火,明神宗先後遷居毓德宮和啟祥宮,王皇後也是如此,她與皇帝的關系引起了世人的許多猜測。按照史料記載,王皇後與明神宗是少年夫妻,感情深厚,王皇後去世後,神宗因悲傷過度病倒,同年也隨之駕崩。在國本之爭中,也曾以王皇後可能會生育嫡子為由而推辭冊封皇長子為太子,雖然從現在看來,似乎只是他的托詞。在移居啟祥宮的這段時間,流言四起,世人都說皇後常年生病,許多待遇都被皇帝削減,致使王皇後抑郁成疾。】
【明神宗疑似虐待的消息,讓大臣們心生警惕——皇帝是不是想等王皇後病死,冊立鄭貴妃為後,這樣便可以順理成章地立鄭貴妃為後?畢竟福王就吃虧在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上,即使母親是寵妃,也無法登上儲位,但如果他的母親成為皇後,事情就會簡單許多。 萬歷二十八年,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黃輝探查到了宮中的消息,宮中人都說一旦王皇後去世,鄭貴妃便會被立為皇後,他便將此事告知工科都給事中王德完。】
鄭貴妃冷哼一聲,心中不平,若她能夠成為皇後,何懼王恭妃和皇長子?
若她是皇後,那福王就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沒有比他更適合做太子的人了。
可惜,王皇後比她先來,皇帝又不可能為她廢後,他沒那個想法,大臣也不會允許。
因此,她也只能忍受一個無子的皇後攔在她的青雲路上。
萬歷皇帝皺眉道︰“我不曾盼著皇後死,倒是這些大臣,把手都伸到宮里來了。”
他非常討厭這種行為,沒有皇帝會樂意看到自己的宮闈私事被大臣們看到。
朱元璋疑惑地說︰“大臣是怎麼探查宮廷之事的?”
他不關心王皇後有沒有被虐待,只關心宮里是不是有人與前朝勾結。
他對朝臣本就苛刻,又怎能容忍大臣探查皇帝隱私的行徑?
【王德完果然上書,要求明神宗善待皇後,神宗大怒,稱皇後是他的原配妻子,這些年對她一直都很優待,只是王皇後今年有些“悍戾不慈”,才會教訓她,讓她謹守婦道。明神宗打的是什麼主意,誰也不知道,或許是他真的與王皇後舉案齊眉,或許是他真的虐待了王皇後,等著立鄭貴妃為後,但有跡象表明,王皇後在宮中的並非獨一無二。】
【從萬歷二十六年捐助《真圓通塔院碑》的名單中可以看到,李太後之下的是王皇後,而鄭貴妃的名號卻與王皇後比肩,這是一個明顯逾越的跡象。若明神宗真的對王皇後保持著尊重,又怎會讓鄭貴妃與王皇後並列呢?何況王皇後死後,明神宗百般拖延皇後葬禮,為鄭貴妃爭一個皇後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