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臉色鐵青,天幕說的這些話何其熟悉,難道說的只是王家麼?
她的娘家呂家也是如此,她掌權之後大肆封賞娘家,希望呂家可以成為她的臂膀,壓制劉氏宗親,可呂家最後的下場卻是慘不忍睹。
如果不是打算讓娘家篡位,還是不要太縱容娘家了。
劉徹贊道︰“可惜劉秀不是我這一支的後人!”
有這樣的後人,多給自己臉上增光添彩啊!哪怕劉秀不是他的子孫,他都想要把劉秀認到自己這一脈了。
劉秀神色微妙;“王家外戚猖狂,險些斷我大漢社稷,可我之後,也會有如王家一般的外戚……”
陰皇後道︰“既如此,還請不要太縱容陰氏一族,陰家雖是我的母族,但我不願為了母族而背棄陛下。”
劉秀笑了,說道︰“這有什麼關系,皇後的母族,總不能虧待了,只要他們安分守己,也不必太過警惕。”
陰皇後嘆道︰“陛下難道忘了陰豐麼?他敢與公主爭吵乃至于痛下殺手,正說明了外戚子弟的跋扈。”
“今日敢殺公主,明日恐怕要做出更大逆不道的事情。”
長孫皇後看向長孫無忌,低聲道︰“兄長也當明白這樣的道理!”
長孫無忌無奈地說︰“臣明白了。”
不用長孫皇後說,他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下場還擺在那里呢!
【徐皇後貴為皇後,從來沒有疏忽過對兒女的教育,她是一個慈愛又嚴厲的母親。她與朱棣有三個兒子,除了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還有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兩個兒子。在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又給其余兩個兒子封王之後,徐皇後叮囑朱棣挑選合適的老師教導他們,無論是太子還是藩王,教育問題都是刻不容緩的,前者是未來皇帝,後者是拱衛皇族的屏障,他們的老師必須是德高望重又有才華氣度的人,這樣才能教育好皇子。朱棣也滿口答應,因為這也是他的想法,他還效仿朱元璋,讓賢明的大臣兼任東宮官員,確保太子與官員關系和睦。】
【趙王朱高燧曾在他寫的《大明仁孝皇後勸善書》中提起一件事,當朱高燧言語行為上出現了不妥,徐皇後便會加以斥責,他與幾個兄弟一起跟隨在徐皇後身邊,十分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敢性差踏錯,有這麼一位嚴厲的母親,盡管趙王和漢王並不是什麼品德高尚的好人,但在徐皇後活著的時候,他們一直都很安分。】
馬皇後擔憂地說︰“徐氏活著的時候,皇子听話順從,死後又該如何?”
當朱棣與徐皇後都去世之後,這兩個藩王會不會又掀起紛爭,攪亂大明政局?
朱元璋道︰“不用想了,那個朱高煦不就謀反了麼?”
馬皇後一愣,從記憶里扒出這個人名,這才想起來,朱高煦就是那個被于謙罵得抬不起頭的大明第一掃堂腿。
想到這里,她長嘆一聲︰“冤孽啊!”
徐皇後神色微冷,說道︰“還是管教得不夠,朱高煦這是把我的話都當成了耳旁風呢!”
他倒是沒有造親爹的反,也沒造兄長的反,卻造了佷子的反,要不是朱高熾死得太快,恐怕朱高煦面對的就是朱高熾了。
朱高煦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天幕八成是要說他造反的事了。
李世民道;“這個朱高煦,好像就是那個什麼大明掃堂腿?”
【永樂五年七月初四,四十六歲的徐皇後去世,這個年齡在現代算得上正當盛年,但在古代,尤其是對一個與皇帝感情十分和睦的皇後來說,已經算是比較長的壽命了。徐皇後登上皇後之位時,年齡便不算小,因此顯得她只做了短短幾年的皇後,但她與朱棣卻實實在在地相伴了幾十年。史書記載,徐皇後臨終前與朱棣訣別,仍不忘囑咐他善待百姓,休養生息,廣納人才,善待宗室……最後,仍舊要求朱棣不要太縱容她的娘家,不要為自己太傷心。】
【夫妻二人在死亡面前相對而泣,即使是朱棣這樣在世人眼中殘暴的皇帝,心中仍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些許柔軟。說來挺遺憾,也挺巧合的,李世民與長孫皇後,朱元璋與馬皇後,朱棣與徐皇後,這三對著名的夫妻中都是妻子先行離世,有人疑惑,莫非雄才大略的皇帝都克妻不成,莫非他們的命太硬了,一般人壓不住?當然,封建迷信不能輕信,但明君賢後早早分離,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朱元璋暴跳如雷︰“克妻?誰克妻,我怎麼會克妻,胡言亂語!”
嘴上這麼說,他心里其實也有些不確定,听說殺孽太多的人,容易牽連妻兒。
馬皇後早逝,莫非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說是早逝,其實也不算早……
馬皇後失笑︰“天幕都說了不能輕信,何必動怒?”
朱棣也皺眉道︰“這話可真不好听!”
誰願意被人說克妻呢?
徐皇後笑道︰“四十六歲,我已經知足了。”
燕王聞言,悲從中來︰“或許是我克妻,但這一次,恐怕是我要先走一步了。”
他深覺前路昏暗,一把無形的刀正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不知哪天就會突然削掉他的腦袋。
【徐皇後死後,謚號為仁孝皇後,從帝謚為仁孝文皇後。她死後,遺體並沒有馬上下葬,因為朱棣早就決定好要遷都,既然遷都,陵墓自然也要選在北京。陵墓一時半會兒無法修建完成,朱棣便將妻子的靈柩停放在南京宮中,長達六年時間,直到永樂十一年,朱棣讓漢王護送皇後的靈柩前往北京下葬,算起來徐皇後是第一個葬入明十三陵的人。】
【失去相濡以沫的妻子以後,朱棣原本就不算溫和的性格也愈發躁動,不愧是小號的朱元璋,失去愛妻的反應也是如此相像。永樂二十二年,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征戰途中逝世,臨終前還要求皇後的神主要與自己的梓宮放在一起祭祀,同年十二月與徐皇後合葬,朱高熾听話地按照父親的叮囑去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