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劉邦嘆道︰“許多皇帝都未必能做到這個程度吧!”
雖然蕭衍是通過篡位得來的皇位,但從他的行事風格來看,不得不說是個好皇帝。
可惜,若他在後期沒有變得昏庸,想來也是一位難得的明君。
他有些好奇這位梁武帝究竟做了什麼,按照他的行事風格,似乎也不太可能變得驕奢淫逸啊!
劉徹驚訝地說︰“一天只吃一頓飯?”
他覺得自己做不到,只吃一頓飯什麼的,這也太夸張了吧?
嬴政冷冷地說︰“我不求後繼之君多有能耐,若是能如梁武帝一般勤于政事,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他說的不求多有能耐,意思是不必如秦皇漢武一般,作為皇帝,能力還是要有的。
他不相信自己的兒子連治國理政,維系大秦江山的能力都沒有——胡亥除外。
李世民說道︰“皇帝在生活上節儉,未必就是好皇帝了。”
他在生活上節儉,但他在其他方面就不怎麼節儉了。
出家修佛寺的時候,蕭衍可是很大方的,可能這就是信仰虔誠了吧?
不過,這樣的虔誠在他看來實屬愚蠢,本末倒置。
【蕭衍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官吏也是如此,他雖然喜愛文采出眾之人,但他也深知官吏最重要的還是政務上的能力,文辭出色並不意味著在政事上也同樣出彩。首先便是朝中重臣的任命,如範雲等人,無一不是有才有德之人,也是他們輔佐蕭衍穩定了自南齊以來頗為混亂的朝局,如果朝局不平,社會便也不平,百姓也會不安。然後便是對于地方官吏的要求,如時間大部分明君一般,蕭衍的要求便是清廉,為了讓更多的官吏認真辦事,蕭衍下令,小縣的縣令本職工作做得好,便可以到大縣做縣令,大縣的縣令做得好,便可以被提拔為郡太守,他對清廉的官員很慷慨,但如果有貪官污吏,懲罰一定會極為嚴厲。在他的努力下,南梁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吏治也有了很大改善。】
蕭衍百思不得其解︰“大梁社會安定、百姓安樂,朝中賢臣無數,我自問沒有什麼逾越之舉,為何天幕說我是先英明後昏庸?”
他對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壓根兒不覺得會有這樣的事情。
劉徹懶懶地說︰“只要皇帝不是蠢貨,應該都明白這些道理吧?”
朱棣漫不經心的說道︰“話雖如此,可尋常皇帝也不會有舍身出家這種荒唐的事情。”
他爹雖然做過和尚,但那是年輕的時候,為了生活迫不得去出家,而蕭衍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跑去舍身,還要大臣把他贖回來,這種行為簡直可笑。
皇帝不是不能信佛,但信到他這個程度,屬實有些離譜了。
朱元璋贊同道︰“當官的就是得清正廉明,若是只知錢財不知家國百姓,深知貪污腐敗,便該殺。”
對于貪官污吏,他從來都是只要敢貪他就敢殺的態度,官員為國為民,怎麼就想著錢呢?!
身為大明的臣子,自然也要有奉獻精神,聖賢書都是這麼教的,也不知那些貪官污吏怎麼讀得書。
為官作宰,就得有這個覺悟!
【蕭衍還有一項比較突出的政績,便是他對人才的選拔。我們都知道,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話語權最大的還是高門大族,譬如東晉就被世家門閥所掌控,一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意為瑯琊王氏與司馬家共享天下,足以看出世族的權力之大。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就是由曹丕創立的那個制度,蕭衍認為此時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更好的選拔人才,因為這項制度選拔的標準是個人的家世、德行和才干,但慢慢地演變成只看家世,後兩者反倒無關緊要,家世高的人可能無德無才,家世低卻有才學的無用武之地,自然也選不出真正的人才。】
劉邦說道︰“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才能,家世高貴又如何,我與蕭何昔年也只是沛縣的小吏,那些所謂血統高貴之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項羽是楚國貴族,多麼尊貴,可還不是在烏江自刎,天下還不是落到了他劉邦的手里?
韓信無論祖上是何人士,但他少年時也是一窮二白,最後還不是官拜大將軍,人稱“兵仙”?
若他一味看重家世血統,也未必能有今天的成就。
劉徹驕傲地說︰“我用人向來不看出身!”
如果一個人真正有才,無論他是貴族還是奴隸,劉徹都不會介意,因為世上沒有比他更尊貴的人。
衛青曾經只是區區馬奴,還是私生子,從小被父兄虐待,若非他慧眼識珠,大漢可就少了一位天生的將星了!
他知道有些人看不起衛青的出身,覺得他是人奴之子,不配這般高位,但那又如何,他劉徹才是皇帝,想用誰用誰。
覺得不爽,誰讓你們沒本事呢?
李世民雖然是貴族子弟,但他對于天幕所說的話也很認同,一味苛求門第,只會錯失真正的人才。
不拘出身,只要有才學,他就不會吝嗇高官厚祿,這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
【蕭衍急需改變這一切,但為了皇權的穩固,他又不能直接貶斥高門士族,于是選擇給予高門子弟高官厚祿,讓他們不會失去影響力和地位,同時他也會起用有才學的寒門子弟。但問題是,許多人是沒有條件接觸知識的,為了讓人才越來越多,蕭衍別出心裁地設立五經館,用于招收來自寒門庶族的子弟,培養他們成才,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免除學習費用的。要知道,由于世家大族壟斷了知識,底層人士很難接觸到這些,也無法進入國家的管理層,而五經館不僅免除了學習費用,讓庶族子弟可以免費進行學習,還會供給他們吃穿住宿,這些學子們經過考試後便可以做官,從此該項成為慣例,也為後來的科舉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