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我化身天幕劇透歷史 !
李世民苦笑︰“大唐沒有亡在宦官手里,反而亡在節度使手里……”
對大唐來說,皇帝被權臣拉下馬,和被宦官拉下馬,還是前者好听一點,但也好听不了多少。
大唐都亡了,計較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難道面子上好看,他心里就能過得去了麼?
長孫皇後見他臉色不好,勸道︰“二郎何必擔心以後的事,大唐如今蒸蒸日上,帝王不著眼當下,反而為幾十年後的事情煩心,豈非本末倒置?”
李世民嘆道︰“觀音婢此言有理,是我鑽了牛角尖。”
只是有些事容不得他不鑽這個牛角尖,誰能看到自己家的家業傾覆,卻一點都不在乎呢?
李治神色平靜,倒不是不在乎,而是他激動的情緒都在前面發泄完了,現在看到大唐的滅亡,情緒上反而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他甚至還有些放松,心里想著可算完了。
大唐沒有亡在女子之手,也沒有亡在宦官之手,反而是被節度使奪去了果實。
李隆基臉色灰敗,他與前幾位皇帝的想法都不一樣,因為他知道,大唐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失敗。
高祖、太宗、高宗甚至是則天皇後、中宗和先帝,他們在位期間有波折,也做過錯誤的決策,他的登基本來能很好地過渡這一切,他本來也快要做到了。
可偏偏他驕傲了,懈怠了,他從一個聖君預備役跌落到了昏君行列,大唐也完了,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落差。
【有一句話叫“天子九遷,國都六陷”,形容的便是安史之亂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顧名思義,這兩個詞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天子逃亡了九次,國都六次淪陷于敵手。最開始是李隆基,前面說過,安史之亂爆發,他帶著宮妃皇子逃離長安,長安失陷于叛軍之手,後來長安收復,李隆基才回到了長安老家。這是天子第一次逃亡,國都長安的第一次淪陷。事情還沒完,到了廣德元年,也就是唐代宗在位時期,這次對手可不是叛軍了,而是吐蕃。我們都知道吐蕃與大唐曾有過聯姻,李世民曾將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又將金城公主嫁給了赤德贊祖。】
“天子九遷,國都六陷……”李世民原本平靜下來的心,突然隱隱作痛起來。
天幕還不如不解釋,他一點也不想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
他嘲笑宋朝皇帝軟骨頭,棄城而逃,怎麼自家子孫也做出這種事來?
他深吸幾口氣,平復下心情,現在要緊的是天幕所說的和親吐蕃一事,這關乎到大唐與吐蕃的關系……不行,他真的忘不了!
李治神情凝重︰“先帝時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結兩國秦晉之好……”
兩國之間本就是利益決定一切,大唐強盛時,吐蕃自然恭恭敬敬、不敢逾越,,但大唐衰落之際,也難保吐蕃不會來分一杯羹。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本來就不是嫁一兩個公主便能綁定的,公主的地位取決于母國的地位。
李隆基憤怒難當,吐蕃竟然做出這種趁人之危的行徑,實在可恨,但他偏偏還不能做什麼。
現在的大唐不可一世,吐蕃也不敢有什麼大動作,若是他為了沒發生的事情去找吐蕃的麻煩,兩國再起兵禍,這是不值當的。
劉徹想嘲笑李世民兩句,但想了想還是算了,大漢亡的時候,人家也沒說什麼,他要是在對付的傷口上撒鹽,未免有失風度。
何況哪個王朝沒點傷心事,他何必揪著不放。
【吐蕃與唐朝時而和平時而交戰,關系頗為復雜。安史之亂時,為了平定叛亂,大唐邊境空虛,吐蕃趁機蠶食大唐的領土,廣德元年,吐蕃大舉入侵,李豫所寵信的宦官程遠振明知戰況危急,卻不報告給李豫,反而一味隱瞞,直到吐蕃大軍到 州的時候,李豫這才知道這個消息,急忙調兵勤王,然而皇帝寵信程遠振之事,致使程遠振先後誣陷襄陽節度使來 和同華節度使李懷讓,前者被賜死,後者憂憤自殺,此事已經深深得罪了各地的節度使和大將,因此無人願意出兵,長安落入吐蕃之手,李豫只好逃到陝州,幸好吐蕃最終被郭子儀擊敗,李豫也安然回到長安,】
李世民頭疼不已︰“宦官之害就擺在這里,為何他們都看不到?”
本以為李豫還算清醒,沒想到他也犯糊涂,他忘了李輔國的事情了麼?
李治嘆道︰“早知如此,何必寵信宦官?”
後來的皇帝也是糊涂,宦官做下的孽,難道他們不知道?
宦官勢大,便敢蒙騙皇帝、貽誤軍機,可笑兒孫竟一點兒也不設防。
李隆基再次看到郭子儀這個名字,心中感慨,說道︰“這位叫郭子儀的將領,實乃我大唐的鎮國柱石啊!”
安史之亂時,郭子儀領兵平叛,吐蕃入侵,還是郭子儀領兵擊退,真是一員猛將,值得褒獎。
嬴政看到程遠振這熟悉的操作,仿佛看到了第二個趙高,他也是如此向胡亥隱瞞戰報的。
【李豫之後是德宗李適登上皇位,他將目標轉向了藩鎮,李適決定改變藩鎮勢力坐大的局面,出手削藩,不允許節度使將藩鎮再傳給兒子,招致了部分藩鎮的不滿,四鎮節度使發動叛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背叛了朝廷,起兵反唐,自稱建興王。藩鎮叛亂還沒有平定,李適又遇上一件麻煩事,涇原鎮的士兵嘩變了,最開始他讓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人救援被李希烈圍困的襄城,等姚令言帶著幾千名士兵來到長安,不僅什麼好處也沒得到,京兆尹王翔還給他們吃粗茶淡飯,這讓士兵們十分憤怒,干脆發動兵變,姚令言不同意,直接被拉出去了,李適也驚恐之下逃離了長安,先後到奉天和梁州,叛亂平定返回,也正是因為接連的動亂,李適從此不信朝臣,只信宦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