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
越文收好信。
繼續說道“所以,我現在不用去,鎮上上學了。暫時也不用去,先生推薦的書院報到,現在可以游學。至于武兒,可以先去,給關先生請假,武兒的課業不用擔心,我會輔導。家里的田地和山林,我去找村長爺爺商量一下,在召集為我們干活的石頭爹,石頭哥等人再具體說說,家里就拜托吳嬸照管一下。”
“好,還是我家,阿文厲害,什麼都想到了。”
阿春率先拍掌,說道。
“就是,還是我家大哥厲害。”
“大哥最厲害…”
裴秋也笑著點頭說道“文兒,想得周到。”
越文不好意思的,擺了擺手,繼續說道“阿娘,田地以往的收成,我們按照慣例給他們的是四成,我們收六成。阿娘離開舅姥爺,差不多九年了,現在情況不明。所以,我們歸期也未定。我想,這次把田里的收入重新劃一下。五成給我們干活的,三成給村里做公用,我們家只收兩成。山林還是老樣子,工錢照發,收花的時候幫我們儲存好。我們會預留一些工錢,在村長那里。還會定期給村長和石頭哥通信,有了前面三成的稻谷,給村里做公用。我想即便我們不在家,村長和村里人也會,盡心竭力的幫我們照看。”
“大哥,厲害…”
“大哥,威武…”
“大哥,超厲害,超威武…”
越文連忙擺手,制止住這幾個,馬屁精弟弟妹妹。
再次說道“等我擬好了文書,就去找村長爺爺。當然文書上也會寫明,如果是因照管的人不利而引起的事故,會追責…”
“對,大哥,這必須寫上,有些人就是,得了好處還賣乖。”
“對,阿娘以前就說過,真心不一定換來真心。有些眼皮子淺的就是這樣,覺得你有,好像就覺得什麼都該你出。”
“對,就是這樣,關鍵是吧,還一點也不感恩。”
“對,對,這種人多了,輪到自己出了那麼一點,就怕別人不知道,到處去說…”
“就是…”
“大哥寫上。”
“對,大哥寫上…”
“阿文,寫上…”
裴秋好笑的,看著有些,群情激憤的孩子們。
自己的教育,也算成功呢。
自己可是一點,也不想把他們教育成,傻白甜的模樣。
人啊!無論在哪里,最不可低估的便是人心。
所謂千防萬防,人心難防。
“阿娘,我覺得我們,可以再買兩輛騾車,或者馬車。因為舅姥爺住在邊城,快馬加鞭。從我們這里到,邊城大概需要一個月多時間。但我不想阿娘,這樣辛苦。況且,現在還不知道舅姥爺,還是不是在原來的地方住。所以,多買兩輛車,一來,路上可以得到修整,再來…”
“再來,我們可以,在路上做肥皂。”
越武搶先答道。
“還可以邊做,邊往省城送。”
越冬也立即回答道。
越文贊賞的,看了看冬兒和武兒,說道“冬兒和武兒很棒,就是這個意思。但通過什麼方法往省城送呢?”
“通過驛站。”
冬兒和武兒,異口同聲的說道。
“對,通過驛站,驛站都是官方的,信譽是有保障,只要給足銀兩,帶貨完全沒有問題。”
“大哥喝茶。”
小樹殷勤的,倒了杯茶給越文。
越文接過茶,喝了一口,說道“謝謝小樹,還有,趁這段時間,我們多做準備。去邊關也要經過省城,我們這段時間就多做一些肥皂,到時出發就送往省城,到了省城,我們在買車輛。這段時間吃食就不要賣了,全力做肥皂。”
“這次到了省城,可以問問邱掌櫃,他的貨大約賣在哪些位置?如果路上,沒有他覆蓋的地方,我們自己就可以賣貨。”
“聰明呀!二姐。”
越武听越冬說完,豎起大拇指,夸張的說道。
“喲!在你心里,你二姐原來不聰明呀。找打…”
“二姐,我錯了…阿娘救命,姑姑救命…大哥救命啦…”
本來說的嚴肅,又認真的事情,被越冬和越武這一打鬧,一陣雞飛狗跳。
“哈哈哈…”
全都笑翻了。
“文兒,家里的書籍,一定要整理好。”
“會的,阿娘,我會特別交代石頭哥,讓他小心一些。”
“嗯,石頭這些年,也認識了不少字,也懂得珍惜書。”
“是 ,石頭哥,也算是我們的學生,哈哈哈…”
“就是,石以哥,還真的算是我們的學生。他以前,還叫我們先生呢…”
越冬和越武,不知何時又勾肩搭背的,走了進來,笑呵呵的說道。
“真的?”
小樹和小草驚奇的問道。
“是啊!不信你們問問阿娘和姑姑。”
“真的,當初石頭哥,只會寫石頭,兩個字的時候,就到處去顯擺。還說,我們是他的先生,是我們教他認字的…”
第二天,全家人都有序地忙碌起來。
越文和越武照常去學堂,越武去上課,越文去給季先生說明情況,再送上禮品。
按照慣例,也會幫先生們,給學子們講講課。
再講授一下,自己學習的經驗,和考試時候的心得。
越文自己,也是非常感謝季先生,如果沒有季先生的全力幫襯。
這些年,在學堂里,自己也不可能,有這麼自在。
所以,趁這段時間還在家,越文也想多為學堂,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進了學堂,越文和越武,正準備和往常一樣道別,然後分別,往自己的教室走去。
沒想到,季先生和學堂里面的先生,全都站在大院前。
後面,還密密麻麻的,站著全部的同窗。
前面站著的同窗,還拉著紅色的橫幅。
上面還寫著,歡迎案首,越秀才。
越武張大了嘴,拉了拉越文的手,說道“大哥,快看。”
後面站著的同窗,突然喊道“歡迎越秀才。”
喊完躬身行禮,越文趕緊回禮,越武站在越文的身旁,連忙跳開,也躬身行禮。
其實,私塾里面的先生們,大都是秀才。
還有兩個是童生,童生教著啟蒙班。
有兩位秀才先生,還是越文當初,考上了童生,才前來當先生的。
私塾里面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好多都是,其他鎮過來的。
這其中,都是听說了這里出了個少年童生,慕名而來。
所以,對于如今的,私塾來說,少年越文自然,成了私塾的招牌。
更是,學生們的榜樣。
先生和學生們,能不與有榮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