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81、晏子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81、晏子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548年五月十七日,頭頂大草原的崔杼怒弒齊莊公。

    十九日,崔杼在宗廟擁立齊莊公弟弟呂杵臼為君,是為齊景公。

    立君的同時,崔杼也忘不虧待自己,也給自己封了一個官,原來官職是上大夫,級別僅次于國君了,唯一缺點是上大夫人有點多,不能顯示自己位極人臣的唯一性,于是,極富創新意識的他設立了一個影響中國官場二千余年的官職——宰相(“相”)。

    “宰”,意為宰殺。

    封建貴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時最重要的事是宰殺牲口,于是會宰殺的人憑借專業的技術受到其他人的重視,由此引申為主持、主管、主宰的意思,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是最高行政長官代名詞。

    “相,省視也”,意為仔細看。

    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于是“相禮”應運而生,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如今新人結婚時,常有“儐相”做伴(伴郎伴娘),正是“相禮”的遺存。但此時的“相”,脫離了省視的本義,具有高級參謀、輔助之的意思了。

    “宰”、“相”合為“宰相”,便“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也就是我們經常听到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意思。

    毫無意外,崔杼順理成章的封自己為宰相(右相)。

    在提拔自己的同時,崔杼也不忘提攜另一個人——弒前幫其出謀劃策、弒後助其排除異己的幫凶——慶封,並封其為左相。

    但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被他視為臂膀的慶封,卻是一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豺狐之人。

    崔杼獨攬朝政大權,所謂的左相也僅僅是個擺設,不想當花瓶的慶封心懷怨恨,想殺崔杼以代相位,干出一番事業,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不久,崔杼家中鬧起廢長立庶的家事,居心不良的慶封暗中慫恿崔杼的親兒子崔成、崔疆二人,刺死崔杼義子棠無咎及其大舅子東郭偃。

    崔杼大怒,但自己又不好出面指責,便找到慶封,希望慶封找個機會狠狠地教訓下這兩個不孝子。

    家人是一個由親情維持的團體,家里不好的事情不要與沒有血緣關系的外人說,以免損害自己的家庭利益,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

    比如說,慶封。

    正愁沒機會的慶封給崔杼設酒宴解愁。

    估計崔杼正在氣頭上,借著酒勁說出了“不殺逆子難消心頭之恨”之類過激的話,結果被慶封借題發揮,趁崔杼酒醉不醒之時,命家臣盧蒲𤧚Oie)帶領全家甲士,迅速抄殺崔氏妻妾兒子全家,然後一把火將崔宅付之一炬。

    當崔杼酒醒,看見兩個兒子的首級時,悲痛至極、後悔不已,自己說的話也不能怪罪他人,也只能強忍悲痛向慶封稱謝。

    待其登車回到家中,卻發現已是家破人亡,自己倒成了崔氏遺人,這才知被慶封所害,萬籟俱空,心灰意冷之下自縊而死。

    所以說,酒桌上千萬不要亂說話。

    崔杼死後,慶封便成了唯一的宰相,專攬朝政,但不久以後,他便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自己不會理政!

    慶封絕不是一個站著茅坑不拉屎的人,他不會理政,就把政權交付懂得理政的人,比如他的兒子慶舍,自己逍遙快活去了。

    一天,慶封到家臣盧蒲𥋘b依鎰隹停  炙鈉拮雍 爛玻 閔米髦髡牛 熳約旱鈉捩  岬鉸 鋇募依鎩 br />
    盧蒲鰟藽茸Q們旆餉揮邪諏斕技蘢誘急鬩耍 怖值悶淥 br />
    從此,兩家妻妾,彼此相通,關系更加密切。

    盧蒲𤅷f杌肭笳倩廝綹緶 壓錚 旆饌 飭耍 ぉ醫  壓鑀萍齦約旱畝憂焐嶙黽頁肌br />
    盧蒲癸身材魁梧,又善于討人喜歡,深得慶舍的寵信,還把女兒嫁給盧蒲癸為妻。

    盧蒲癸也向慶舍推薦了另一位勇士——王何。

    王何也深得慶舍的信愛,使他和盧蒲癸同作侍衛,每出入或夜寢,必使二人執戈,先後防衛。

    就在慶舍同盧蒲癸以翁婿相稱、關系更加親密的時候,危急卻悄悄降臨慶氏,因為盧蒲癸還有一個身份——齊莊公的侍臣。

    王何也是。

    盧蒲癸之所以向慶舍推薦王何,是因為王何同他有相同的追求——替齊莊公報仇。

    三年後(公元前545年秋),在太廟祭祀姜太公的時候,盧蒲癸、王何聯合欒氏、高氏、陳氏、鮑氏等謀攻慶氏,殺死慶舍,盡滅慶氏的同黨。

    慶封走投無路,召集剩余的族人奔吳,吳王夷昧也很客氣,將朱方(江甦省丹徒縣東南)賞賜給他,使他安享榮華富貴。

    魯大夫子服惠伯听到這消息,對叔孫豹(就是信仰“三不朽”的那個大夫)說︰“一點都不公平,難道上天沒長眼楮,還降福給淫人嗎?”

    叔孫豹不以為然,開導說︰“善人家裕,可說是賞賜;淫人富厚,可說是災殃,慶氏全族聚集朱方,可以說是災殃到了,將要被一舉而滅盡。”

    子服惠伯不信。

    七年後,楚靈王伐吳,攻克朱方,慶封全族被楚人全部誅戮。

    做人,還是實在點好。

    關于崔杼和慶封的恩怨我們先放一邊,因為目前他們遇到了一個比較棘手的人——晏嬰。

    為了彈壓朝臣、排除異己,崔杼和慶封劫持眾位將軍、大夫、有名望的士人和庶人到了太廟的一個大坑邊上,用戟鉤著他的脖子,用劍指著他的心口,威逼他們宣誓效忠,否則格殺不論。

    當場便有七名大臣寧死不從,被當場戮死,場面十分血腥。

    不一會兒,就輪到晏嬰了。

    上一次因為崔杼要博得聲望的緣故,放了晏嬰一馬,崔杼感到很後悔。這一次,已經是破釜沉舟豁出去了,一定要晏嬰宣誓,否則殺雞儆猴、一視同仁。

    面對惡狠狠的崔杼,晏嬰仰天長嘆道︰“嗚呼!崔子為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會受到報應的)。”

    堅決拒絕宣誓。

    晏嬰的固執引起崔杼的好奇,其背後的勢力也不能讓崔杼小覷,于是,他決定再給他一個機會,便語重心長的曰︰“如果你改變主意,那麼我將與你一起開創不世功業;如果你一意孤行,戟已經在你的脖子上,劍已經在你的胸口上,你好好考慮一下吧。”

    這句話讓晏嬰有所動搖,因為他的心中有個夢想,這夢想就是使國君賢德,使國家富強,使人民幸福。

    如果死了,再大的夢想終究會被黃土塵封。

    如果妥協,實現的夢想始終會被歷史唾棄。

    他忠君,他希望維護國君的權威,但這權威必須是為國家。為了國家,他富貴不淫,勤勤懇懇;為了國家,他威武不屈,大義凜然。

    晏嬰放空一切,喃喃道︰“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

    毫不畏懼的眼光,緩緩看向崔杼,厲聲道︰“崔子!子獨不為夫乎!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不改口)!”

    崔杼氣急敗壞,沖上前去就要殺了晏嬰,被慶封攔住,勸道︰“我們因為國君無道而殺了他,還說得過去,現在要殺了有道之人,就不能夠以此為教了啊。”

    迫于晏子的巨大聲譽,崔杼只好又一次放晏嬰回去。

    《詩經》贊雲︰“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謂也。”

    晏嬰,姬姓,晏氏,字仲,史稱“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一生經歷了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世,顯名于諸侯,與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諸侯,創造了煌煌大業的管仲一起,博得了“管晏”合稱的美譽。

    甦轍曾把“管”、“晏”二人相比︰“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禮義。晏子之為人勇于義,篤于禮,管子蓋有愧焉。然晏子事靈、莊、景皆庸君,功業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當與鄭子產比耳。”

    對我們而言,晏子幾乎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一個“長不滿六尺”(一米四十左右)的矮子,所以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他機智,善于隨機應變,所以才有“南橘北枳”的故事。

    而對大史學家司馬遷而言,他忻慕晏子什麼呢?

    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兩件事情。

    其一是“贖救越石父”,講的是晏子能接受批評,重視賢才的故事。

    越石父是個賢才,不幸淪為囚犯。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賣掉了駕車的馬,為他贖了身。到了家門口,晏子招呼也沒打一個,就自己進去了。越石父覺得晏子無禮,就想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是我把你贖出來的,你怎麼不感恩,還要同我絕交?”越石父說︰“當我在囚禁時,那些人因為不了解而不禮待我。你既然把我贖買出來,這就說明你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很虛心地接受他的批評,“延入為上客”。

    其二是“御者改過”,講的是車夫,實際上還是說的晏子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崇高的故事。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晏子車夫的妻子從門間窺視其夫,只見其夫“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車夫下班一進家門,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十分奇怪,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車夫听了妻子的批評,深深自責,並認真改正。從此以後,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據實以對,晏子認為車夫勇于改過,為人誠實,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其主張薄斂省刑、為政清廉、生活樸素、直言敢諫、正直無私的風采,依然讓人懷想,司馬遷說“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逸事”,所以在晏子列傳中也就不再多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晏子春秋》這本書。

    一提到“春秋”二字,估計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枯燥的歷史、生澀的文字,但《晏子春秋》絕不,這是一本比《伊索寓言》之類更有寓意的民間傳說,一本比《卡耐基成功之道》之列更有說服力的人性剖析。

    書中主人翁基本就是齊景公和晏子,通過一些生動的情節、發人深思故事,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但更多的卻是為君、為臣、為人的處世之道,讀來潤其心脾、發人深省,但其思想非儒非道,從秦始皇時期就被視為禁毀之列,流傳至解放前。

    如果有時間就去讀讀這本書吧,這也是對冷落兩千余年、至今仍然是眾多啟蒙思想的溯源和尊重。

    “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晏子一代賢相,光輝絢麗,確實可以與屈子,孔子,孟子,老子等尊稱為“子”,然而璧有微瑕,美中不足的則是下面這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做“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帳下有三位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建樹極多,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齊景公不許。

    晏子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論陽謀,晏子估計還沒出手便已被三位勇士剁了;論陰謀,晏子也當仁不讓。

    于是,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個珍貴的桃子。

    三個人分兩個桃子,就算沒學過數學也知道是分不夠的,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

    公孫接與田開疆都爭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然後沾沾自喜的各拿了一個桃子。

    輪到古冶子時,古冶子先將二人羞辱一番,然後得意洋洋的匯報了自己的功勞,公孫接與田開疆一听,自覺不如,羞愧之余便將桃子讓出,並拔劍自刎。

    目瞪口呆的古冶子沒想到二人這麼有骨氣,剎時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的丑態感到羞恥,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這個則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在秦漢時期就已廣為流傳,漢代的畫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場景,可信度是很高的。

    很多人認為,這則真實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智謀之高深,其實不然,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污點,三位勇士並非十惡不赦之人,並且對保護齊景公不遺余力、忠心耿耿,卻被晏子殺之,其手段之毒辣,令不少人為三位勇士叫屈,甚至借古論今的也大有人在。

    諸葛亮平生最愛吟的一首《梁甫吟》,便是從望蕩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抒發了對三位勇士犧牲的感嘆,對晏子的權謀也稍稍做了諷刺。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李白也在《懼讒》中,也列舉了晏子二桃殺三士、魏妹惑于鄭袖被刑和的典故,表達詩人由于畏懼讒言不能大展抱負和才干的憤懣不平。

    “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眾女妒蛾眉,雙花競春芳。魏姝信鄭袖,掩袂對懷王。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行將泣團扇,戚戚愁人腸。”

    如果說晏子“二桃殺三士”是听信讒言也好,是出于私心也罷,在當時其權力分配引發的殺戮比比皆是,不足為其。

    最要命的是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徹底讓晏子在歷史上被雪藏,因為他得罪了一個不該得罪的人——孔子。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81、晏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81、晏子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