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對于進退兩難的欒盈來說,他平生又一次陷入了焦慮。
公元前550年四月,他率領舊部,連同魏氏軍一起,轟轟烈烈殺入絳城。
眼看大功將成,不料魏舒見利忘義、臨時反水,欒盈又慌慌張張跑出絳城,逃到舊地曲沃,然後被晉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被包圍後,欒盈一面拼死抵抗,一面伸長了脖子等待來救援的齊軍,日子長了,有時候也不禁懷疑︰說好的援軍總是不來,難道齊莊公反悔了?
可以保證,欒氏亂晉,齊莊公是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的,之所以慢,是因為上大夫晏嬰和崔杼對進攻晉國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齊國趁亂“恃勇力以伐盟主”,是為不道,國家“必受其咎”,希望齊莊公多考慮下。
齊莊公很尊重二位大夫的建議,考慮了一段時間,忍不住,決定出兵。
到了秋天,好像剛睡醒一般,齊軍終于出動了,在齊莊公親自率領下,他們浩浩蕩蕩殺向了----衛國。
齊軍千里伐晉,首先要解決晉盟國趁機背後捅刀子的行為。
齊國軍事在齊莊公的深化改革下,戰斗力突飛猛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陷衛國舊都朝歌,劫掠一番後,齊軍才兵分兩路殺向晉國。
一路進入孟門(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一路從太行山口進軍,隨即合兵一處,大大咧咧殺入防守空虛的晉國。
此時,晉軍主力都在圍攻曲沃,齊軍朝晉都絳城一路a過去,勢如破竹,一直殺到離絳城不到百里的少水(今山西東南部之沁河)。
按照這個情形繼續發展下去,齊軍很有可能使圍攻曲沃的晉軍首尾不顧,然後和欒盈一起夾擊晉軍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甚至欒氏代晉也有可能。
一連用了兩個“可能”來敘述,只是為了說明美好的事情突然有了轉折,因為這個時候,齊莊公沒有選擇去攻打絳城,也沒有為欒盈解圍,而是得意忘形的做了一件讓晉人很生氣的事情——“張武軍于熒庭”。
“武軍”,既“京觀”,動詞!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尸,必築京觀,以為藏尸之地。
由此可見,“京觀”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古代交戰一種非常野蠻的行為——戰勝的一方把敵軍的尸體和頭顱全部堆積起來,蓋上泥土夯實,築成金字塔形狀的大土堆,是我國古代軍隊作戰時的一種慣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築“京觀”?
原因只有一點——古代醫療水平落後,把敵軍的尸體收集起來,挖坑深埋或是築成土堆,都能有效減少瘟疫的發生,也就是說,築成土堆這種“京觀”式的打掃戰場的方式,和挖坑深埋一樣,是符合當時“禮儀”要求的。
但是到了後來,“京觀”又被賦予了嶄新而具體的象征——彰顯軍威、懲罰戰俘、震懾敵軍、提高士氣。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流血的政治,本就殘忍,如果戰爭又成了部分戰爭狂人炫耀自己的工具,更是不義的,有傷仁德的,但“京觀”內含彪炳戰功的實際,讓戰爭狂人念念不忘——
公元8年,王莽篡漢以後,在誅殺的詔書上面寫明要將反對他的人築成“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
公元418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號“骷髏台”;
公元784年,軍閥李希烈叛軍進攻蘄春,被李皋打敗,“斬首萬級,封尸為京觀”;
公元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瑭消滅後唐政權,將後唐皇室成員以及唐軍將士尸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為京觀”;
公元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尸體築京觀;
公元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
皇甫嵩有過、鄧艾有過、項羽有過、常遇春有過……你所熟知彪炳史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基本有過,歷朝歷代屢屢發生,一直到清朝才被廢除,“京觀”這種非常殘忍而又野蠻的行為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歷史最早有“京觀”的記載,是在公元前597年,楚軍在 地大勝晉軍,為了炫耀軍威,大臣們建議楚莊王把晉兵尸體築成“京觀”。
但楚莊王並沒有采納大臣的建議,認為所謂武功,應為止戈為武,國家動武是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而這場戰爭的陣亡者只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若將他們的尸體築成京觀,並不是一位明君所為。
所以,楚國因 之戰而霸中原,並不單純是以武力服眾,更多的是以“仁德”來感召群雄,瞧不起楚人的孔子更是破天荒的以“楚王”來稱呼楚莊王,司馬遷也因此而著《史記•楚世家》。
“京觀”還有一種極端的表現形式,被稱為“坑殺”。
“坑殺”,本意“ 殺”。
“ ”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所以“坑殺”不是望文生義挖坑活埋的意思,而是將敵軍戰俘殘殺,堆在道路兩旁,以築京觀。
為了嚴格區分這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史學家將合乎楚莊王所言,懲治罪大惡極者標準的、或者至少是將敵軍尸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京觀”;而認為根本是濫殺無辜、或者是屠殺戰俘後將尸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坑殺”。
如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軍在官渡決戰,曹操險勝,將一支被迫投降的袁軍部隊“盡坑之”。
又如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俘虜,這里說的“坑殺”,絕不是在地面上挖了一個大坑,然後把這些俘虜推下去就地活埋的意思。
試想,秦軍想要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得要挖多長時間的坑,況且當時秦兵早已疲憊不堪,根本不想費勁用挖坑這種形式來殘殺戰俘,換成我,我也不想挖坑,太累,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
從齊莊公習慣于做傻事,和事後晉、衛、魯三國對其的態度可知,齊軍對晉軍不僅僅只是“京觀”那麼簡單,更多的還是“坑殺”,因為齊莊公“張武軍”的本意,是“以報平陰之役”——只有“坑殺”才能泄心頭之恨。
“坑殺”效果也很明顯,不僅惹惱了晉國,連衛、魯二國也派出部隊來支援。
八月,晉、衛、魯三國對齊軍進行圍剿,齊莊公審時度勢,見形勢對己不利,鞋底抹油,果斷的拋下在曲沃昂首以盼的欒盈,自己跑回家了。
在撤退的路上,齊軍還被晉將趙勝領著東陽的軍隊追趕上,吃了一個敗仗,晏嬰之子晏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