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79、京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79、京觀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對于進退兩難的欒盈來說,他平生又一次陷入了焦慮。

    公元前550年四月,他率領舊部,連同魏氏軍一起,轟轟烈烈殺入絳城。

    眼看大功將成,不料魏舒見利忘義、臨時反水,欒盈又慌慌張張跑出絳城,逃到舊地曲沃,然後被晉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被包圍後,欒盈一面拼死抵抗,一面伸長了脖子等待來救援的齊軍,日子長了,有時候也不禁懷疑︰說好的援軍總是不來,難道齊莊公反悔了?

    可以保證,欒氏亂晉,齊莊公是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的,之所以慢,是因為上大夫晏嬰和崔杼對進攻晉國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齊國趁亂“恃勇力以伐盟主”,是為不道,國家“必受其咎”,希望齊莊公多考慮下。

    齊莊公很尊重二位大夫的建議,考慮了一段時間,忍不住,決定出兵。

    到了秋天,好像剛睡醒一般,齊軍終于出動了,在齊莊公親自率領下,他們浩浩蕩蕩殺向了----衛國。

    齊軍千里伐晉,首先要解決晉盟國趁機背後捅刀子的行為。

    齊國軍事在齊莊公的深化改革下,戰斗力突飛猛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陷衛國舊都朝歌,劫掠一番後,齊軍才兵分兩路殺向晉國。

    一路進入孟門(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一路從太行山口進軍,隨即合兵一處,大大咧咧殺入防守空虛的晉國。

    此時,晉軍主力都在圍攻曲沃,齊軍朝晉都絳城一路a過去,勢如破竹,一直殺到離絳城不到百里的少水(今山西東南部之沁河)。

    按照這個情形繼續發展下去,齊軍很有可能使圍攻曲沃的晉軍首尾不顧,然後和欒盈一起夾擊晉軍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甚至欒氏代晉也有可能。

    一連用了兩個“可能”來敘述,只是為了說明美好的事情突然有了轉折,因為這個時候,齊莊公沒有選擇去攻打絳城,也沒有為欒盈解圍,而是得意忘形的做了一件讓晉人很生氣的事情——“張武軍于熒庭”。

    “武軍”,既“京觀”,動詞!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尸,必築京觀,以為藏尸之地。

    由此可見,“京觀”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古代交戰一種非常野蠻的行為——戰勝的一方把敵軍的尸體和頭顱全部堆積起來,蓋上泥土夯實,築成金字塔形狀的大土堆,是我國古代軍隊作戰時的一種慣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築“京觀”?

    原因只有一點——古代醫療水平落後,把敵軍的尸體收集起來,挖坑深埋或是築成土堆,都能有效減少瘟疫的發生,也就是說,築成土堆這種“京觀”式的打掃戰場的方式,和挖坑深埋一樣,是符合當時“禮儀”要求的。

    但是到了後來,“京觀”又被賦予了嶄新而具體的象征——彰顯軍威、懲罰戰俘、震懾敵軍、提高士氣。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流血的政治,本就殘忍,如果戰爭又成了部分戰爭狂人炫耀自己的工具,更是不義的,有傷仁德的,但“京觀”內含彪炳戰功的實際,讓戰爭狂人念念不忘——

    公元8年,王莽篡漢以後,在誅殺的詔書上面寫明要將反對他的人築成“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

    公元418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號“骷髏台”;

    公元784年,軍閥李希烈叛軍進攻蘄春,被李皋打敗,“斬首萬級,封尸為京觀”;

    公元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瑭消滅後唐政權,將後唐皇室成員以及唐軍將士尸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為京觀”;

    公元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尸體築京觀;

    公元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

    皇甫嵩有過、鄧艾有過、項羽有過、常遇春有過……你所熟知彪炳史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基本有過,歷朝歷代屢屢發生,一直到清朝才被廢除,“京觀”這種非常殘忍而又野蠻的行為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歷史最早有“京觀”的記載,是在公元前597年,楚軍在地大勝晉軍,為了炫耀軍威,大臣們建議楚莊王把晉兵尸體築成“京觀”。

    但楚莊王並沒有采納大臣的建議,認為所謂武功,應為止戈為武,國家動武是為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而這場戰爭的陣亡者只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若將他們的尸體築成京觀,並不是一位明君所為。

    所以,楚國因之戰而霸中原,並不單純是以武力服眾,更多的是以“仁德”來感召群雄,瞧不起楚人的孔子更是破天荒的以“楚王”來稱呼楚莊王,司馬遷也因此而著《史記•楚世家》。

    “京觀”還有一種極端的表現形式,被稱為“坑殺”。

    “坑殺”,本意“殺”。

    “”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所以“坑殺”不是望文生義挖坑活埋的意思,而是將敵軍戰俘殘殺,堆在道路兩旁,以築京觀。

    為了嚴格區分這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史學家將合乎楚莊王所言,懲治罪大惡極者標準的、或者至少是將敵軍尸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京觀”;而認為根本是濫殺無辜、或者是屠殺戰俘後將尸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坑殺”。

    如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軍在官渡決戰,曹操險勝,將一支被迫投降的袁軍部隊“盡坑之”。

    又如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俘虜,這里說的“坑殺”,絕不是在地面上挖了一個大坑,然後把這些俘虜推下去就地活埋的意思。

    試想,秦軍想要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得要挖多長時間的坑,況且當時秦兵早已疲憊不堪,根本不想費勁用挖坑這種形式來殘殺戰俘,換成我,我也不想挖坑,太累,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

    從齊莊公習慣于做傻事,和事後晉、衛、魯三國對其的態度可知,齊軍對晉軍不僅僅只是“京觀”那麼簡單,更多的還是“坑殺”,因為齊莊公“張武軍”的本意,是“以報平陰之役”——只有“坑殺”才能泄心頭之恨。

    “坑殺”效果也很明顯,不僅惹惱了晉國,連衛、魯二國也派出部隊來支援。

    八月,晉、衛、魯三國對齊軍進行圍剿,齊莊公審時度勢,見形勢對己不利,鞋底抹油,果斷的拋下在曲沃昂首以盼的欒盈,自己跑回家了。

    在撤退的路上,齊軍還被晉將趙勝領著東陽的軍隊追趕上,吃了一個敗仗,晏嬰之子晏𠫂�ao)被俘。

    齊國伐晉,不僅有效打擊了晉國的囂張氣焰,更是一雪五年前差點滅國的平陰之恥,可謂揚眉吐氣,雖然沒有完成和欒盈達成的預期目標,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唯一不足,便是害慘了欒盈。

    打退齊國人後,晉軍全力攻城。

    在喪失希望後,欒軍鼓餒旗靡,毫無斗志,曲沃很被攻破,欒盈和欒氏親族被全數屠殺,只有一個欒魴趁亂逃到宋國,曾經顯赫一時的欒氏徹底滅亡,成為晉國又一支覆亡的世卿大族。

    一般來說,干大事,合伙人最重要,像齊莊公有權勢、有財富、有軍隊,但喜投機取巧、不擔責任的人(“抑君似鼠”),不合伙也罷。

    齊莊公率領大軍從晉國返回,總覺心有不甘,于是就順道襲擊莒國,結果再遭不測,大夫杞梁戰死。

    回國以後,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去吊唁。

    杞梁的妻子听聞丈夫去世,很悲傷,就在城牆下使勁的哭,悲慟震天,結果城角都被哭崩陷了。

    至于這個倒霉的城牆到底是什麼牆,至今都無定論——

    東漢,王充的《論衡》和邯鄲淳的《曹娥碑》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信誓旦旦的說哭崩了五丈;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認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

    唐代,詩僧貫休的《杞梁妻》研究認為,杞梁妻哭崩的是秦長城;

    于是,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中,大多將該城牆定格為秦長城,雖然那個時候秦長城還沒建起來。

    權威《左傳》記載,齊莊公將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今淄博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杞梁妻前去前往哭祭不假,但後期添加的“城崩”、“投水”等情節,除了表現杞梁妻性格剛烈外,更主要的還是顯現當時反對戰爭、歌頌愛情的社會輿論。

    杞梁妻,姓孟名姜,又叫做孟姜女。

    本次戰役最大的贏家當屬晉中軍將士� 喚黿璐嘶嵋瘓偌舫鍤系匙澹 鉤溝墜 塘聳屏Γ 晌揭皇 瘛br />
    他也非常驕傲,逢人便說︰“我的祖先是陶唐氏(堯,十五歲時封為唐侯,號為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堯之裔孫劉累,特長是會養龍,在此特指劉累氏族的後代),在商朝是豕韋氏(還是劉累的後代),在周朝是唐杜氏(同上)。”

    然後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自己︰“到了我這一代,我範氏(士氏按封地又為範氏)又代表晉國主持中原盟會,功業輝煌,恐怕所說的不朽就是指這個吧!”

    眾人皆言鑿鑿。

    但是很快就被打臉了。

    一天,魯國大夫叔孫豹去拜見士� 窒骯 緣腦謔逅銼 媲按敵輟br />
    叔孫豹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臉不屑的對士�毖緣潰骸熬荼  賴模 闥檔惱飧鑾榭黿凶鍪纜唬 皇遣恍唷!br />
    士�輝謾br />
    叔孫豹解釋道︰“我國有一位先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代不廢,所謂不朽,說的就是這個吧!我覺得作為個人來說,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廢棄,這,才叫做不朽。”

    士�眨 偈貝笪潁 喲順兩  詰蹦曛貧 斗緞有淌欏罰 災詈釷敵星岊藝擼 菇詮 抑σ鍍縞牟煥問葡攏 諏泄分欣衛撾茸×甦蠼擰br />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我們中國人所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叔孫豹雖沒有留下很先進、很系統的哲學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說卻代表了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的時代精神,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即一個人的生命可以死朽,但他所建立的道德、功業、言論則可以永垂不朽,才能不為後人所忘卻,而得以“不朽”。

    “三不朽”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信仰,被中國歷史上的精英和眾多有學識的人所信奉,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有沒有信仰?什麼是中國人的信仰?

    提到信仰,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世界基督耶穌之類的宗教信仰,但在中國人眼里,那就是華山武當峨眉一般狹隘的宗教門派信仰。

    中國人信仰的是龍鳳文化,是祖先和聖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是天下大同的至高理想,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些人文信仰,積澱賦予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最重要的是,中國人信仰本身,相信人定勝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遇到困難不求神告佛坐以待斃,遇到大洪水不是建方舟,而是大禹治水;面對太陽氦閃不是造光速飛船,而是帶上地球一起跑路。

    當整個世界都處在未開化的蒙昧時代,只有中國人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不是通過宗教那種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東西寄托的。

    中國人拜的諸神不完全與宗教掛鉤,更多的是將聖人先賢和偉大歷史人物的崇拜神話,對中國人而言,神仙可以拜,神佛可以信,但刻在我們骨子里堅信的仍然是事在人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待人處事的態度,都被它們深深地影響著。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在西方的宗教信仰里有末日審判,以此來威懾信眾,使其向善和保持虔誠。中國人由于沒有末日審判的觀念,所以沒有使得中國人缺少善良和愛。

    但真正可笑的地方在于,西方殖民者借著教徒的身份,認為自己是高等民族,以傳播基督教幫助低等民族開化為由,在全世界燒殺搶掠,建立殖民地,屠殺奴役其他民族,搶奪財富……他們善良嗎?他們有愛嗎?

    中國人可曾做過這樣的事?

    沒有!

    中國自古就有周禮的約束,不需要末日審判來維持道德,這才是最大的威懾,聖賢的思想和傳統美德的教化,是這個民族保持平和包容的性格和勤勞善良的根本。

    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是文化、是精神……,是那些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挖苦嘲諷嗤之以鼻、以井底之蛙的眼界惡意揣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博大、深邃和傳承。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

    很快,齊莊公便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79、京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79、京觀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